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流动:演变过程及其启示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k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对乡村的分散要素进行了高度整合,为国家工业化和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乡村劳动力的流动自由受限、收入增长也受限;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并大量外流,乡村劳动力收入实现增长,但同时大量村庄出现"空心化"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乡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流动并非互斥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更加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提升人民福祉。在党的领导下,要继续发展和完善乡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通过多种形式整合乡村生产要素,着力打造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良性流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他文献
契约论是近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通过"公意"为国家的合法性提供有效辩护。然而,黑格尔通过对"任性"和"意志"、"共同意志"和"普遍意志"的区分限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即它能够为市民社会中主体活动提供辩护,但不能证成国家的合法性,因为他的有机国家论的理论基础统一了普遍的实体性的客观自由和基于个人知识和他追求特殊目的的主观自由。马克思对契约论的批判是彻底的,他一方面论证了基于契约论的国家本质上是"虚幻的共同体",另一方面证明了以契约论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仍然是人的异化和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马克思通
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日期:2019年12月定价:23.00元《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是列宁论述布尔什维克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战略和策略、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的重要著作。
通过借助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解读马克思,早期柄谷行人引入了"非对称性他者"这一方法论原则对形而上学及古典经济学进行解构。伴随着对马克思理论立场理解的转变,后期柄谷致力于重建共产主义这一积极主张。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隐含的理论困难使其无法为此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柄谷转向了康德哲学试图对其加以克服。但是,柄谷的维特根斯坦式解读路径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局限性,这使其遮蔽了马克思方法论深刻的理论内涵。
澳大利亚学者阿伦·盖尔提出,以往的辩证法在思辨方面缺失了一种文化总览意义上的宇宙融贯性和思维综合性的充分表达,所以主张将辩证法拓展为一种思辨,形成所谓的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主要以"思辨自然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宇宙的自创性"为叙事基础、以"思维的综合扩展"为核心内涵、以"跨文化总览"为方法论视野。不可否认,这种辩证法对于人们较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有其重要意义,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只有辩证看待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才能更加科学地对待辩证法,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态文明建
今天我们为何要重访列斐弗尔?因为我们遭遇到四种殊为不同的列斐弗尔形象:一是被遗忘的列斐弗尔,二是被误读的列斐弗尔,三是被再生产的列斐弗尔,四是包含着许多思想与实践潜能的列斐弗尔。换言之,首先是被结构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敌托邦"抛弃在一旁的列斐弗尔,其次是被后现代主义化、后马克思主义化的列斐弗尔,再次,是都市化全球化的列斐弗尔,最后,重新回到马克思问题域的21世纪新辩证法的激进的列斐弗尔。关于他的思想潜能,本文仅以其《空间的生产》一书为例说明,把三元空间辩证法视为该书的核心观点,其实是一种后
齐泽克认为,谢林的神智学叙事是关于上帝创世及其作为绝对主体之创生的寓言。在上帝创世或创生之前,只有驱力的漩涡的疯狂运动,这是在上帝之中但又不是上帝的原始根据,这在谢林那里属于非时间性的"永恒的过去",亦即拉康意义上的"真实域"。世界(现实时间)始于原初的"分离-决断"行动对驱力的旋转运动("永恒的开端")的否定。这种分离-决断之行动创造了世界(时间),但它本身却不在世界(时间)中,因而它是无意识的。从另一方面说,谢林式的自由主体之自由是体现在主体的行动中的,是原初的/永恒-过去的原始根据/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出发考察人的自由,并在伦理关系中通过克服束缚自由的社会条件的方式来实现人的真实自由。生活时间是马克思对自由进行伦理思考的重要维度,这使得休闲成为马克思自由伦理观的重要表征。面对当代人对劳动效率和商品消费的过分追求造成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关系的撕裂状态,休闲作为马克思自由伦理观具有重要价值与启示:克服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实现劳动与休闲的融合;批判消费主义对自由伦理的悖反,复归休闲消费的人本样态;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满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界围绕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展开了激烈争论。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观念的前提下"前后一致地"阐释与证成马克思的正义概念,构成了当代学者争论与反思的关键。其中,凯·尼尔森通过回归唯物主义辩证法,将分析视野同辩证法所蕴含的时间性和层级性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更为精致的论证方案,即辩证层级式的正义概念。根据这种方案,正义概念始终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呈现出相互区别又不断发展的层级结构;在此结构序列中,共产主义的正义概念将是最充分的,但并非"超越正义的"。尼尔森的论证有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地经营权制度经历了农民所有小农独立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集体所有家庭分散经营、集体所有多元经营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渐进性演进、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特征。农地经营权制度的演进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以及追求管理制度绩效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我国农地经营权制度的发展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化农地经营权制度改革,应进一步努力完善农地经营权权能,构建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乡村治理体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党与民众的关系具有双重维度,两者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契约。一种是道义性契约:党表明自己对人民的道义关切与价值承诺,并以自身的努力期待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则基于这种关切与承诺,期待党的有效领导,并通过直观感受形成对党领导的高度认同、自觉拥护。在这种契约关系中,党的角色是政治意义上的领导党,民众的角色是政治意义上的人民,契约形式则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心理契约。另一种是法理性契约:党作为执政主体由公民选举决定,保障公民权利与社会公益,公民认可与接受党的执政,宪法法律对双方的责权利做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