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念珠菌(Candida spp.)引起的阴道黏膜感染性疾病.约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发病一次,其中5%以上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 ~([1])。
【机 构】
:
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51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念珠菌(Candida spp.)引起的阴道黏膜感染性疾病.约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发病一次,其中5%以上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 ~([1])。
其他文献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抗原、抗体的研究是Hp分型、检测及疫苗开发的基础.Hp免疫血清的制备已成为常规技术,但血清制备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均可能影响免疫血清的抗体谱,从而引起同类研究间因所用Hp抗体不同导致的结果的差异.本研究对Hp全菌免疫的兔血清抗体谱加以分析,讨论坳免疫血清制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方法。
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对除万古霉素外的几乎所有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分型(SCCmec)、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是常用的分型方法。
2009年3月开始全球暴发了新型H1N1流感,这是继1918年、1977-1978年之后国际上第3次H1N1流感暴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极易发生基因变异,当变异较大时出现抗原漂移或抗原转变,不同患者来源的病毒株基因序列也具有差异性。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是引起尿路感染(UTI)的主要病原菌.FimH蛋白是UPEC I型菌毛的黏附成分,介导UPEC侵入膀胱上皮细胞.本实验用FimH的真核表达质粒和蛋白免疫小鼠可产生较高浓度的IgG抗体.为提高尿路黏膜中保护性ISA的水平.以CpG质粒为佐剂,与FimH的真核表达质粒和原核表达蛋白进行不同组合免疫小鼠,观察不同
通过RD细胞(横纹肌肉瘤细胞)和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的方法,分离到5株手足口病患者的EV71型病毒株,病毒命名为SZ/08-1/08/CHN、SZ/08-4/08/CHN、SZ/08-28/08/CHN、SZ/08-121/08/CHN和SZ/08-605/08/CHN。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占全球疾病发生率的41%,同时细菌耐药性的急剧上升更是持续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病原微生物虽然是简单生物,但拥有多重的行为能力~([1]),而且这种行为能力并不局限在微生物个体水平,其中细菌群体水平的交流与调节是通过密度感应信号系统(quorum-sensing,QS)实现的。
高危型HPV所致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可发展为鳞癌或基底细胞癌.β-catenin(β连环素)是环连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亦是Wnt信号转导系统中的核心蛋白,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探讨β-catenin在尖锐湿疣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了β-catenin蛋白及β-catenin mRNA在尖锐湿疣皮损角质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积极有效地开展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已成为控制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淋病奈瑟菌分型在淋病的治疗和淋病疫苗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淋病奈瑟菌传统分型方法存在复杂、费时费力、有限的分型能力等诸多不足,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1],而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弥补了这些不足。
目的 调查水环境分离细菌及临床分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中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和aac(6')-Ⅰb-cr的流行情况及qnr基因型分布.方法 从杭州10个不同的水域中分离细菌,从4个城市的多家医院收集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临床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萘啶酸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细菌中qnrA、qnrB、qnrS及aac(6')-Ⅰb-cr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序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已知HLA复合体是多位点的共显性复等位基因系统,包括多个基因座位,且每一个座位上有多个等位基因.随着HLA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对HLA的深入认识,陆续发现新的等位基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