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厂房蜗壳三维不稳定温度场计算及温度应力分析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do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概述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河床式水电站。厂房蜗壳系钢筋混凝土空间结构,是该电站的主要通流构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电站的安全运行。在以往的设计中,对蜗壳的温度应力往往按均匀温差法计算,甚至忽略不计,这就不能反映构件的真实情况。二江电站厂房大机组蜗壳的最大过水流量为1130秒立米。其进口最大净宽31.2米,最大
其他文献
<正>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298亿;其中,2型糖尿病已成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而且还越来越年轻化。现在朋友出去聚餐,餐桌上小一半人都是先吃药、打针,再吃饭。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比较低,这和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有着很大关系。一方面,大多数糖友用药方案太复杂,容易发生漏用药的现象;
期刊
为推进太阳能、氢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使之更好地与虚拟电厂技术融合,针对光伏电站与电解水制氢的耦合系统,进行了规模化聚合资源运行模式构建和计及资源初始投资的相关经济性分析。同时,结合对光伏电站实际工程项目年出力数据的分析,探讨了该类耦合资源作为虚拟电厂资源时,在实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同时,可以维持并不断优化自身经济性,并指出了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运行模式优化要素、设备功能特点和
期刊
<正>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及高速动车组保有量均占世界2/3以上,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速铁路"四纵四横"干线网已建设完成,并正在以形成"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方向发展。高速列车作为高速铁路核心装备,是当代多种尖端科技在交通领域上的充分运用,其运行速度、综合舒适度、安全性、可靠性、节能环保等性能指标代表了高速铁路的科技水平.
期刊
为适应车辆低碳清洁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含光伏和储氢的电-氢集成化能源站架构。考虑光伏出力及负荷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年化成本最小为目标,采用模糊机会约束规划建立电-氢汽车集成化能源站容量配置模型。算例分析表明:能源站能充分利用光伏出力,通过电氢耦合满足电、氢负荷充能需求;置信水平越高,所需设备容量越大,年化成本越高;随着制氢效率的提高和氢储能设备价格的降低,可降低购电成本,提高能源站的经济性。
期刊
<正>2023年6月2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的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上,5项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重磅发布。这5项成果分别为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及氢舟电解水制氢系统、10万吨级液态阳光工业化技术、二氧化碳加氢一步法制芳烃技术、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化生产技术、高焓值系列高低温煤基相变材料。
期刊
为了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性与经济性,提出了煤制氢与碳捕集电厂联合运行模式下考虑低碳需求响应机制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对煤制氢与富氧燃烧类型碳捕集电厂进行建模,并引入储碳罐、电转气装置以提高捕碳灵活性,降低制氧、制氢成本;将低碳需求响应机制引入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模型中,并分析其减排能力;建立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调度模型,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低碳经济调度。通过算例对所提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
期刊
以国内首套站内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为例,简要介绍了站内分布式甲醇制氢技术,分析了应用前景。站内分布式甲醇制氢技术是一种基于甲醇重整制氢的技术,该技术利用甲醇的氢产率高和易于运输的特点,将甲醇运输至用氢端,利用甲醇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重整反应,得到H2、CO2和CO等混合气体,再经分离提纯后得到纯度高达99.999%的氢气产品。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
期刊
对葛洲坝水电站蜗壳在机组增容改造前后及机组拆除时的3种状态进行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根据计算研究成果提出了增容改造蜗壳部位加固方案并对加固方案进行了有限元计算。通过对增容改造前状态分别与机组拆除、增容改造后以及增容改造加固后3种状态下锥体二期混凝土部位的计算成果对比分析表明,机组拆除方案是可行的,蜗壳的加固方案也是有效的。
期刊
<正>每4年评选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每一次公布结果都会引发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在于它指引着改革方向、提供着探索示范,更是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努力去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今天,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更多高质量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改革方向本期我们邀请了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上海获得一等奖成果的完成者对成果进行了
期刊
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碳中和路径和中国能源现状,得出中国碳达峰路径应建立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之上,降低高碳电源比例的同时,对火电进行高效、清洁改造,以源、网、荷、储为链条,考虑安全性、经济性等多要素,分析海量新能源消纳控制,碳捕捉、利用与封存,虚拟电厂,绿电制氢(氧)等关键技术对电力低碳转型路径的影响,最后从政策、资金和产业链层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