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休止换取回响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其代表作《苔丝》中,对作为全书悲剧基础的亚雷诱奸苔丝的情节并未展开正面的细致的描写,而是通过诱奸前大量的环境铺垫与诱奸后苔丝的境遇的直接拼接来为那个过程留白,却起到了惊心动魄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高潮;留白;沉默;意义的召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04-02
  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用颤抖的手指翻向下一页,做好了陪主人公一同面对灾难的准备时,却惊奇地发现:《苔丝》中的高潮成了一段空白,叙事在此处戛然而止。这实在是作者的有意设置。这段诱奸过程实则被安排在第一章节《处女》的末尾,而紧接着第二章节的题目被命名为“失贞”。那么仅凭这点,那些从未耳闻本书且首次阅读的读者到这里也大致明白发生了什么。在第一章的末尾,亚雷借着夜色与薄雾的遮掩将苔丝诱致猎苑的密林中,直到苔丝因太过疲倦而入睡。在第二章的开端,苔丝已经不得不离开这个给她造成严重心灵创伤的地方,且抱着一种既知道自己“犯下”世俗大忌却又仍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的单纯又惹人怜爱的心态。但说作者在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又是完全不准确的。他摒弃正面描写而用旁观者抒发哲思的客观口吻,平和地向读者评论这一过程的实质和结果。他写道:“这片美丽的女性织品,就像游丝一样敏感,又实在像白雪一样洁白,为什么就像她命中注定要接受的那样,一定要在上面画上粗鄙的图案……”苍白无力的“子孙偿罪”与“宿命论”,不过是作者的一种无奈,且反映了本书的时代主题,即农民阶级在社会伦理道德的深重影响与社会演变的洪流的双重夹击下被迫改造自身。
  哈代省略高潮部分具体情节的做法,可以看作文学创作中的“留白”。留白最主要的效果应当是给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但在这里绝不仅仅于此—它引发的想象不过是一个开端,为接下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亲手揭开生活血淋淋的面纱时获得循序渐进的痛感,并最终陪着苔丝一起彻悟做铺垫。由最初的旁观者,到角色的参与者,再到彻悟后从角色中升华以俯视社会,读者真正经历了这一完整的过程。倘若作者按部就班地将诱奸的全过程展现出来,尽管读者可以较早地得到完整的信息,那份本能的恐惧和代入感就会流失,难以使读者与主人公苔丝的情感认知同步发展,也无法达到心理随着情节推进产生的阶梯式落差。1979年电影版《苔丝》即为一例。由于体裁自身的差异及受众需求的不同,电影选择将诱奸过程直接展现。于是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起来,观众像早已预知一切的一样做出评论与感叹,却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对特殊过程的直白处理与原著中的留白处理相对比,极大地降低了作品的深刻性与艺术性。
  对留白片段的起点与收束点的设置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所谓“留白片段的起点”其实也就是其上文的结尾。《苔丝》选择了议论式的哲理的抒发,从风格上来说,哈代通过直接议论的方式,使用平静如宗教语言的文字来推进情节,一方面是欧洲本土文化特色与叙事传统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满足了同时代同地域读者的心理接受需求,同时有助于作品主旨层次的上升:作为现实主义小说本应起到地对社會现象的充分解读和评述,以带给时代一些提示。
  读者在留白的空间中通过想象,与苔丝一同度过了那个罪恶的夜晚。等到与苔丝再次相遇,她已稍稍平复了心情,为亚雷诞下了孩子,在特兰里奇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决心要永远离开这里。显然,这里省略的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跨越,更是主人公心理状态的跌宕回转以及精神上的饱受折磨。在对全书的反复及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种类似于电影中蒙太奇效果的大跨度不仅没有让读者不知所措而难以接受,反而起到了两点作用:一是有助于读者带着疑惑和兴趣继续阅读,并在接下来的重重暗示、渲染、揭发、议论中逐渐深入主题,将浮于表面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二是当情节出现的空白超乎寻常时,本文之前所提及的那段来自作者的带有宗教怜悯与宿命意味的议论在读者的心中显得更加重要,在全书中的地位也才真正凸显出来。
  无论在美术、电影还是文学等多个领域,留白手法的体现都不过是整个作品中一个部分的空白,但绝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前文埋下充足的伏笔,使情节尽管有所空缺也能顺理成章,再加上后文不断地予以补充,使读者得以真正体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由于《苔丝》中苔丝被亚雷诱奸的片段在第一章的末尾,因而前文所占的篇幅不算大。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章里,每一个角色都在推动这一事件的发生。首先是那位冒充德伯家族后裔的亚雷·德伯先生。在与苔丝初次相遇时,他在心里已经种下了情欲和不轨的种子:“真是一个叫人馋涎欲滴的小姑娘啊”,苔丝走后他说道。这是作者的一个“残忍”之处:让读者看清亚雷背后的丑恶面孔,为一无所知的单纯的苔丝干着急。随后亚雷像一个幽灵般仿佛能够随时随地出没在苔丝周围,偷窥她的一举一动,并用假借母亲名义的一封信以及物质回报迷惑苔丝的家人。这样,这张“蓄上了仔细修剪过的黑色胡须,胡须的尖端向上翘着,肤色黝黑,两片后嘴唇红润光滑,双眼滴溜直转”的脸即便没有扮演施暴者的角色,也足以成为年轻的女性读者的噩梦。至于他的奸诈狡猾,亦足以将孩子般纯真的苔丝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他选择制造这场不幸的时间地点都“恰到好处”,如同提前做了巧妙的设计和预算,也是十分合理的。其次,苔丝较于遇见亚雷更为不幸的,莫过于那个顶着祖先的光芒悲惨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注定悲惨地瓦解的家庭:极度爱慕虚荣的父亲,愚蠢荒唐的母亲以及一群年幼无知的弟妹。重拾祖先荣耀的渴望、对金钱和名誉的极度需要几乎蒙蔽了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双眼,苔丝成了他们换取理想物质生活的工具。哪怕苔丝投奔“亲戚”的心有丝毫动摇,孩子们就“咧嘴大哭”,母亲也在一旁帮腔,认为苔丝不去则成了家里的负担,给苔丝造成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父亲为了“庆祝女儿出门”,喝醉了酒而无法前去送行。一切都推动着苔丝“自投罗网”,让人心生凄凉。再次,苔丝自己也有难以推脱的责任:初次体验异性大胆直接的爱慕,在应当果断拒绝或明辨是非之处优柔寡断。她总是后知后觉,在被亚雷的网死死裹住时才做无力的反抗。“她心里想,被玫瑰花刺了,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这是那天她注意到的第一个预兆”,然而她依旧无法下定决心摘下被亚雷半推半就戴上的那些花儿。   在中国,留白是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典型载体,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以存想象空间。美术的留白使整幅作品的气韵更为生动,是艺术家们含而不露的情感抒发,也是笔触上自然而然的流露。较为经典的要数马远的《独钓寒江图》:通过大幅度的留白,把江之寒气和钓之独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中,留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诠释方式。无论是红极一时的神曲《忐忑》,还是约翰凯奇的《四分三十三秒》,歌词或旋律的留白,可以使人们从听觉到内心深处产生无穷的愉悦快感与审美享受,听众与艺术家也真正做到了心灵上的交流。陶渊明有“但识琴中趣,何劳纸上音”,大概就是音乐留白最古老的佐证了。
  相对于“留白”这个饱含中国韵味的名词,许多学者在论及文学作品中类似现象特别是西方文艺作品时,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空白”与“沉默”来表达。西方文论中“空白”观念的提倡者主要是波兰“现象学美学”的权威英珈登和德国“接受反映论”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在英伽登看来:“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对于接受理論而言,文学空白需要读者带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不断猜测与增补。这种增补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移情,更是一种身份与价值上的认同。正因为如此,一千个读者,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学者将空白分为“哲理性空白”“修辞性空白”“结构性空白” 。其中的“结构性空白”与其被看作一种意义的传达,不如说是意义的召唤,作者的“沉默”意味着读者的解放,文本将解释权赋予了读者,鼓励读者充分参与并积极创造。这样,“空白”作为一种欲擒故纵的引诱,带来的是更加深入的窥探。“这同样是一个隐秘的沉默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中不断去魅的过程。”
  文本中的沉默与空白的还原揭示了文本背后人物的无言、语言的隐喻、诗歌的意境、视角的遮蔽;发现了在结构断裂、标点停顿、段落划分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拥有穿透语言表象的强大力量。尼采在1883年的遗稿中写道:“最好的沉默者不是把自己的面孔遮掩住,把水搅浑,以致人们看不清底细。相反,最好的沉默者是明白之人,诚实之人,看得透的人。 他深邃,以至于最透明见底的水也不会使之显露。在他们那里,沉默不是以沉默的方式显露的。”哈代将“哲理性暗示”与“大幅度留白”巧妙融合,竭力避开了对最肮脏的场面的正面描写,却丝毫没有淡化事情的严重性,反而使读者从沉默背后的隐喻里感受到内心对文本更高的认同与契合,作者的价值取向、作品的价值基调及创作背后真正的目的,均得到了有力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苔丝[M].王忠祥,聂珍钊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50-97).
  [2]张爱玲. “半生缘”.张爱玲全集(第二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12-174).
  [3]司同.“文学‘沉默’的本体论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23):6.
  [4]金艳.艺术作品中的留白之美[J].文艺评论,2013.1.
  [5罗曼·英珈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6]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尼采稿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 法语商务信函涉及的范围较广,其文体特征有别于法语通用语,是在商务语境中形成的功能性变体。语域理论强调研究和揭示语言在实际情景中的变化规则及现象,因此从语域理论角度探究分析商务信函在词汇、句法、语法和语篇层面的文体特征,可归纳出商务法语有别于通用法语专有特征,为我们研究法语商务信函在工作、学习中的实际运用,提供更多理论性的指导。  【关键词】 语域理论;商务信函;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将具有文艺创作价值的文本里非语言手段的描述,视为特殊的风格形成因素,来揭示其功能性,并确定该种描述在中俄两个不同民族中的交际行为类型及其对应的关联程度。由于每一个以相应语言为母语的人,也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其中一个载体,因此语言符号就获得了发挥文化符号功能的属性。这样,语言才能够反映出个人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区分中俄两国人民在语言和手势上的异同,将是本文所探究的目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影视作品往往会植入一定量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化与外化的集中性体现,而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关键一环。因此,将以迪士尼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为切入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何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所植入的跨文化价值观能够为全球观众所接纳,并在全球动画电影市场中取得突破性成功。本文通过对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跨文化价值观进
期刊
【摘要】 钢琴演奏不仅是一种技巧性的探究活动,更是一项艺术性的审美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因素,所以钢琴作品演奏呈现出深厚的美学特征。因而,作为钢琴演奏者来说,探寻钢琴演奏中的美学内涵和审美价值,对于钢琴作品完美的二度艺术创作非常的重要。钢琴作品本身就具备了深厚的美学价值,在动态的演奏实践中彰显了丰富的美学表现力和感染力,塑造了深刻的审美意境。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对于钢琴演奏的美学体验,认为钢琴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而满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传承发展至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随着科技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当代音乐文化元素的冲击较大,使得满族一些依靠口耳相传的音乐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而卡玛萨音乐作为传统满族音乐
期刊
【摘要】 2020年春季学期全国高校都开展了思政课在线教学,其中相当一部分高校也在线完成了成绩考核评价。鉴于在线教学与传统的实体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在线考核评价也应做出一定调整。比如,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期末考试题型的选择、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考核方式等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考虑到学生在线学习的硬件条件差异较大,居家学习干扰较多,考核既要对学生学习起到约束引导作用又要保证客观上
期刊
【摘要】 本文先对“节”的量词用法进行语义溯源,然后对BCC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检索,归纳整理出能够用量词“节”称量的名词并进行分类。再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范畴化与家族相似性原则、突显原则和隐喻理论对量词“节”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 量词“节”;名量搭配;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95-0
期刊
【摘要】 新加坡著名英语女作家林宝音最擅长刻画女性,分析林宝音小说离不开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描写与刻画的关注。《恋爱截止日》中的艾格尼丝是当时新加坡社会代表性女性的缩影,本文从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分析艾格尼丝的性别身份认同问题。  【关键词】 女性;性别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国潮风兴起,国潮结合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播语境。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穿在身上的非遗”之称的瑶族服饰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特定的审美观念和独特的个性意识,成为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之一,了解瑶族服饰元素并将之融入国潮产品设计中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论述在国潮传播语境下瑶族服饰元素的活化应用研究,瑶族服饰元素创新再设计的方法,实现瑶族服饰传统与时尚
期刊
【摘要】 在汉语和壮语中,都存在一种重要的句式——双宾句,双宾句作为一种常用句式,在日常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大量出现,其语序通常有“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两种形式,其对双宾动词的选择主要是具有“给予”“告知”等意义的动词。双宾句在汉语和壮语中的表现形式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这其中既有语言演变的原因,同时也有汉语和壮语本身的因素。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