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兩岸中國大陸:“全民線上”時代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m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國已成世界新媒體用戶第一大國,正在向網絡強國目標邁進。中國互聯網新媒體傳播發展迅猛,世所矚目。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6億,移動互聯網網民數量已經達到5.27億人,隨著微傳播、社交媒體的強勁滲透,中國正在進入“全民在線”的傳播時代。
  中國新媒體: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媒體
  過去的媒體市場中,紙媒和電子媒體一向是媒體市場的主力軍,但面對信息社會的沖擊,傳統的媒體,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出現很大的不適應。而另一方面,新型媒體大量興起,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出現,使信息傳播的主體、內容、媒介、方式,都出現極大改變,信息傳播呈網狀擴散,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並對整個社會的輿論生態發生深刻影響。隨著用戶快速轉移到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上,輿論引導自然也必須搶占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新陣地,傳統媒體正多方面嘗試與新媒體有效融合。
  在許多人哀歎傳統媒體沒落的同時,正如Business Insider主編Henry Blodget所言,其實,新聞業正在進入黃金時代。其主要觀點是:1、全球資訊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靈通;2、優秀的新聞人比過去更多;3、新聞人基本上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聯繫到地球上的每一個人;4、傳統新聞業的慘淡經營狀況被過分誇大;5、新聞業的敘述模式呈現多樣化,各種不同形式的傳播方式均可為資訊發佈服務。
  在中國,一方面,大眾創新的力量帶來了許多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探索;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品牌和資本的結合,也在努力打造新的線上媒體品牌。總體而言,中國新媒體的發展尚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非常早期的階段,遠遠談不上繁榮,更遑論泡沫。
  但就目前而言,幾家新媒體的嘗試仍帶有濃濃的古典媒體特徵。我新創了“古典媒體”一詞,來描述如古典戲劇、古典音樂一樣的具有固定範式的媒體。它們仍擺脫不了內容-讀者-廣告的模式,所以,其實一點也不“新”,只是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媒體罷了。
  媒體轉型:尋找綫上時代的生産方式
  近年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輿論場中出現的分裂現象,不僅是由於技術原因導致的,也包括信息內容方面的分裂。因此,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和形式等方面的融合,也包含內容的融合,必須始終確立內容優勢的關鍵,以此保障媒體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專業性。提升社會公信力,是媒體贏得受眾認可,並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傳統媒體目前向新媒體轉型仍處於摸索階段,悲觀來看,傳統媒體機構至少在3年之內,可能都無法找到適應線上時代的內容的生產方式與贏利模式。這也是媒體人跳脫這個行業的原因。而諸多新媒體,如果內容生產方式和贏利模式不更新,也只是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媒體。新舊之說只是暫時,更好的名字是“線上媒體”。有一天,對新聞有情結的我們會回來,只不過,我們會以另一種身份和方式回來:找到媒體適用於線上時代的生產方式,讓優質內容有權獲得合理的市場定價。
  因此,不管是新創的新媒體也好,向新媒體轉型的傳統媒體也好,關鍵在於,是否創造了新的內容生產方式和定價機制。有三個標準可以來衡量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舊媒體:其一,是否有主編意志;其二,是否在意版權問題;其三,是否依賴廣告模式。媒體的價值在於信任,所以,要在信任的市場裡建立與受眾的信任關係。未來的成功媒體,一定是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表徵了哪一群體受眾的利益和興趣,並且這個群體足夠大。辯識度足夠高、風格化的媒體品牌將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
  政務新媒體:輿論監督新領域
  目前傳統媒體的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等影響力指標縮水,經營效果、市場佔有率面臨嚴峻挑戰,“夾縫中生存”更是步履艱難。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形態的搶灘占位,佈局了新的意見空間和輿論場域。新媒體的出現實現了社會議題的擴散,網絡平臺的建構與發展, 為網絡輿論監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公眾意識的增強,網民社會的形成,為網絡輿論監督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政府的日益關註,為網絡輿論監督效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網民紛紛利用網絡平臺, 通過發帖、博客、論壇等形式, 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下中國已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信息傳播渠道和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政府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公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政務新媒體活躍度繼續提升,內容、風格和互動性變化趨勢非常明顯,政務新媒體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發布權威信息、加強官民互動、引導網絡輿論的重要陣地。
  我們已經快步進入了新聞業的人人時代。大眾創新,參與內容製作、傳播和發佈,造就了互聯網上的狂歡和繁榮,更促使社會整體都在發生深刻且深遠的變革。資訊的充分共用和無障礙傳播,是大家參與公共議題、形成公共討論的基礎。但是要注意到,網路也在同時造就一種“過濾罩”效應,即每個人接收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個性化,並且越來越依據興趣標籤與同好的人群形成社群,導致我們每個人的認知世界其實與真實世界產生隔膜。個性化的認知世界與公共空間的交集越來越小,其實不利於大眾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和發聲。
  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正在改變著信息流的傳播路徑,重構信息傳播格局。單一的“信息發布”功能已無法適應社交輿論環境下官民互動與溝通的需要,社交媒體在提升政務信息傳播的效率、推動官民對話和輿論引導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新形勢、新需求相適應,政務新媒體空前發展。政務新媒體逐漸成為社會管理的有效工具,目前內地各大機關政府都紛紛開通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透過這些新媒體平臺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在社會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政務新媒體主動設置議題,與網友積極互動形成新話題,越來越多地成為其他新聞媒體的第一信息來源。
  因應線上媒體市場的發展變化,許多政府和機構紛紛開通了微博和微信等加強與公眾溝通,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中紀委最近在其APP上開通了類似於“隨手拍舉報四風問題”的功能,公眾可以隨時可以將生活中發現的違犯廉政建設的公款吃喝、公款旅遊、節目收受禮金等問題進行舉報,是政府機構在新媒體方面的有益實踐之一。
  在各類政務新媒體當中,微博因為更具有“廣場性”,更適合澄清不實傳聞、消除謠言影響;而微信由於其朋友圈的封閉性,公眾號更適合於與公眾建立溝通平臺。就未來趨勢而言,第一,政務類新媒體在微信上的發展會向功能型、服務型和平臺型方向演化,可能會將一部分資訊公開、辦事職能通過微信完成,猶如銀行業和航空業已經在做的那樣。第二,在微博端可能會進一步做到“權威發佈”,做到及時、準確地公開信息。第三,增加職能和人員設置,並可能進一步專門化。即時新聞的當下衝擊帶來了政治和管理模式的深層次變化,使得應急反應能力成為衡量治理水準的一個新標準。因此,縮短應急反應時間、準確有效傳達權威資訊,成為未來考驗政務新媒體的一個方面。
其他文献
近期,全城熱點莫過於又一次成為輿論焦點的澳門輕軌。自從2002年政府提出建設澳門輕軌的構想方案,至今歷時十二年,可謂風波不斷,漣漪連連。當中,尤以路線走向之爭,工期一再拖延,建設成本連番數倍,成為種種拖累輕軌進展的社會紛爭,面對本澳城市交通負荷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亂像,人們不禁要問:這個讓澳門市民望穿秋水的輕軌,究竟還要等多久?  路線之爭 從未停止  自澳門輕軌工程提出以來,多次進行了公開諮詢,輕軌
期刊
看病難一直是澳門眾多社會問題之一,本澳醫院少及醫療素質不高讓大部分市民心生不滿。近期,尾骨受傷的本澳十七歲青年將山頂醫院、衛生局、教青局等政府部門再一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自從一零年三月患者於所讀校內臀部落地受傷後,漫長的求醫之路不單沒有讓陳同學恢復,反因病情的拖遝致使他四年來終日坐寢難安。此外,巨額的醫療費也是讓這個單親家庭承受不起,更令他們絕望的是四年期間有關政府部門的不聞不問和推脫責任。 
期刊
在澳門小城高樓林立,扶手電梯和升降機(統稱電梯)為市民出行提供了無數的便利,相信很多市民都認同電梯的不可缺失。隨著城市發展,一座又一座高樓大廈日漸殘舊,又有多少電梯同樣是經過歲月的洗禮,隨時有著突然壞車立的危機呢?今期由記者帶大家去走一趟,看看城中各區高樓大廈電梯的現狀。  殘舊電梯 計時的炸彈  在全澳門,據報共有扶手電梯和升降機約六千多部。隨著城市發展,扶手電梯和升降機的數量只會日益增加,而絕
期刊
李健立(澳門保險專業中介人聯會會長):  ——“將現時醫療券改為內地的醫療門診卡,市民可累積享用這一福利政策,甚至將醫療券過渡作一部分醫保費,這樣醫療券的作用才可真正幫助到市民。”  現時公共醫療體糸存在睇病難、排期長、市民對本澳醫療系統冇信心的問題,很多人一旦有病,第一時間考慮的並不是本澳醫療系統,而是寧願花錢去中國內地或香港使用自己認為有信心的醫院。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認同政府在醫療系統投放了巨
期刊
發現並選拔任用人才後,還必須建立並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繫、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於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這也是構建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以及做好人才工作的關鍵環節,其目的在於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新熱情,充分發揮人才的有效作用,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否則的話,沒有一個好的激勵保障機制,人才即使被發現並任用,其作用的發揮必然會受到影響,嚴重的話還會造成人才的流失甚至浪費。因此
期刊
素人的市長,也開始學著做功課,凡事不能講太快,三思而後行,也開始謹慎面對媒體,因為作為政治人物,失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台北的SNG連線面前,一句話很可能帶來的就是辭職下臺,當政治與媒體連接大眾時,這頭巨獸容易衝動也很容易暴怒,民主和民粹本來就是一線之隔。  前 言  選後,一樣的台灣,異樣的心情。民進黨疲於慶祝,排兵佈陣還不忘數十位縣市首長齊齊宣誓要求放阿扁;國民黨一如來襲的寒流般,從中央檢討到
期刊
由6月21日至9月20日,旅遊局舉行“論區行賞”蓋印章活動,活動期間,旅客持《論區行賞》蓋印咭到四條路線內的指定蓋章點收集印章。集滿同一條路線內的3個印章,可獲得紀念品一份。集滿四條路線內的所有12個印章,可獲得特別紀念品一份。如遇景點休息日未能蓋章,可憑當日仍開放之景點印章換取紀念品。  換領禮品及蓋章地點分別是“歷史足跡之旅”路線中的議事亭前地(澳門商務旅遊中心內)、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鴉
期刊
自從發生5月27日的“二萬人上街抗議”和29日的“七千人包圍立法會”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隨即從善如流地擱置“離補法案”並頻頻與親政府的建制派(傳統)社團領袖會面,這一連串行動是否能夠長久地解決澳門特區政府面對的管治危機呢?  澳門正面對著種種挑戰  澳門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高速發展地區,造成澳門在2004年5月“金沙賭場”開幕之後經濟高速發展的種種因素中,當以“賭權開放”、“港澳個人遊”的逐步落
期刊
一陣拱王、擁朱聲浪後,加上吳敦義的鴨子劃水,卻發現最終是“柱柱姐”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中國國民黨最真的“女漢子”。綜合民調近46%的高空躍過國民黨30%的防磚門檻,在對比式中仍有40%僅僅落後小英3%左右,一時間國民黨傳統藍興奮異常,終於有人應戰、敢戰;但民進黨似乎大加嘲諷,暗示這是國民黨有史以來“最弱的總統候選人”;國民黨本土派,大部分是擁護王金平的禁衛軍,大喊國民黨要分裂,處處要卡“柱”,還沒到
期刊
兩年一度在澳門舉行的國際青年舞蹈節,已成為一項矚目的盛事。透過活動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舞蹈愛好者提供一個互相建立友誼、進行文化交流以及多元舞蹈展現的平臺。在過去成功舉行的基礎上,教育暨青年局將於7月18日至24日繼續舉辦國際青年舞蹈節2014。  今屆舞蹈節約有2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非本地舞蹈隊參加,他們分別來自澳洲、韓國、厄瓜多爾、美國、芬蘭、比利時、希臘、中國廣東省、中國香港、印尼、馬達加斯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