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导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tu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语,可以把课前学生杂乱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中来,成为一堂成功语文课的铺路石,因而,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导语。怎样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导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效果。兴趣的激发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对于现代的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面,而且经常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眼界比较开阔,因而思想也比较活跃,兴趣教广泛。在导语运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兴趣,激趣导入。上《三打白骨精》一课,我先调查学生喜欢看哪些电视剧,学生来了兴趣,当学生提到《西游记》时,我及时的发问:“你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人物呢?你最喜欢谁?”有学生回答“孙悟空”时,我紧跟着追问:“为什么喜欢他?”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新课教学之中。
  二、营造学习气氛——以情导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以情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导入中可结合课文的内容,合理运用语言、体态语等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把他们的情思吸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与课文内容產生共鸣,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好铺垫。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首先借助从网上下载的视频,给同学们播放1998年夏天,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与肆虐的洪水决战的一幕幕镜头,让学生充分感受“洪水无情人间有情”,感受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最后,我以低沉的语调说:“在这场抗洪保卫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李向群,他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醒来后,又拔掉输液的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这样伟大的英雄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敬吗?”在这一段感人肺腑的导语中,战士们的事迹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为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注意引用典故——故事导入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在语文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给同学们讲讲小故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时,我首先跟同学讲到: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他出身名门望族,幼年受过良好教育,了解一些外洋情况。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棣夺得皇位后,他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执掌营建宫室及供应皇室所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赐姓郑,自此改名郑和。郑和为我国与外国的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郑和远航》这课。一个短小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兴趣。
  四、注意设置疑问——疑问导入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急于求知、跃跃欲试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导语的运用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征,以奇引疑,以疑引思。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索,也遵循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首先跟同学们介绍:杨柳枝条插在土中能长成新的杨柳树,被斩为两段的蚯蚓非但没有死去,反而变为了两条蚯蚓,水蛭身体长出了新的芽体等,这些现象用科学术语来讲就是克隆。那么克隆到底是什么?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疑问,怀着好奇的心理去寻求答案,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目的也明确了。
  五、注意描绘形象——训练导入这种导入的方法一般用于状物、写景、散文类型的课文教学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把事物的形象描绘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蓝天中自由地翱翔。在教学《广玉兰》时,我一改过去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分别口头描绘广玉兰的树、叶、花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然后叫同学们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他们对广玉兰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在这个前提下,我说道:“今天我们要来看看陈荒煤笔下的广玉兰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学习当中有了可比性,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表述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六、注意温故知新——以旧导入现在的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几篇体裁相同或相似的课文组成了一个单元,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以旧知引入新知,以旧知启发新知,做到新旧相连,既可以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又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之中。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课的导入是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对于构建一堂好课起奠基的作用,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其实现的形式,丰富导入的内容,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其他文献
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如今,在改作风风暴之下,一些官员仍然存在“不做不错”
中国是一个政商社会,政府官员对于商业社会的管控很强。一种是必须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社会和谐友爱;一种则是基于权力的有形之手干预无形之手的操纵
摘要: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令许多教师和学生困惑的是,较长时间和较大精力的投入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有效性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在于读书。” 意思是说:研究学问,想探求到深层的真理,其关键在于多阅读。阅读是人们借助书籍这一人类进步的解题,登上文明殿堂
所谓的教学非语言指教师面目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某种思想的一种无声教学语言。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双主”作用。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恰当合理地应用非语言,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结合课堂案例进行详细说明非语言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和谐与快乐的英语教学是陶冶情操、培养与发展学生合作精神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减少紧张的情绪,抑制并消除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和谐与快乐 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阐述的非常清楚,就是让学
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设疑答问、增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本文通过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这种现状,为学生创设
摘要: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基础要素之一,如果把英语这一门语言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词汇就是构成这座大厦最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本文将根据初中教学现状简要谈谈初中英语词汇记忆及英
动词是英语句子的灵魂。我们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成立或一个句子是否含有复合句时,都是通过谓语动词来判断的。如:The building being built will be our school library . 该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will be,所以这是一个简单句。再如:This is the man we have talked about .从句中is和have talked abo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学英语词汇有效性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中学词汇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接着从四个方面——加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感受、运用构词方法教学、注重同义、近义词的辨析、语境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英语词汇 语境 构词  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在英语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
摘要:课堂互动是为了保证学习者有大量的机会参与信息交流的话语活动,是在课堂中培养成功二语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互动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关键词:课堂互动 互动教学 教学效果  一、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的要求  英语教学过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必须通过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