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仪式感是仪式活动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仪式感在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政治活动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同,引起学生党员情感共鸣,坚定学生党员意志信念,有积极作用。本文立足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探讨仪式感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困境及重建途径。
关键词:仪式感 基层 党支部 政治生活
基层党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担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基层全面落实的职责,承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责任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盾。在习近平同志“从严治党、抓实基层支部”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基层党支部人员个人工作经历、价值认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基层党支部在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仪式化教育与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基层党支部需要“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及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1],从党中央层面强调了党支部政治生活的开展要有政治感、仪式感, 重视并完善活动仪式赋予的深刻内涵与意义。现从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层面分析高校党支部政治生活建设中仪式感相关问题,以探究党支部活动仪式感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困难及发展途径。
一、仪式感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仪式感的有效呈现,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认同
党支部建设过程中通过支部政治活动的仪式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展示仪式蕴含的内在价值与深刻意义,为支部党员搭建与政治教育信息接触的实践平台,充分让支部党员融入党的活动教育实践中,有利于传播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提高支部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对所属的党支部、对党支部开展的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仪式情境的创设与氛围的渲染,促使参与对象产生认知与感悟,支部党员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下能够耳濡目染地接受情境呈现的正面价值信息, 对照仪式的主题与潜在标准,进行对应的角色认定、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在思想的净化与洗礼中提高对作为一名党员身份的思想认同。
(二)丰富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2]基层党支部活动仪式感的目的是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参与热情,深化活动认知,唤醒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情感,在活动仪式中促使大学生党员对所传递的信息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在活动仪式内涵与集体氛围的感染下,促使个人的内心产生契合主题的积极变动,最终形成从“知人之所感”到“感人之所感”的情感共鸣。
(三)推动价值内生,强化意志信念
大学生党员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优秀的意志品质为实现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基层党支部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深度的内涵挖掘、独具特色的场景布置,将呈现的仪式感作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不断量变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党员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驱同性愿景,促使活动参与者在认知与行为上趋于统一。大学生党员参与活动时,当活动仪式环境与现实情境无限接近,会推动价值不断内生,促使个人体验感增强,强化个体意志信念的重塑,最终实现个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四)明确行为标准,规范社会行为
基层党支部活动参与者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在仪式活动内容刺激下形成的,并不断在潜意识层面向大学生党员发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符合党员身份的标准与原则,在政治活动中促使大学生党员端正对待仪式活动的态度,主动遵循并积极维护仪式传递出的行为规范。基于对仪式内在价值与深刻意义的积极认知与感悟,在社会活动中,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将仪式呈现的行为标准和原则作为判断个人言行对错的规范,并在社会实践中作出合乎标准的合理选择,催生相应道德行为。
二、仪式感教育在当前基层支部建设中的瓶颈与困境
(一)基层支部重业务,轻仪式
目前,部分基层支部书记岗位的设置多为兼职,在做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兼顾支部工作,在平时上级工作安排任务多而繁、时间紧而促的情况下,部分支部书记在支部工作广度与深度上难以拓展。由于能力、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有些基层支部在开展正常组织生活的过程中,会将日常党内支部活动当作例行公事,事前对支部党员没有积极的动员与宣讲,对活动缺乏精心的设计与策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态度敷衍、草草了事;活动结束后再表面化、程序化地总结活动的整体情况。纵观支部活动的整个过程,既缺乏对仪式及内在价值的正确认知,又忽视仪式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党員思想政治上引导的教育性意义。
(二)价值认同的缺失,导致仪式感陷入形式主义
仪式是通过特有的规范,采取固定程序进行的行为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的呈现向他人传递外在意义和价值的特殊形式,与流于形式,忽视内容价值的形式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仪式教育通过最初依托的事件原型及隐含的象征意义,或仪式预期达到的目的,构成仪式将要反映的内容,即向他人传递的价值取向。如果活动的开展忽略仪式蕴含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则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活动开展意义,导致活动仪式陷入形式主义的危险。当前,部分基层支部组织仪式由于所依托的内容历史久远,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支部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存在异化,与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框架难以产生共鸣,在价值认同上出现疏离和游离, 难以达成价值认同上的共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仪式教育流于形式。
(三)内心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仪式感呈现无感状态
第斯多惠主张:“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仪式教育应注重教育的深层次影响,更应立足个体参与其中的体验与感受。青年大学生由于智力、逻辑思维、抽象等理性理解能力较强,对外在事物具有自己的认知与识辨能力。然而,在基层党组织生活中,由于长期受行政力量的主导、考核机制的约束,在活动内容上过于强调“主题先行”和万能不变的模式化仪式中,仪式的设计与运用过于偏向理性化、程序化,无形中切断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系。支部学生党员在参与这类活动中多属于被动或应付参与,自然对组织生活中的仪式及相关内容产生漠视或冷淡心理,导致活动体验的“无感”状态,对仪式活动背后蕴含的价值、内涵、目的在认知态度上刻意回避,难以发挥激发、唤醒和鼓舞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仪式感 基层 党支部 政治生活
基层党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担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基层全面落实的职责,承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责任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盾。在习近平同志“从严治党、抓实基层支部”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基层党支部人员个人工作经历、价值认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基层党支部在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仪式化教育与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基层党支部需要“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及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1],从党中央层面强调了党支部政治生活的开展要有政治感、仪式感, 重视并完善活动仪式赋予的深刻内涵与意义。现从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层面分析高校党支部政治生活建设中仪式感相关问题,以探究党支部活动仪式感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困难及发展途径。
一、仪式感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仪式感的有效呈现,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认同
党支部建设过程中通过支部政治活动的仪式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展示仪式蕴含的内在价值与深刻意义,为支部党员搭建与政治教育信息接触的实践平台,充分让支部党员融入党的活动教育实践中,有利于传播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提高支部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对所属的党支部、对党支部开展的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仪式情境的创设与氛围的渲染,促使参与对象产生认知与感悟,支部党员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下能够耳濡目染地接受情境呈现的正面价值信息, 对照仪式的主题与潜在标准,进行对应的角色认定、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在思想的净化与洗礼中提高对作为一名党员身份的思想认同。
(二)丰富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2]基层党支部活动仪式感的目的是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参与热情,深化活动认知,唤醒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情感,在活动仪式中促使大学生党员对所传递的信息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在活动仪式内涵与集体氛围的感染下,促使个人的内心产生契合主题的积极变动,最终形成从“知人之所感”到“感人之所感”的情感共鸣。
(三)推动价值内生,强化意志信念
大学生党员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优秀的意志品质为实现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基层党支部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深度的内涵挖掘、独具特色的场景布置,将呈现的仪式感作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不断量变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党员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驱同性愿景,促使活动参与者在认知与行为上趋于统一。大学生党员参与活动时,当活动仪式环境与现实情境无限接近,会推动价值不断内生,促使个人体验感增强,强化个体意志信念的重塑,最终实现个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四)明确行为标准,规范社会行为
基层党支部活动参与者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在仪式活动内容刺激下形成的,并不断在潜意识层面向大学生党员发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符合党员身份的标准与原则,在政治活动中促使大学生党员端正对待仪式活动的态度,主动遵循并积极维护仪式传递出的行为规范。基于对仪式内在价值与深刻意义的积极认知与感悟,在社会活动中,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将仪式呈现的行为标准和原则作为判断个人言行对错的规范,并在社会实践中作出合乎标准的合理选择,催生相应道德行为。
二、仪式感教育在当前基层支部建设中的瓶颈与困境
(一)基层支部重业务,轻仪式
目前,部分基层支部书记岗位的设置多为兼职,在做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兼顾支部工作,在平时上级工作安排任务多而繁、时间紧而促的情况下,部分支部书记在支部工作广度与深度上难以拓展。由于能力、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有些基层支部在开展正常组织生活的过程中,会将日常党内支部活动当作例行公事,事前对支部党员没有积极的动员与宣讲,对活动缺乏精心的设计与策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态度敷衍、草草了事;活动结束后再表面化、程序化地总结活动的整体情况。纵观支部活动的整个过程,既缺乏对仪式及内在价值的正确认知,又忽视仪式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党員思想政治上引导的教育性意义。
(二)价值认同的缺失,导致仪式感陷入形式主义
仪式是通过特有的规范,采取固定程序进行的行为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的呈现向他人传递外在意义和价值的特殊形式,与流于形式,忽视内容价值的形式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仪式教育通过最初依托的事件原型及隐含的象征意义,或仪式预期达到的目的,构成仪式将要反映的内容,即向他人传递的价值取向。如果活动的开展忽略仪式蕴含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则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活动开展意义,导致活动仪式陷入形式主义的危险。当前,部分基层支部组织仪式由于所依托的内容历史久远,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支部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存在异化,与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框架难以产生共鸣,在价值认同上出现疏离和游离, 难以达成价值认同上的共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仪式教育流于形式。
(三)内心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仪式感呈现无感状态
第斯多惠主张:“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仪式教育应注重教育的深层次影响,更应立足个体参与其中的体验与感受。青年大学生由于智力、逻辑思维、抽象等理性理解能力较强,对外在事物具有自己的认知与识辨能力。然而,在基层党组织生活中,由于长期受行政力量的主导、考核机制的约束,在活动内容上过于强调“主题先行”和万能不变的模式化仪式中,仪式的设计与运用过于偏向理性化、程序化,无形中切断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系。支部学生党员在参与这类活动中多属于被动或应付参与,自然对组织生活中的仪式及相关内容产生漠视或冷淡心理,导致活动体验的“无感”状态,对仪式活动背后蕴含的价值、内涵、目的在认知态度上刻意回避,难以发挥激发、唤醒和鼓舞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