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政治建设中的仪式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仪式感是仪式活动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仪式感在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政治活动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同,引起学生党员情感共鸣,坚定学生党员意志信念,有积极作用。本文立足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探讨仪式感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困境及重建途径。
  关键词:仪式感 基层 党支部 政治生活
  基层党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担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基层全面落实的职责,承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责任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盾。在习近平同志“从严治党、抓实基层支部”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基层党支部人员个人工作经历、价值认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基层党支部在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仪式化教育与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基层党支部需要“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及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1],从党中央层面强调了党支部政治生活的开展要有政治感、仪式感, 重视并完善活动仪式赋予的深刻内涵与意义。现从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层面分析高校党支部政治生活建设中仪式感相关问题,以探究党支部活动仪式感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困难及发展途径。
  一、仪式感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仪式感的有效呈现,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认同
  党支部建设过程中通过支部政治活动的仪式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展示仪式蕴含的内在价值与深刻意义,为支部党员搭建与政治教育信息接触的实践平台,充分让支部党员融入党的活动教育实践中,有利于传播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提高支部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对所属的党支部、对党支部开展的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仪式情境的创设与氛围的渲染,促使参与对象产生认知与感悟,支部党员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下能够耳濡目染地接受情境呈现的正面价值信息, 对照仪式的主题与潜在标准,进行对应的角色认定、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在思想的净化与洗礼中提高对作为一名党员身份的思想认同。
  (二)丰富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2]基层党支部活动仪式感的目的是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参与热情,深化活动认知,唤醒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情感,在活动仪式中促使大学生党员对所传递的信息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在活动仪式内涵与集体氛围的感染下,促使个人的内心产生契合主题的积极变动,最终形成从“知人之所感”到“感人之所感”的情感共鸣。
  (三)推动价值内生,强化意志信念
  大学生党员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优秀的意志品质为实现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基层党支部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深度的内涵挖掘、独具特色的场景布置,将呈现的仪式感作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不断量变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党员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驱同性愿景,促使活动参与者在认知与行为上趋于统一。大学生党员参与活动时,当活动仪式环境与现实情境无限接近,会推动价值不断内生,促使个人体验感增强,强化个体意志信念的重塑,最终实现个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四)明确行为标准,规范社会行为
  基层党支部活动参与者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在仪式活动内容刺激下形成的,并不断在潜意识层面向大学生党员发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符合党员身份的标准与原则,在政治活动中促使大学生党员端正对待仪式活动的态度,主动遵循并积极维护仪式传递出的行为规范。基于对仪式内在价值与深刻意义的积极认知与感悟,在社会活动中,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将仪式呈现的行为标准和原则作为判断个人言行对错的规范,并在社会实践中作出合乎标准的合理选择,催生相应道德行为。
  二、仪式感教育在当前基层支部建设中的瓶颈与困境
  (一)基层支部重业务,轻仪式
  目前,部分基层支部书记岗位的设置多为兼职,在做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兼顾支部工作,在平时上级工作安排任务多而繁、时间紧而促的情况下,部分支部书记在支部工作广度与深度上难以拓展。由于能力、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有些基层支部在开展正常组织生活的过程中,会将日常党内支部活动当作例行公事,事前对支部党员没有积极的动员与宣讲,对活动缺乏精心的设计与策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态度敷衍、草草了事;活动结束后再表面化、程序化地总结活动的整体情况。纵观支部活动的整个过程,既缺乏对仪式及内在价值的正确认知,又忽视仪式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党員思想政治上引导的教育性意义。
  (二)价值认同的缺失,导致仪式感陷入形式主义
  仪式是通过特有的规范,采取固定程序进行的行为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的呈现向他人传递外在意义和价值的特殊形式,与流于形式,忽视内容价值的形式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仪式教育通过最初依托的事件原型及隐含的象征意义,或仪式预期达到的目的,构成仪式将要反映的内容,即向他人传递的价值取向。如果活动的开展忽略仪式蕴含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则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活动开展意义,导致活动仪式陷入形式主义的危险。当前,部分基层支部组织仪式由于所依托的内容历史久远,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支部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存在异化,与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框架难以产生共鸣,在价值认同上出现疏离和游离, 难以达成价值认同上的共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仪式教育流于形式。
  (三)内心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仪式感呈现无感状态
  第斯多惠主张:“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仪式教育应注重教育的深层次影响,更应立足个体参与其中的体验与感受。青年大学生由于智力、逻辑思维、抽象等理性理解能力较强,对外在事物具有自己的认知与识辨能力。然而,在基层党组织生活中,由于长期受行政力量的主导、考核机制的约束,在活动内容上过于强调“主题先行”和万能不变的模式化仪式中,仪式的设计与运用过于偏向理性化、程序化,无形中切断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系。支部学生党员在参与这类活动中多属于被动或应付参与,自然对组织生活中的仪式及相关内容产生漠视或冷淡心理,导致活动体验的“无感”状态,对仪式活动背后蕴含的价值、内涵、目的在认知态度上刻意回避,难以发挥激发、唤醒和鼓舞的教育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X 狗”进入网络语境后,网络语境促进了“狗”的语义变异,将其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中“,狗”的意义得到了新的外延“。X 狗”类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是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受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交际环境的影响,与社会心态的变化有关。在交际中“,X 狗”这一语言变异形式有独特的社会功能,能够帮助建构人际关系,达到交际目的。  
摘 要:新型大学经历了前期的升格发展后,进入到了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的转变。在“课堂革命”的背景下,新型大学回归到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轨道上。教学模式作为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新型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
摘 要:人民群众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厘清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形成了马克思人民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人民观,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人民观的基本内涵,把握马克思人民观的内在特质,在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唯物史观 马克思人民观 人民群众  马克思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的认识。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的历史
摘 要:新时代高校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育人过程中坚持德育与法学教育相融合,在教学主体中坚持自觉与自重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全方位与全过程密切配合的教育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 德法兼修 法治人才 培养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已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化发展提出新的要
摘 要: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宣传标语,抗“疫”宣传标语作为抗“疫”思想的载体,在强化民众防疫意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归纳推理法,在大量标语的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对语料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 总结出抗“疫”标语在词汇情境、修辞手法、押韵效果三方面的特征,为进一步做好抗“疫”宣传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冠疫情 宣传标语 语言学特征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本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强化教学主体的课程思政认同意识,突出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建构的关键角色;创设课程思政情境,促进课堂高效的教学互动;深度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的资源数据库;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创新。把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
摘 要:在国家强调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背景下,高校加强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將相应的思政元素融入相关的法学专业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部分高校法学教育课程中存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思政元素、法学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相应的思政理念、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需要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思政元素在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