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传承用情弘扬——写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开播20周年

来源 :中国京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成为全国首个戏曲类专业频道.时光荏苒,到2021年,戏曲频道已经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20年拓荒播种、耕耘收获,在全国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戏曲界专家的热情参与下,戏曲频道打造出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戏曲艺术的靓丽风景线,成为亿万观众欣赏优秀民族文化、领略戏曲艺术风采的重要平台.
其他文献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社会发展要求拓展中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支撑和保证,必须实现由一般意义上的架构到特别意义上的转身.如何依托历史教材的教学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应做到“三个转身”:由知识课堂到开悟课堂的转身,由支离破碎到整体把握的转身,由拘囿文本到拓展印证的转身.这样的转身是学生获得国际视野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方式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够用更加全面、理性、包容的思维看待身边事、国家事乃至国际事.
《贺后骂殿》是全本《困龙床》(亦名《烛影计》《烛影摇红》)中的一折,原本之前还有赵匡胤病重、赵光义探病、烛光斧影等场次,后来一般只演《贺后骂殿》一折.rn《贺后骂殿》是“青衣泰斗”陈德霖早期的代表作.但是贺后在“骂殿”时演唱的大段[二黄慢板],唱词冗长、节奏拖沓,台下观众的代人感差,艺术效果打了折扣.
期刊
在京剧的文武场中,月琴的伴奏规律主要是以行当、唱腔和板式作为依据.rn首先,京剧唱腔的行当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旋律上的差异,不同行当的旋律在音域、音高、演唱节奏上不尽相同;二是唱法上的不同,老生、花脸和老旦用大嗓演唱,青衣和花旦用小嗓演唱,而小生则是用大小嗓结合的方法来演唱.
期刊
京剧《野猪林》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最早由杨小楼与溥绪(清逸居士)共同编写了《山神庙》,后改为《野猪林》,由杨小楼扮演林冲,郝寿臣妆扮鲁智深,上演后享誉剧坛.上世纪40年代末,李少春重新整理改编该剧,又经翁偶虹润笔完善,其后高文澜填写了脍炙人口的“大雪飘,扑人面”唱段,诸多艺术大师合力成就了这部经典力作.尤其是1962年《野猪林》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京剧电影,享誉海内外,深受观众青睐.这部影片由崔嵬、陈怀皑执导,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等人主演,孙盛武、苏维明、骆洪年、曹韵清、谷春章等联袂献艺,精彩
期刊
重庆京剧院的前身“厉家班”自1942年起便陆续招收“福”字科生,至1950年,此科规模已达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废止部分陈规陋习的基础上,“厉家班”的生活管理和教戏方法仍袭旧制.学员们从形体基本功开始训练,后按其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外部条件来划分各自的行当.平时多由“慧”字辈的师兄师姐们协助厉彦芝、戴国恒等进行教学,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员们熟练地掌握各项艺术技能.
期刊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可以运用于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新课程标准中.本文以《大雨小雨》教学设计为例,对奥尔夫音乐在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作以实践研究.教学内容以生活情景为主线,教学过程以多感官参与为主体,练习方法以康复训练为目标,组织形式以分层教学为主.通过实践研究,文章总结出奥尔夫教学法对智障学生可以起到安抚情绪、陶冶情操、激发音乐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作用.
张火丁版《梁祝》是一出独具程派艺术风格的新剧目,剧中的“闺思抗婚”“步香闺”唱段传唱度较高,古朴醇厚不失灵动的旋律、典雅精致不失平实的唱词、整齐和谐却又新意独出的韵脚,赋予该唱段鲜活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祝英台闺中少女的真挚情愫.
期刊
世界上大部分乐器用来记录音高、节奏的符号都被称作曲谱或乐谱,唯独中国戏曲的锣鼓用“经”来体现,被称为“锣鼓经”.“经”有经纬、经验、经典、经常、圣人的话等等含义,但这些解释似乎无一能和戏曲锣鼓挂钩,那么为什么前辈艺人要用“经”来定义戏曲锣鼓呢?
期刊
京剧可称为“角儿”的艺术,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特色.同一出戏,如《四郎探母》《大·探·二》等,由不同的人演唱,其影响、票价和上座率截然不同.有人说:“\'角儿制度\'是旧剧没落的一个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主角挑班制”推动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没有“角儿”,就不会产生后来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更不要说诸多流派的涌现.我们经常提要振兴京剧,但振兴的前提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角儿”,一是观众.没有好“角儿”,戏就演不好,也不会有许多观众;没有广大热情观众的参与,也不会出更多更好的名“
期刊
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侧重民族化风格和以儿童受众群体为导向,给京剧与动画融合创造了天然的环境.京剧动画是在中国动画民族化风格创作的低迷期产生的新形式,不仅带有鲜明的振兴和探索新时代中国动画民族化风格的目的,更以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了儿童青少年对于京剧的喜爱.儿童是戏曲的未来观众,传承和传播戏曲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国家也推出了多项促进戏曲传承的政策,旨在促进戏曲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发展.因此,京剧与动画的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