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之道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界从总体上全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首部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以现代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为视角,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有效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现代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和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人类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民族地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新时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丰富翔实、科学深入的理论解说,既具有显著的学术创新性,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05: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139-03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状态和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和多样性的生产方式之间,既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多样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多种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孕育出中国各民族形态丰富、类型多样、内涵深厚的生态文化;中国各民族不同类型生态文化的总和,构成庞大而复杂的中国生态文化系统。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文化,是中国生态文化多样性系统的主体结构和内容。
  所谓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从广义上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就是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狭义上讲,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主要指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各种物质生产技术、制度规定及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既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也包括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生态文化;从静态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群众传统的生态文化。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作为各民族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技术条件下,有效处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是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之间传统的协调发展之道,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形式。
  今天,当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和目标取向时,当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文化共存成为文明发展的普遍价值取向和追求方向时,全面挖掘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入揭示其内在意蕴,科学地阐发其现代意义,辨证地汲取其合理内容,对于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和谐的文明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推进新时期民族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廖国强、何明、袁国友撰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7年度青年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界从总体上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首部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以现代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为视角,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现代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和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人类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民族地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新时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丰富翔实、科学深入的理论解说。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全面地梳理和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内容,揭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形式。
  
  作为国内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首部著作,本书对各种文献资料和历史记载中关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内容和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和整理,从分散零乱的资料和记载中挖掘、提炼出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作者还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现实形态和实际功能进行生动翔实的个案考察和分析。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丰富内容的考察和分析,《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论述和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基本类型、结构和内容。从生态文化的类型上来说,作者指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类型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类型依经济文化类型可分为采集渔猎经济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畜牧经济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农耕经济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等几种。从基本结构和表现形式来说,作者认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渗透和体现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具体可分为生产领域中的生态文化、生活领域中的生态文化、制度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宗教中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观中的生态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全书围绕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和论述,展示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形式。
  
  第二,《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以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保护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深入地分析和阐明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有效性,揭示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态保护意义和协调发展意义。
  
  按照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平衡,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根据生态保护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在人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下,要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运行,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平衡。基于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活动、经济社会行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意识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意义和功能。具体来看,作者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刀耕火种农业、山区梯田稻作农业、坝区平地稻作农业、维吾尔族“坎儿井”农业、草原游牧业、藏区游牧业等少数民族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开发自然资源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文化意义和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村寨寨址选择、村寨森林体系的营构、村寨水资源体系的营构、薪炭林的种植和管护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领域中所蕴含的适应自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意义和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法律制度、风俗习惯、民族节日等制度文化内容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文化意义和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树林崇拜、山神崇拜、龙崇拜和图腾崇拜等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透视与分析,揭示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所蕴含的自然生态保护意义和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的透视和分析,揭示出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义务观、善恶观中的环保观念和意识。这些分析和论述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特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少数民族群众处理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模式和观念意识,不仅在实践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而且在理论上也具有显著的合理性及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是特定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也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以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取向,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景况为考察依据,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与选择。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既是一种赓续相沿的历史传统,又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实运动。为此,《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在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考察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形态和内容、揭示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又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现实运动和发展变迁进行考察和分析,直面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模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问题。
  作者指出,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粗放式、掠夺式开发的发展模式一度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垦殖、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肆意捕猎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由此而导致的林草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成为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陷入危机和困境之中。《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通过对世纪交替之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状况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揭示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危机的基本成因。作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类型和生态文化模式是建立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较小的经济活动规模下的,在这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活动规模下,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维持着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脆弱平衡,一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规模超过了这种层次和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状态必然要被打破,生态危机的出现也就难以避免。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模式从总体上来说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大规模物质生产活动的要求。
  那么,应如何实现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呢?《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促使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新、转换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协调与平衡。对此,《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从三个层面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现代生态文化构建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途径:首先,在观念层面上,在继承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确立中国少数民族科学的现代生态文化观。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虽然包含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和因素,但它毕竟是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前科学时代的自然生态观,它不可能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全面、准确的解释和说明。为此,必须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以现代科学的生态观为基础和指导,构建少数民族新的生态文化观,使新时期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二,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现代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构建中的制度化建设,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合理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制度文明建设的要求,提高关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关制度规定的水平和层次,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第三,在物质层面上,促使少数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向现代的集约型和效益型的转变,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建立生态化、环保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的这些观点和结论,从总体上来说,既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性。
  
  〔责任编辑:方言〕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后,教育走向了从“知识授予型”向知识“创造型”转变的变革时期。云南师范大学“2+2”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以往那种比较僵化的,市场需求反应慢的培养体系的不足,它灵活机动,既能较及时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力图实现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2+2;知识授予型;知识创造型
期刊
摘要: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而且是一种历史观。吉登斯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向度出发,对于社会的构成、社会的类型和社会的变迁做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虽然古登斯历史观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巨大影响,批判吸取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诸多理沦成果,并且做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和独创性的见解,但是,吉登斯误解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否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
期刊
摘要:徐复观承传熊十力的心性哲学,以中国文化为基本立足点,体察民族生命,把握文化形态,积健为雄,成为勇者型的现代新儒家。当代学界对徐复观的哲学思想涉猎较多,却对他的美学思想研究不足。作者从心的文化、礼乐之心、虚静之心等方面,阐彰了徐复观在美学方面的重要建树。  关键词:徐复观;新儒家;心灵;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09—0015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潮流在东欧地区此伏彼起,呈绞结状态。表面看来,这一百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斗,实际上,民族主义始终是这一地区的一股巨流,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占优势的时期,都无法湮灭民族主义的巨大影响。东欧剧变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的胜利,不如说民族主义的胜利。正确分析20东欧的民族主义问题对我们处理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东
期刊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和朱自清不断总结新文学创作的艺术 经验,作出了创造“现代诗学”的努力,并取得了第一批成果:朱自清的《新诗杂话》和闻 一多的系列诗论,为新诗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的新诗研究深受 西方理论的影响,使闻一多和朱自清在“现代诗学”的创造中受益颇多。  关键词:西南联大;新诗研究;外来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
期刊
摘要: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形式究竟是不是违背了悲剧的本质呢?如果我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这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和研究视野的狭窄。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宏观分析民族文化利弊,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之道。从悲剧的本质出发,中国的团圆结局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悲剧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体裁。因此,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悲剧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经历了几个阶段。始于三四十年代的边政研究,以吴文藻先生的《边政学发凡》为纲领,具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成为目前西部开发可以借鉴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边政研究;西部开发;珲论回顾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09—0116—04
期刊
摘要: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傈僳族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甘青高原沿“藏彝走廊”到川、藏、滇交界地带,又从金沙江河谷迁移到澜沧江,进而到怒江流域,直至东南亚一带。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即是文化的流动。由于频繁的战争和游耕经济生活所导致的迁徙使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民族文化就一直在流动中断层、积累、沉淀和延续,又在流动中包容、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由此使自身文化发生嬗变。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