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移植的组织学改变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采用两种基因型不同的兔进行相互垂体移植,以观察移植于中枢神经系统正中隆起下方的垂体组织学改变。结果首次从组织学上证实,植入相容性不同的垂体组织,存在明确的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排斥现象,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与强的松联合治疗下,植入的幼兔垂体能够克服排斥反应而成活;但植入的成年兔垂体,即使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也不能克服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物死亡。

其他文献
从皮瓣微循环立体构型的角度出发,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法,对兔耳皮瓣术后不同时间内血管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在扫描电镜下作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术后48小时为水肿高峰期,随意皮瓣更为明显;术后7天随意皮瓣末端切缘处出现新生毛细血管吻合支;而轴型皮瓣于术后2周才出现吻合支。我们还对皮瓣血管铸型法的意义进行了评价。
经腹腔注射山莨菪碱(654-2),10mg/kg,观察大白鼠随意型皮瓣的成活情况以及对组织血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54-2可以显著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并在不增加皮瓣近端组织血流量的情况下,明显增加皮瓣远端组织血流量。还发现在皮瓣移植术后24小时组织血流量即达到或接近术后皮瓣组织血流量的最大值。提示654-2在不增加流入皮瓣组织的血流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微血管内环境和微循环状态增加皮瓣成活面积。
期刊
应用直径65μm的明胶微球对8只狗施行肝动脉栓塞术,术后用同位素示踪、肝动脉造影和病理检查观察明胶微球肝动脉栓塞后的组织反应和代谢过程。结果表明明胶微球基本局限在肝内代谢。2周后逐渐被异物巨细胞吞噬清除,微球所在的血管由于继发炎症,肉芽形成而逐渐闭塞,多不再恢复通畅。作者认为明胶类材料是一种作用较为持久的栓塞剂。文中结合临床病例对明胶材料的栓塞方式、再栓塞时机及明胶微球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选用50只成年雄性SD系大白鼠,随机分5组,用药(氯丙嗪)7天组,14天组;盐水7天组、14天组和延迟皮瓣组。结果发现,于皮瓣形成前30分钟,按1.5mg/100g体重皮下注射氯丙嗪,术后每日2次,连续14天,能显著增加实驗皮瓣的存活率。
制备SD大鼠胆汁返流性急性胰腺炎(AP)棋型,经胃肠道给予抗氧化剂别嘌呤醇治疗。结果发现治疗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较AP鼠明显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a)明显升高,病理改变减轻,存活率及病死鼠平均存活时间明显改善。从而证实氧自由基在胆汁返流性AP的病理机理中有重要作用;别嘌呤醇可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生成而起到良好的治疗AP作用。
采用缺乏胆碱的0.5%DL-乙硫氨酸饮食喂养幼年雌鼠,诱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结果表明:胰腺组织及血清淀粉酶活性升高,伴有胰湿重及胰组织蛋白含量增加,胰腺腺泡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间质肿胀,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超微结构显示腺泡细胞内酶原颗粒积聚,大量空泡形成。酶原颗粒、溶酶体以及空泡间发生膜融合,导致腺泡细胞内胰酶激活。
以结扎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后开放制作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模型,实驗组静滴等渗甘露醇,对照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观察缺血和再灌注期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超微结构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心肌再灌注损伤远较缺血损伤严重,氧自由基主要产生于再灌注期,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甘露醇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可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选用2~3kg健康大白兔,制成离体兔心模型,观察异搏定在37℃、32℃、25℃和18℃四种温度下对心肌缺血/再溉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25℃以上时其保护作用良好,以32℃时最优,18℃时与其对照组相比作用不明显。据此我们认为,异搏定作为钾停跳液的佐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通过抑制Ca++内流发挥其保护作用。
脾切除会导致免疫机能的紊乱。为观察脾切除对腹腔巨噬细胞(PM)功能的影响,我们采用绵羊红细胞(EA)花环法和酵母(YC)花环法测定了脾切除大鼠PM的FC受体(FCR)和C3b受体(C3bR)。结果发现,假手术后大鼠PM的EA花环阳性率和YC花环阳性率显著升高,术后一周时最为明显,而脾切除手术后PM的花环阳性率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以全脾切除最为严重。术后四周时,各手术对花环阳性率影响的差异减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