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 不专注不等于不成就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8月15日开始,宅急送董事长陈显宝便陷入一种出尔反尔的被动中。
  这一天,宅急送宣布,将与英国皇家邮政集团旗下的欧洲包裹业务提供商GLS公司合作,提供中国到欧洲的快递服务——“欧洲商务包裹”。该服务专为企业客户推出,并专注于B2B领域。
  就在一年前,宅急送还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陈显宝面对众多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开表示:“从现在开始,宅急送只专注一个市场——B2C市场;只有一个目标——致力于成为B2C领域的快递服务专家。”
  这一次,宅急送是要食言么?
  其实,在不久前举办的宅急送2012年上半年全国总经理会上,时任公司总裁的陈显宝委婉地表达了B2C业务推进的难度,“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发展的速度已经在逐渐放缓,实体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电商客户困难重重,导致了业务的下降,我们压力很大。”
  而大股东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则更是直言,“宅急送的真理就是B2B、B2C”,而丝毫没有弱化甚至放弃B2B业务的意思。
  显然,宅急送纠结了。
  可以理解,对于宅急送而言,放弃B2B绝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放弃长久积累的合作伙伴,唾手可得的收入、多年的流程和经验的累积,以及员工固有的工作思路。
  的确,无论结局如何,放下执着去改变,宅急送已经值得赞赏。因为,不是每家企业在迎合时代改变的时候都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尽管不能放下现在的执着,宅急送也不会速死,但这段纠结是宅急送必须经历的。
  而事实上,宅急送已经经历数次这样的改变。
  第一次转型向大跃进拉手刹
  从1994年到1998年这短短几年间,宅急送走出北京,布局全国,最终从众多快递企业中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其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建立了仅次于中国邮政的快递网络,业务增长速度一度达到70%。那时,宅急送确立了B2B递送的优势,注重为一些公司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从而逐渐与社会上大多重视零散C2C递送的快递公司错位竞争。
  然而,2007年宅急送提出的“大跃进”策略,却将公司带向生死边缘。这年年初,宅急送开始拓展业务板块,除了传统的快递业务,还同时上马了综合物流、国际业务,并成立了国内快递、综合物流、国际三个事业部,以前的一个分公司也被分成了快运公司、普运公司、运转公司三家独立的公司。同时,人、财、物也纷纷独立。
  同时,公司开始转移业务重点,发展此前并不擅长的零散小件业务(C2C递送),半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新建网络近3000个,增开地面物流班车线路300多条,新包租航空线路200多条,新招小件操作人员6000多名。
  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的突变,带来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在事业部制下,如果货物在三家中的一家出了问题,大家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因为没有统一的负责人。”宅急送一位老员工回忆。尽管在转型之后,新业务每月可以增长2000万元,但同时老业务每月的流失额也有2000多万元。一年后,新业务的增长速度终于赶不上老业务的下滑速度。
  祸不单行。当时间来到2008年,宅急送内部在陷入危机的同时,又不幸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企业资金链就变得更加紧张,而与美国华平谈好的注资计划也未能最终实现。宅急送开始面临创业十多年来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这年10月,当外界都以为宅急送不行了的时候,公司董事会最终做出了“注资金、换班子、调战略”的决定。陈显宝担任宅急送总裁后,做了三件事:一、收缩成本争取尽早扭亏;二、抓质量,打击歪风树正气;三、协调梳理公司已经陷入混乱的多项业务,在发展零散小件业务的同时,恢复提升针对大公司客户的普件业务,并将同一城市的分公司合并,坚持一个行政、市场、运营体系下的两块业务共同推进。
  通过上述三步,陈显宝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让宅急送慢慢走出了危机。2009年3月,公司实现了盈利,还提前偿还了一部分银行贷款;6月,公司进入了恢复期,9月开始了正常的全面发展。现在,公司员工总数达到2万人,业务量也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回顾2008年的那场生存危机,陈显宝将其总结为一次管理危机,“公司创建初期,需要富有激情、敢干的创始人,但公司做到一定阶段后,就要更加稳健,并要注重遵循市场规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显宝数次提到了“市场规律”。
  移情B2C不得不穿越的旅程
  宅急送曾为转型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它会再次选择转型么?
  当众人坚定地认为“不会”时,抱歉,它又让大伙失望了。去年8月30日,陈显宝在北京国际饭店面向众多主流媒体、行业专家,郑重宣布“宅急送从现在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向B2C市场转型,并专注在这“惟一市场”,全然没有了“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感觉。
  陈显宝说,制造企业一般沿用传统的渠道模式铺货,即选定总经销商(总代理),再由总经销商来构建二级、三级经销商或代理商,最终通过门店将商品卖给消费者。而随着电子商务深入人心,网络直销成为众多制造商的选择:借助联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不需要通过中间商——这样就能把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直销的优势结合起来。
  陈显宝告诉记者,“这几年,客户的需求在改变,我们也要随之改变。”如果客户需求改变,而宅急送不作任何改变,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将服务延伸到门店、个人,宅急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了解,目前宅急送通过与戴尔、TCL、格兰仕、佳能等大型电子类公司进行合作,与完美、玫琳凯、仙妮蕾德等化妆品类公司合作开展“总分仓+配送”业务和项目总分仓业务。
  数据显示,2011年B2C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在未来5年中,预计B2C的平均增速在54%以上,增长速度在客户类型中最快。数据面前,陈显宝看到的是巨大的市场机遇。“已有十几年B2C项目服务的宅急送,既具有做B的优势,又具有做C的优势。”他说。
  在陈显宝看来,与其他快递企业相比,宅急送拥有仓储服务、代收货款、物流包装等服务优势。据了解,宅急送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设有7大物流基地,40个运转中心。这些恰是靠小店加盟式发展的快递企业所不具备的。同时,宅急送在代收货款上起步比较早,声誉也较高。其依托先进的IT平台,能提供其他快递企业难以提供的周期返款服务和滚动返款服务,能最大范围满足B2C类电子商务企业及个人。
  与快运物流企业相比,宅急送则拥有“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物流服务网。一般快运和物流企业只有实现港到港的干线网“线”,而不具备快递企业密集网“点”,不具备依托信息平台组成的网“面”。而宅急送网络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和地区,拥有3000多个经营网点,同时,拥有42个航空口岸,360条航线,近1500个航班,620条物流班车线。这仅次于中邮速递物流的立体快运物流网,也是其他快运物流公司所不具备的。
  
  为何拥有上述优势,宅急送选择了B2C,而不是C2C或B2B?陈显宝指出,以淘宝平台带动的占比高达50%的C2C类快递为典型代表,在当前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早处于白热化——“四通一达”通过低价竞争参与,也有众多地方性小快递公司零星业务的瓜分。而在B2B业务领域,大宗货物运输有中铁快运、天地华宇、德邦物流等竞争对手的强劲参与,商务往来的文件及包裹的快递有顺丰和EMS无法逾越的强势。
  而B2C领域未见有较为突出的快递公司。“能进行B2C业务的企业都是大公司,而四通一达、顺丰等难以开发和维护,仅在部分B2C业务中能见到顺丰和申通的身影——如服装补货快递业务。”陈显宝说,“物流配送的瓶颈使得电商企业自建快递队伍,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并且期望赚取物流环节利润,如京东、当当。但这类公司仅能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自建快递队伍,实现同城快递;而在省内、区域、全国的快递业务只能依托快递公司完成。”
  如此,宅急送今年的B2C收入占比从年初的35%增长到6月的62%。B2B业务呈现向B2C转型的趋势,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向门店化、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定单销售,给宅急送发展带来了新商机。“大力发展B2C,在今天的趋势下,既时不我待,又舍我其谁。”陈显宝说。
  
  重返B2B战场相对多元化是安全的选择
  但是宣布转向B2C时,宅急送也没意识到接下来电商冬天的寒冷:多数电商都在承受着资金链吃紧的煎熬,或裁员,或降薪,或整体转型——整个行业都在反思当初的冲动。
  不仅如此,自建物流的部分电商尚且无疾而终,整个行业在用户体验提升方面的作用乏善可陈,行业大佬顺丰与申通等都不能保证在B2C战场能有多少胜算。
  因此选择借道GLS的出海路径,在宅急送看来不失是一次有效的风险控制举措。宅急送的性价比竞争优势获得了显著体现,“和GLS合作,宅急送可提供一个比现在四大快递巨头(UPS、FDX、DHL和TNT)便宜10%~20%的价格,一般晚两天的经济产品。”宅急送副总裁郑瑞祥介绍。
  宅急送董事长陈显宝表示,宅急送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多年,但是与四大快递巨头合作的成本很高,中小代理诚信和品质不行,因此才转道与GLS合作。他期望借这一业务为宅急送开辟新利润点。他表示,目前和GLS的合作代理模式成功以后会扩充到北美、亚太等地区。
  资料显示,GLS是英国皇家邮政集团旗下公司,是目前欧洲包裹快递市场第三大服务商。该公司有客户212000个,2011财年递送37500万个包裹,年营业额达18.1亿欧元。这样优质的欧洲客户显然能给宅急送带来一定的利润空间。7年来国内快递市场绝大多数快递企业利润率低于5%,相比对企业要求较高的国际业务,利润却能达到20%。
  自1994年创立以来,宅急送经历了盛极而衰,后死而复生的起伏。现在,流传在快递业的佳话(南有顺风,东有申通,北有宅急送)无疑是对其行业地位的肯定。然而,时代在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在改变。当传统制造企业不断触网,传统代理模式的终结成为必然,宅急送必须要面对这个事实。他们的不断求变能否成功难有定数,但这是企业必须趟过的自我救赎之路。
其他文献
“点心”两岁了。这是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孵化出来的第一个项目。  短短两年时间里,转型两次,阵痛数回。每次转型都事关点心生死。  作为移动互联领域里激流勇进的创业公司,发力手机操作系统的点心经历了不断试错的过程。最早大胆扎入Android平台的未知领域,点心最初把操作系统分解成了27个业务元素,经过不断试错,逐步聚焦到有优势的5个产品上。  几度“阵痛”之后的点心CEO张磊对我们坦言,移动互联领域的创
期刊
从1990年一位开着拉达的26岁青年承包濒临破产的长城汽车工业公司开始,22年来,这家偏安一隅的民营整车汽车企业一直行事低调。一路走来,这个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创新者且行且反省,如同一只触角敏感的蜗牛,虽不疾行,却也未曾偏离轨迹,每一寸都步履坚实。  长城引发媒体最大关注的情况有两次:一次是2003年12月长城汽车在香港上市,使董事长魏建军从默默无闻突然变成中国汽车行业首富,家产超过30亿;另一次就
期刊
江南春决定挥手作别资本市场。  8月13日,分众传媒宣布,董事会收到一份由董事长兼CEO江南春联合投资方提交的私有化建议书:  分众传媒及其附属公司,联合方源资本、凯雷投资集团、鼎晖投资等多家PE机构提出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希望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27美元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  江南春此时决定从资本市场撤退,让外界感觉很突然。  目前分众传媒的股价已经重回20美元以上,它现在既不缺现金,
期刊
POLO衫、运动裤、踏着凉鞋,酷似一个休闲游客的丁磊,在盛夏的杭州,来到网易研究院大楼临时搭建的台子下,为网易有道创新大赛加油。会场的工作人员为丁磊的出现感到兴奋,因为这些年丁磊已经很少为游戏之外的业务活动出来“卖脸”了。在大多数人看来,丁磊变了——虽然他一如既往地在媒体聚光灯下绽放着憨厚笑脸,在集体留影时不知所措。  曾经,丁磊对不知如何赚钱的互联网产品保持沉默,认为创新是件很危险的事,这被对创
期刊
伦敦奥运会上,李宁公司已经风光不再。  此时的它,正陷入创业以来的最大困局。担任李宁公司执行总裁职位8年之久的张志勇以近乎“谢罪”的方式辞任CEO,即将年满50岁、主张公司“去李宁化”的李宁最终还是高调现身来整顿困局。  那场始于2010年6月、轰轰烈烈的战略调整、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 (让改变发生),不仅没有将李宁公司从品牌定位模糊的尴尬中解救出来,反而将其带入了更糟糕的
期刊
拉卡拉破天荒做硬广告了。  对于一贯只坚持口碑营销的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拉卡拉”)来说,这样的营销显得格外高调。拉卡拉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告诉记者,2012年是拉卡拉的营销元年,他正在为进军个人移动支付市场而改变策略。  “考拉”拉卡拉如此勤劳,是为了便于用户更加“懒”和“宅”。拉卡拉手机刷卡器意欲开启国内个人移动支付新时代。  进军个人移动支付市场,孙陶然思忖了很久。对于目前中国最大
期刊
亚马逊中国给人们的不温不火的印象,与亚马逊这家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形象并不相符。  一年前,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亚马逊中国的生命力,自收购卓越以来,亚马逊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彼时正是中国电子商务启动的时刻,当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当当网、京东商城、淘宝商城迅速“跑马圈地”时,亚马逊中国却几乎没什么动静。  亚马逊收购卓越的时候,看中的是这家电商在书籍、影像品方面的绝对优势,然而让它彻头彻尾变成一家
期刊
过三五年苦日子是必须的,社会各阶层都要经受,包括政府。  秋风瑟瑟今又是。4年前,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尚未结束,中央高层的注意力便急速转到现实中来,首先是三聚氰胺。其实,高层更觉麻烦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上半年还在严防打通胀,几个月后,就要放水保增长了,于是出了4万亿的故事。  如今,情况似乎又重现4年前的情形。中国人民银行7月5日晚间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
期刊
1998 年,马云与其他阿里创始人在长城宣誓要创建一家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公司。   2006年,阿里巴巴员工举办集体婚礼。  倒立是淘宝特有文化,更是一种被具象化了的价值观体现——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的改变。   37位第一批加入阿里巴巴满五年的员工。  1999 年创业初期,阿里巴巴全体员工合影。
期刊
过去一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过得很不轻松,且十分焦虑。  这是他本人参加跨公司会议最多的一年,也是参与主导研究具体产品战略最多的一年,甚至是他看电视、玩电视最多的一年。  周厚健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忧,包括他在内的本土家电业者对自己在未来竞争中的劣势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传承了制造业基因的传统家电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对软件、互联网和内容服务的理解和应对都“十分吃力”。  “在这场训练中,取悦顾客,从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