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精背景下中国的公共卫生外交:成就、困难与进一步推进的路径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1978_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公共卫生外交是促进各国进行公共卫生合作、建立疫情全球防线的关键举措.通过开展公共卫生外交,一方面,中国争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满足了中国抗击国内新冠疫情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凭借丰硕的抗疫成果在全球树立了典范,通过对国际社会进行疫情通报、经验沟通、技术合作和医疗援助,推动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守护了全球疫情防线.同时也应注意到,国家层面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的不完善、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国博弈旧思维,以及各国公共卫生治理理念与能力的差异等问题对中国当前的公共卫生外交提出了挑战.对此,中国应尽快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秉承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外交并积极贡献卫生公共产品,以巩固新冠疫情防控的全球战线.
其他文献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三个维度的批判都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进而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展逻辑",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泛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马克思走向"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路;第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得出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创建新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立场的转变,为自己确立
习近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认知、制度、能力、科技和价值五个维度.在认知之维上,主要体现为对重大风险根源的系统性理解,对重大风险议题的体系
"中国优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完整回答和科学诠释,科学把握"中国优势"必须坚持整体性的视角,因为"中国优势"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一方面的优势,而是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贯穿起来的多方面优势的集合体;必须坚持历史性的视角,因为"中国优势"的形成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历经长期历史发展积累而成;必须坚持比较性的视角,因为"中国优势"并非"一般"优势,而是在对比中凸显出来的"显著"优势;必须坚持发展性的视角,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优势的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针对政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防范政治风险"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给我们科学把握政治风险的成因、特征和治理指明了方向.国内外发展环境蕴含着的不确定性,成为政治风险萌生的综合成因.政治风险属于非显性风险,具有隐蔽性、多源性、致命性和长期性特征,但政治风险并不等同于政治危机.如果治理得当,我们仍可把风险压力及时转化为发展动力.政治风险的治理关键要以制度建设为总抓手,不断推进风险治理现代化,实现政治权威、政治能力和政治活力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为我们今后防
示范诉讼在化解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中具有深化诉源治理、提升审判能力的突出效果.我国当前的示范诉讼实践在制度功能、适用范围、案件选定、审理程序、示范判决效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光辉历程,是不断追求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推进实干为要的奋斗本色双向互嵌的伟大历程.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实干为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本色,是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动写照和品质凝练.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机制联结,基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通过理论武装与学习机制、推进工作运行机制、干部担当作为机制、共商共治共享机制,把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有机结合,以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革命、建设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民主协商逐步成为中国基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民主协商"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协商民主对于实现利益整合、降低决策风险、培育社会自治和增进公共理性具有显著功效.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方面,协商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决策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各级党委政府对协商民主制度的倡导、基层社会协商民主实践的创新,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协商治理发展的动
以科层制为依托的行政一元化治理模式存在组织形态与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而其伴生的信息劣势和权能短板也导致了治理空白、反应迟缓和治理偏差,这使其在面对转型社会的治理难题时陷入困境.在"一线"构建政府治理场域为变化社会提供了"在场化"的治理方案:科层内部的干部动员机制和科层动员机制实现了信息资源与权能资源在治理"一线"与决策层之间的有效对接与传输,进而使得一线行政主体和上级行政主体分别实现了实质性与虚体性的"在场";而政府推进的社会动员则实现了社会、市场领域的多元行动者由"自在"向"自为"的角色转化,并获得了"
代持股情形下,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被其金钱债权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实际出资人能否通过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排除执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分歧观点。《民法典》澄清法人登记事项的对抗范围后,两种观点不但未能有效融合,反而呈现出立法向“肯定说”靠拢而司法坚守“否定说”立场的分化。反向解构两种观点可知,两者的分歧实际上是法律适用中逻辑与价值的背离,而造成这一背离的根本原因则是虚假登记民事责任的缺失。随着执行异议之诉制度演化出不同的逻辑形态和子类型,在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中树立“肯定说”的基本立场,而将“否定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权利在《资本论》中被核心表征为了劳动权利.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劳动权利与资本权力的冲突展开对劳动权利的阐释,完成了对劳动权利的核心内涵的事实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指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权利的未来图景为启示,搭建了以保障劳动权利的劳工权益为手段,以劳动权利的价值评价为目的的框架,以期使劳动权利获得自由的价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