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在将近4年的发展中,因为其即时且广泛的传播力在社会诸多领域所发挥了巨大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底什么是微博,微博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了什么位置,都是亟待讨论的问题。同时,由微博形成的微舆论能对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产生影响。
关键词:微博;互动;手机媒体;微舆论;微文化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59-01
一、什么是微博?微博是什么
从技术角度来讲,微博又被称作迷你型博客,是博客的一种变体,是Web2.0技术的一个表现形式,指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从其性质上来讲,微博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小型个人博客。微博不是媒体,它只是工具,在这个工具上发布信息的“人”是媒体。
微博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所谓“微”,就是具有小,少,精深的含义。微博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微博的内容是由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很低,只需要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反映自己即时的心情,更新起来也方便。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推特)。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什么是微博”说起来简单,但“微博是什么”说起来就复杂了:简而述之,微博可以称为是一种能源,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渠道,是需要通过交流、互动而发生作用。它参与的方式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
二、微博如何改变生活
微博的内容特点和用户特征
首先,当今多数微博客传播的内容仍比较琐碎,多为用户的个人生活信息,即使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排行也差异巨大。
其次,高转发和高评论让这些信息以光速覆盖整个网络,形成热点。在微博中用户不仅仅可以表达关乎自己的内容,同样也有关乎社会的、关乎企业的和关乎国家的内容。
在微博中,“微广告”和“微营销”也比比皆是。“微广告”的发展还处于启蒙探索阶段。通过微博的链式反应原理,微广告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但是这都建立在,企业的官微有固定的粉丝数,而且官微发布的微广告有引起关注的话题。比如戴尔在新浪微博和推特上做的“微营销”——利用不到140字符的精确语言,以附加图片或视频的方式把他们的新品信息、市场销量、品牌美容、客户互动、售后服务都做成优异的品牌企业形象,推广并传播。相对于传统的SEO营销而言,成本更低,效果更直接。
从用户特征来看,微博的潜在用户数量是巨大的。2009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0613.8万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2]微博手机用户众多。微博的潜在用户数量是远远大于网络博客。同时微博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体现出学生群体较为活跃,高达微博用户17%的比例。微博的用户群中企业的普通员工的比例甚至高达29%;这些普通人在关注别人的同时,也被其粉丝关注着。另外,名人参与是微博的一大特色。实际上,微博不是一个“造神”的好地方:传统媒体能够造神是基于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感。微博上名人也只是“凡夫俗子”,围观的不只粉丝,还有尖锐的知情的内部人士。
微博的舆论影响机制
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3]微博产生后,改变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利用微博在网络上传播公众话题和公共意见,成为“微舆论”影响方式。
当手机3G风靡起来之后,一部手机的“碎片信息的集成效果”功能就可以在微博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今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手机用户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新闻、表达诉求的热情愈发的强烈。新兴的新意见阶层、自媒体、公民媒体等,都离不开对手机媒体的考察。根据传播学中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给微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微博的简潔、随意和互动,是它吸引用户的亮点。用户可以利用QQ、MSN、GTALK、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或借助其它插件进行多点发布。这种操作风格可帮助用户随意地写微博,随时更新微博的内容,这种同步则最大化了用户的舆论影响力,使用户可以一人对多个网站进行传播。这是以往的互联网传播所不多见的,也是微博影响舆论生成的新特点。所以微博用户会对公共领域的诸多事务发表看法,继而产生强烈的追随程度,从而在微博圈形成微舆论,之后被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载体传播报道便会形成微舆论。
微博也可以说是各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在技术上微博打通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限制,符合了互联网通信和移动通信发展的要求。微博的作用正在被进一步认识,微博在与传统媒体形成成熟的互动后,可以形成更好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格局。
舆论的生成离不开公共传播,而微博可以视为随个人媒体的发展而新诞生的一种传播形式。微博的互动性强、多点内容发布、信息同步、与手机媒体的结合、链式反应原理等,是微博对以往的网络舆论生成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红平,曹君如.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J].网络新媒,2010.
[2]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1.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关键词:微博;互动;手机媒体;微舆论;微文化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59-01
一、什么是微博?微博是什么
从技术角度来讲,微博又被称作迷你型博客,是博客的一种变体,是Web2.0技术的一个表现形式,指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从其性质上来讲,微博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小型个人博客。微博不是媒体,它只是工具,在这个工具上发布信息的“人”是媒体。
微博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所谓“微”,就是具有小,少,精深的含义。微博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微博的内容是由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很低,只需要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反映自己即时的心情,更新起来也方便。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推特)。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什么是微博”说起来简单,但“微博是什么”说起来就复杂了:简而述之,微博可以称为是一种能源,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渠道,是需要通过交流、互动而发生作用。它参与的方式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
二、微博如何改变生活
微博的内容特点和用户特征
首先,当今多数微博客传播的内容仍比较琐碎,多为用户的个人生活信息,即使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排行也差异巨大。
其次,高转发和高评论让这些信息以光速覆盖整个网络,形成热点。在微博中用户不仅仅可以表达关乎自己的内容,同样也有关乎社会的、关乎企业的和关乎国家的内容。
在微博中,“微广告”和“微营销”也比比皆是。“微广告”的发展还处于启蒙探索阶段。通过微博的链式反应原理,微广告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但是这都建立在,企业的官微有固定的粉丝数,而且官微发布的微广告有引起关注的话题。比如戴尔在新浪微博和推特上做的“微营销”——利用不到140字符的精确语言,以附加图片或视频的方式把他们的新品信息、市场销量、品牌美容、客户互动、售后服务都做成优异的品牌企业形象,推广并传播。相对于传统的SEO营销而言,成本更低,效果更直接。
从用户特征来看,微博的潜在用户数量是巨大的。2009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0613.8万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2]微博手机用户众多。微博的潜在用户数量是远远大于网络博客。同时微博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体现出学生群体较为活跃,高达微博用户17%的比例。微博的用户群中企业的普通员工的比例甚至高达29%;这些普通人在关注别人的同时,也被其粉丝关注着。另外,名人参与是微博的一大特色。实际上,微博不是一个“造神”的好地方:传统媒体能够造神是基于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感。微博上名人也只是“凡夫俗子”,围观的不只粉丝,还有尖锐的知情的内部人士。
微博的舆论影响机制
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3]微博产生后,改变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利用微博在网络上传播公众话题和公共意见,成为“微舆论”影响方式。
当手机3G风靡起来之后,一部手机的“碎片信息的集成效果”功能就可以在微博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今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手机用户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新闻、表达诉求的热情愈发的强烈。新兴的新意见阶层、自媒体、公民媒体等,都离不开对手机媒体的考察。根据传播学中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给微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微博的简潔、随意和互动,是它吸引用户的亮点。用户可以利用QQ、MSN、GTALK、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或借助其它插件进行多点发布。这种操作风格可帮助用户随意地写微博,随时更新微博的内容,这种同步则最大化了用户的舆论影响力,使用户可以一人对多个网站进行传播。这是以往的互联网传播所不多见的,也是微博影响舆论生成的新特点。所以微博用户会对公共领域的诸多事务发表看法,继而产生强烈的追随程度,从而在微博圈形成微舆论,之后被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载体传播报道便会形成微舆论。
微博也可以说是各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在技术上微博打通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限制,符合了互联网通信和移动通信发展的要求。微博的作用正在被进一步认识,微博在与传统媒体形成成熟的互动后,可以形成更好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格局。
舆论的生成离不开公共传播,而微博可以视为随个人媒体的发展而新诞生的一种传播形式。微博的互动性强、多点内容发布、信息同步、与手机媒体的结合、链式反应原理等,是微博对以往的网络舆论生成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红平,曹君如.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J].网络新媒,2010.
[2]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1.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