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4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8题第一小题的质疑及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988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一道高考试题的解读与质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唤醒学生的审题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单元知识体系的思考,值得深思。
  关键词:解读;质疑;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1
  纵观2014年高考文综(安徽卷),主观题的取材既选择热点,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诸如:书香万里行、全民阅读、书法宣传、文化消费、旅游经济等热点问题的呈现,主观题的设问更是灵活多样就,既有设定范围和主题的,也有发散思维的。命题继续保持知识性和能力性的统一,政策性和时效性的统一,考纲与新课标的统一,出题人可谓深思熟虑、匠心独运!然而,笔者在欣赏叹服之余,对38题的第一小题产生了疑惑,下面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真题呈现
  38. (28分)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一:读书开启民智
  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12分)
  答案(1):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开展全民阅读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是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全民阅读,让全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来。④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开展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全民族素质。
  二、解读与质疑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考试题通过热点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事物的能力。我认为首先做这道题的关键是审好题——包括审设问、审材料。审题能力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设问和材料传递给你。该题设问范围指向很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涉及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主体——我国,客体——开展全民阅读,类型——意义类;审完设问再带着设问审材料,把握材料中的信息点:“书香万里行”,“书法进课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等等。其次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该设问范围涉及以下相关知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两类素质、两类修养。再次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产生了该小题的思维路径1.提示:为什么开展“全民阅读”?材料引导语中提到“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思考:全民阅读涉及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由此构成答案的第一小点;思维路径2.提示:材料中提到“全国各地开展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考:全民阅读——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升公民的“两类”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属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由此构成答案的第三小点;思维路径3.提示:材料中提及“读好书系列活动……提升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思考:读好书——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两类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由此构成了答案的第四小点。
  唯有答案第二小点我百思不得其解,①从所给的答案构成来看,明显超出设问的范围,设问明确地指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知识回答,而该小点用的是第三单元与第一单元的知识,第三单元中提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民族之魂;第一单元中提到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显然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构成了该小点,建议要么更改一下设问的范围,如“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使答案更加合理。②该小点答案中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同于“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合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包括了中华民族精神,还包括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虽然高考需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包括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还包括对知识的整合、重组及再生的能力,但此处直接把全民阅读与中华民族精神挂起钩来显得有些突兀。
  建议在第一要点中增加“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即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而全国开展“书香万里行”、“建设书香中国”,“开展全民阅读”有利于提升人的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才是该题的落脚点,建议增加此点。
  三、引发对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体系的思考
  1. 某些基本概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政治课考试注重知识与能力立意的统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而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教师对于概念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只有将原理讲透、讲清,学生才能信服,才能达到对理论知识简易化、通俗化的掌握。而第四单元的有些概念,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应该怎样定义和区分,连老师也不一定分得清!例如:大众文化与人们倡导的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如何分辨?哪种文化是人们倡导的大众文化,哪种文化是先进文化,怎样界定?又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书中没有明确地区分,有的资料这样表述:三者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是三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这样的解释虽然有道理,却没有清楚地界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政治课一般具有基础性、理论性、抽象性的特点,一些基本概念如果连教师也讲不清、道不明,掌握的一知半解,学生更是一头雾水,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
  2. 知识的逻辑体系有点混乱
  2014年版新修订后的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十两课内容做了很大调整,相比之前的版本,知识体系更加合理。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包括两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笔者认为第九、十两课逻辑体系上是从属关系,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部分,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第十课只能从属于第九课第二框,而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两类素质与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两类修养,这两部分知识点出现了反复,最好能整合在一起。第九、十两课整合在一起知识体系会更加合理。
  以上是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希望能激发同行们对上述问题的关注与探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第二中学 241100)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高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写作文,较为典型的问题为:内容空洞无味、素材贫乏陈旧、语言晦涩啰嗦、立意平庸肤浅。另外,教师的有效辅导与反馈不到位,甚至缺失。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应该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指导和解决相关突出问题,以提升高中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弊端;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要:英语不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一种语言。要学好英语,“读”是首要的,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发音不到位、不规范,朗读句子没有语音语调,没有感情色彩,从而也阻碍了学生提高英语应用的能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原因,也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中学生;朗读;英语语感;评价制度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本文针对广东省高考英语基础写作题的基本特点和笔者目前所带的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结合英语写作教学实际,就如何高效进行高考英语基础写作备考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而高效备考。  关键词:高考英语;基础写作;问题分析;备考建议;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68  一、高考英语基
摘要: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既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粗浅的讨论,旨在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听、说、读、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四大要素。其中,写是对学生的英语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百分比仅次于阅读理解。因此,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英语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高考;英语写作;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英语科考试大纲》中要求学
摘要:本文探究了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旨在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4  英国著名学者鲁姆哈特的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 model)表明:读者的阅读能力是由三种图式来决定的,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
摘要:高中英语新课改实施以来,任务型教学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务实地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尝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课文的导入和课后英语语言应用的形式而忽略它们和课文本身的联系,而对于课文的处理往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采用main idea,true or false,简单、单一,缺少课堂教学整体性。但实践证明,只有课堂每个环节的统一,从整体上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摘要:书面表达是高考英语试题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整个英语试卷的“重头戏”。要想使所写的文章得高分,考生就必须认真审题,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求,采集有效的内容信息,整理出全面的语言要点,讲究句式结构的变化,恰当使用高级词汇,有效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通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有“闪光点”。  关键词:高分策略;谋篇;文辞;词汇;衔接;书写  中图分类
摘要:初中英语写作一直都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与写作水平,也是新课改中一直很难攻破的教学难关。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初中英语写作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