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虎为拯救地球的“三个十年”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0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地球母亲的孩子。但是,其中那些不孝子孙却不顾损害母亲的身心健康,猖狂地掠夺她的财富,致使遍体鳞伤的地球母亲伸出枯瘦的双手,发出哀告。
  因此,觉醒的有识之士呐喊:停止野蛮掠夺,母亲承受不了啦!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叶文虎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有识之士和勇士。他为拯救我们的母亲一一地球,为环境科学“上下而求索”,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
  
  叶文虎的理论眼光雄视着人类的历史
  
  早在1990年,叶文虎就鲜明地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全面发展”的观点。两年后,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叶文虎两年前的论述观点一致。
  叶文虎首次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科学理论,高声提醒世界: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时至今日,他提出的这些科学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被很多媒体传播,被学术教育界应用。
  1992年,联合国提出“代际”公平的理念,即当代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空间。叶文虎则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醒目地提出:这不完全公平!
  “仅仅是‘代际’公平还不够,还应注重‘代内’公平。当前,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地区的发展,都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2000年叶文虎去日本考察,日本学者向他炫耀地介绍铜山地区是日本的铜矿生产基地,占日本铜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是铜矿生产污染环境,使得铜山寸草不生。后来,日本花了很大力气去恢复当地的植被,使此地成为日本环保典范之一。
  叶文虎当即尖锐地指出:这个所谓“典范”,是建立在铜矿生产基地迁往菲律宾基础上的。再过几年,另一个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山头就会在菲律宾出现。
  1996年,他在“亚洲可持续发展中日研讨会”上报告他的新成果,阐述《三种生产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他从世界系统由人的生产、物质的生产、环境的生产构成,揭示了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具体指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他的这一多年研究成果,被人称为:“叶氏理论”。
  
  三个十年里,一步一层崖
  
  叶文虎持续不断地思索着,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始终站在环保理论的前沿阵地,受到中国及世界的注目。
  但是,取得这样的成就,个中奋斗的艰辛,对他来说是冷暖自知。他自己说:“我比较笨,命也比较苦,所以做事情常以10年为单位”。
  第一个十年,(1974-1984)最艰难的时期。叶文虎倡立“环境空气动力学”分支学科,建立我国首个环境空气动力实验室一一环境风洞。
  当命运在偶然和必然中,把他推上了环境科学领域时,他才是助教。当时,他已经意识到“环境空气动力学”对环保研究的重要。可是,当时学术界还没有这样一个理论;于是,他提出建立这样一个分支学科的建议。
  在论资排辈的时代,一个助教竟然提出连教授都没有提出过的问题,这不仅“人微言轻”,更是胆大妄为。
  想超越横亘在他面前的权威山峰,需要充实的胆识。经过缜密思考和论证,他看出了这个学科是超传统的,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看法:“环境空气动力学”必将会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望见“天涯路”的他,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一不要出国,二不要副教授,三不要出文章,只是要做事!
  上帝的仁慈总是施于那些苦心孤诣的人!终于,北京市环境保护的领导关注到他,经过调查研究,批给他100万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又得到教育部的14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并且,还调来5名教员协助他。
  他不但确立了这个学科分支,而且经过艰难努力,1984年终于建成了“环境空气动力”实验室——“环境风洞”。这个脚踏实地的实验室,又先后完成了上百项有关环境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他应邀担任了电力部环保办公室的顾问,又受国家环保局的委托,主持举办了中国第一届“高级环保科技干部培训班”。他在荆棘莽林中踏出一条曲折而通往光明的路。
  在求索中,有一件事让他惊叹不已。《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编委会,邀请他撰写“环境空气动力学”这一词条。在浏览资料时,让他大吃一惊!他发现:1982年英国出版了一本由斯考勒编写的《环境空气动力学》,从书名到内容,都和他的提法惊人的相似。可是自己提出“环境空气动力学”的观点和内容的时间,比斯考勒出书要早7年。
  他痛苦地自责:当时为什么就不能著书立说,创建中国自己的《环境空气动力学》呢?这刺激并且提醒了他: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创建领先于世界的中国环保理论。
  第二个十年(1985-1995)开拓的十年。创建从未有过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
  1985年,北京大学决定成立“环境科学中心”,任命叶文虎为该中心副主任,负责常务和组建工作。该中心设有许多研究室,如果在叶文虎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下去,自然是“闲庭信步”了。但是,他又一次“语惊四座”,提出要设立“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室,而且写入当年北大的研究生招生简章。
  又一个波澜轩然而起。又是标新立异,而且是自找麻烦。这个学科已经超出叶文虎所学的数学、力学范畴。“环境规划和管理”专业,要涉及到理、工、文等诸多范畴。他竟然“异想天开”地要“闯”办一个新专业,业内人士疑惑地看着:真是个“怪人”!而叶文虎胸有成竹:这是环境问题的性质本身决定的。因为环境问题不只是个自然和技术科学问题,还包含着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哲学问题……
  环境问题牵扯多方面问题,它是多个圆圈的交叉点。因此解决它必须把不同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综合起来,而且必须去研究这门综合科学,培养这具有综合的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
  从另一方面来讲,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规划和管理好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动。由此可以推断:“环境规划与管理”必将成为环境科学的一门主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国家招生目录中没有这个专业,当然也不可以随意开设。但是,信心坚如磐石的叶文虎,以他的学识和胆识,有理有据地说服了教育部。国家在1990年成立理科环境科学指导委员会,就在理科的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叶文虎也被聘请为该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并兼任“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组组长。
  叶文虎掀起的波澜在国内环境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带领全国开设“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学 校的老师们,共同论证了该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制定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亲自带领一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环境质量评价学》与《环境管理学》。目前全国已有北大、南大、南开、武大、中大、吉大、浙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十几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并培养出本科生,适应了环保系统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叶文虎是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从1985年始,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有31名、博士研究生有36位。
  第三个十年(1995-2005)乘胜前进。以人类的忧乐为己任,以促进人类文明演进为使命。叶文虎站在人类发展的世界巅峰,提出“三种生产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高呼“人类世界历史必将进入环境文明时代”!
  叶文虎指出,人类艰难地走过了3个文明时代: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西方的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尽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加剧了全世界范围的自然资源不断耗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些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本身“天蓝蓝”,“水清清”,叶文虎尖锐指出,这不是工业文明的成绩,而是先发的工业化国家把他们自身的上述三大矛盾转嫁到别的国家的结果。过去是、现在还是,而且他们国家的未来的计划中依然是这样。如,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就明确宣布,到2050年,英国的钢铁工业将全部转移到国外生产。历史的事实表明,先期工业化国家采取了转移和转嫁的战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推行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通过大量使用和消耗别的国家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使自己获得高额的利润、巨额的财富,为此,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发动侵略战争。可以说,先期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殖民史。
  但是,大自然的恶化是不分国界的。所以,地球严正地向人类提出了警告。
  西方的科学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西方的哲学、文化本质决定的。比如,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做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
  叶文虎明确地提出质疑:“需求”一词概念模糊不清。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他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前文谈到的联合国提出“代际”公平的理念的缺陷。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因为整个中国文化,始终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有深刻的体会。
  “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念,是把人和自然看作为一个不可以分割的整体。“阴阳太极图”就是明证。
  这都说明着:中国人一直是认为人类与自然要永久的和谐。所以当前中国提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理念的现代体现。这也是“中国环境文明”的理念。
  
  秉承周培源先生的教诲
  
  1939年出生在江苏淮阴的叶文虎,在镇江一中度过了中学时代。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而后获准转专业,幸运地跟随中国流体力学的第一把交椅、北大副校长周培源教授学习湍流理论。
  治学严谨的周培源教授曾让他“苦不堪言”,但正是这些磨练,让他受益终生。“跟周培源教授学习,学习的就是科学勇气、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叶文虎如是说。
  一次,周教授让他查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流体力学鼻祖雷诺1883年的一篇关于湍流运动的经典,并让他这个当班长的第一个在全班做报告。叶文虎费了相当大的气力才弄清楚这篇皇家绅士味道的原著,向全班同学详细地讲解了论文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然而,周教授的评论是:“不行,得重来一次。你的看法呢?你认为论文的意义、价值和问题在哪儿?”“要记住,知识并不意味着你有能力,能力分几种,要有见解、看法。学者没有看法叫学者吗?”响锤的敲击,启发他学会了多思、反思。必须形成见解,以后成了他的思维习惯。
  如今弟子叶文虎已是驰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担任诸多社会工作。最近,又被日本早稻田大学聘为顾问。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亲自飞赴北京为他颁发聘书。早稻田大学聘请中国教授做顾问,这是首次。
  塑建我们新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相融和谐,生活、生产、生态共同协调发展,是叶文虎教授的执著追求。
其他文献
不得缺席,严禁随意离开会场,不准打瞌睡,不准在会场内吸烟,不准来回走动,不准随意交头接耳,不准接听手机……如果不看消息来源,一定以为强调的是小学生纪律。可是这么多“不准”“严禁”,却出自于近日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通知,目的是要在省两会召开前夕,进一步端正会风。  通知下发的背景是,在去年底的省委全委会上竟有52人缺席,占应到人数的十分之一。会议期间纪律散漫现象,令新任省委书记汪
期刊
梦想有多高,就能飞多高;思想有多远,就能飞多远。  ——本文主人公语    八个不眠之夜,百余场精彩赛事,第六届全亚洲的冰雪盛会于2007年2月4日在长春徐徐落幕。当亚冬会的圣火传递下的那一刻,一个中国服装品牌也在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温馨鸟,一个不断被叫响的名字,一个正在实现飞翔梦想的品牌。  李玉红先生,温馨鸟集团董事长,一位胆识兼备的企业家。深邃的眼神中透着商人的机敏,侃侃的谈吐
期刊
14年前,在一位勇于改革创新、甘于无私奉献的女校长的率领下,两所处于困境的企业所属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短短十余年.成长壮大为唐山市新型工业化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创造出全国职教发展中的奇迹。  这位女校长,就是现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唐山技师学院院长、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唐山市优秀共产党员田秀萍。  在全国1470所国办技校相继关停并转的态势中,唐山的两所企业下属学校,在
期刊
山东荣成,爱莲湾畔有山,名寻山。20年前,堪忧民工潮,追溯到天尽头。为边防警察彭守伟、渔业公司老总安置沂蒙山民工大发感慨,写下报告文学《天尽头,有一片爱的绿洲》,而深深眷恋着这块丰腴的国土。故此,元旦第一天再赴荣成寻找绿洲。    寻山不见高山却见诚信之峰    寻山呈小丘岭状,难见壁立昂霄之高。这儿三面环海,一径西通,形若灵芝。被人们称为“幸福海岸,魅力圣地。”市政府于志平副市长告诉我:“寻山驻
期刊
2007年岁末,我回国参加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三届三次理事会,胡德平同志秘书郭栋来长富宫看我。他看着我桌子上正在整理的一些历史照片时,突然被一张照片吸引,连连说“这张照片照得好”。我一看,原来是我拍的胡耀邦同志夫人李昭与习仲勋在一起的一张照片。郭栋问我“这是什么时候拍的?两位老人的感觉多好啊。”我说:“这是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在人民大会堂国宴时拍的。”郭栋说:“那你洗印两张,一张送李昭阿姨,一张送齐心阿
期刊
2008年,全国各地举行活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  在云南昆明的一个大院里,一位82岁的老学者、老专家,正以他独特的方式纪念着敬爱的周总理。  他就是“末代傣王”刀世勋。在他82年的人生历程里,经历了由“末代傣王”到蜚声东南亚的语言学家的转变,他穷其所能加强傣族地区语言文化建设,同时他又专研傣族文化历史,极大地推动了海内外学术交流。此外,他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连续三届当选云南省政协副主
期刊
1971年8月初,王猛正式到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的国家体委机关上班。与他一起赴任的还有中央为他选派的助手第60军副军长姚晓程、第26军副军长于步血、第38军112师政委陈培民等。    没干过体育更没领导过外事活动的王猛,一上任就遇难题:组织筹备亚非乒乓球邀请赛    王猛上任刚几天,负责外事活动的宋中急匆匆跑来汇报说,经中央批准举办的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将于11月3日——14日在北京举行,可
期刊
原本对园林花卉情有独钟的胡馥乘,10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喜好上了收藏奇石。胡馥乘是山东威海人,在此之前搞园林花卉、盆景已有16个年头,对大自然的山水花木景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痴迷。在一次园林盆景奇石展上,看到一块块顽石在大自然的风雕水琢、鬼斧神工下,竟会变得如此之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胡馥乘被震撼了。他在展区内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工作人员催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回到家后,胡馥乘开始对奇石收藏和鉴赏产
期刊
2007年12月21日上午,2007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代表国务院亲切接见了来自20个国家的近400名海外留学人员,与他们合影留念,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各位留学人员,青年朋友们:  25年前,我从美国学习归来。25年后的今天能在这里参加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举办的“2007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与一大批有志于回国创业的留
期刊
编者前言:本文的缘起    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傅高义教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程中原研究员于2005年10月11日至27日,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学术访问。正在波士顿探亲的夏杏珍研究员也应邀参加了全部学术活动。学术访问期间,程中原研究员除分别作了两次专题演讲外,还先后八次与傅高义教授举行了小范围的学术研讨会。  八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由傅高义主持并提问,由程中原主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