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自己做强者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小欣的薄弱学科。昨天她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向学霸小翔请教。小翔很热心地给她讲解,可讲了两遍,小欣还是没弄懂。小翔急了,随口说了一句:“你可真笨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天在日记中,小欣表达了对自己的极度失望。
  怎么办?批评小翔吗?他毫无恶意,当时也表达了歉意。可如果就这样置之不理,“自己很笨”的心理暗示会一直压在小欣心头。小欣比较敏感,找她个别交流反而会起反作用。我想起看过的一些娱乐节目,心里有了主意,决定召开一次微班会。
  第二天晨会,我问孩子们:周末在家看什么电视节目了?大家七嘴八舌,《奔跑吧兄弟》《快乐大本营》等热门节目都被孩子们提起。我问孩子们:“喜欢贾玲吗?”许多孩子举手表示喜欢。
  “请说说喜欢她的原因。”我又说。
  “她很搞笑,她的作品笑料很多。”“她在表演的时候经常自黑。”“贾玲很胖,但她从不介意这一点。”“我觉得她很强大、很自信,内心坚强的人才敢于自黑。”同学们纷纷议论。
  “老师也很喜欢她。作为贾玲的粉丝,我来谈谈我的认识。”我接过了话头,笑着说,“她不避讳自己的弱点,才愈加显出她是强者,显出她的自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可以变得更强大。”看着同学们认真听的样子,我问:“如果贾玲不接纳自己的弱点,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过了一会儿,班长小宇说:“如果她不接纳自己的弱点,就会特别敏感,朋友和她相处会小心翼翼,这样就会有许多禁忌,她的作品肯定就沒有现在这么好看了。”他的一番话让大家频频点头。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悦纳自己。我边写边问:“刚才我说的是要接纳自己。现在我把接纳改成悦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小宇若有所悟:“有些弱点是与生俱来的,对这些弱点不仅要接纳,而且要愉快地接纳。”
  我说:“对。我们在学习上基础不同,会有差距。有人理解能力强一点,有人理解能力弱一点,就像有人走得快一点,有人走得慢一点。但是,要走的距离是相同的,坚持走一定会到达终点。因此,愉快地、坦然地接纳自己的一些弱点,就不会在心理上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才能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成长,才能做一个强者。贾玲的成功就是很好的示范,我们要向贾玲学习。”
  在“悦纳自己”四个字的后面,我又写下了三个字:做强者。这时,我特意看了看小欣,从她微笑的脸上,我相信她的心结已打开了。
  当天晚上自习课巡查的时候,我提醒同学们遇到难题时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小欣并没有提。我悄悄问她,那道题会了吗?她说她通过自己慢慢思考并体会小翔的讲解,已经弄明白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新纪元学校)
  点评:孙老师的这节微班会有三个特点:1.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孙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没有找敏感女生个别谈话,而是召开微班会加以引导,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巧借名人故事喻事说理。名人为孩子们所熟悉,具有光环效应。用贾玲作为例子,学生容易接受。3.在微班会后还有进一步的细致关心,了解题目是否懂了,这是对敏感女生的用心呵护,是对微班会效果的巩固。(丁如许)
其他文献
心理案例:令人忧虑的隔代教养  案例一 一位妈妈向我倾诉:我们生下女儿后,就把女儿交给姥姥、姥爷照顾。刚开始,我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会去父母家看看女儿。我家和父母家来回一趟需要1个小时,往返折腾一个星期后,我就感觉自己有些吃不消,好几次上班都差点迟到。后来,单位来了新任务,天天需要加班,我就好长时间没有去看女儿。  女儿慢慢长大了。总的来看,父母把我女儿照顾管教得还算好,有些孩子的坏毛病,我女儿身上
当我苦口婆心劝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孩子父母打电话希望以孩子的学业为重;当学生按循环规律公平轮坐时,总有父母托关系让我把孩子固定在前排;当孩子闯祸被要求赔偿时,精明的父母设法帮孩子推脱责任……这些存心“捣乱”的家长长期横亘在我与学生之间,让我难以在班上放手施为。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家长工作上。  培养家长的上进心  一直以来,班主任与这几种家长打交道时特别费时费力:  一是盲目
【缘起】  去年,我接手了一个新班。刚拿到花名册,就有熟悉情况的老师笑着调侃道:“哎呀,你的运气可真好!把动车逼停的小集团能移交到你手上!”  这位老师所说的小集团的“光辉事迹”,我上学期也有所耳闻。据说是以辉辉为首的小集团放假闲着没事,钻进学校附近的铁路防护网,在铁轨上摆了一排铁片,硬是把一辆路过的动车逼停了。后来,铁路警察到学校一番摸排,确认了事故的“罪魁祸首”,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铁路安全
现实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挫折在所难免,小学生也必须学会应对挫折。本节班会课中,我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情境……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挫折、体验挫折、提出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