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系乐平统底界的牙形化石定义

来源 :微体古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部层序而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并使蓬莱滩剖面成为底界的最佳候选层型剖面. 笔者等曾反复论述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dukouensis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候选层位的优点和缺点.C.dukouensis的演进可以作为Clarkina属内渐变群的第一个基准面(datum),而且该种分布较广.然而,C.dukouensis在C.postbitteri-C.dukouensis演化种系中的首现本身并无区域对比意义,因为C. dukouensis的首现从未在其他地点发现.而首现的层位也不与全球性生物或环境变化的重要事件对应,C. postbitteri带之底接近前乐平统生物绝灭事件的顶峰层位以及在整合层序中厘定的重要层序界面.根据动物群和沉积变化容易进行国际对比这一优越性,使该带之底成为最有希望的界线.近些年来.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的工作方案一直将其作为乐平统底界.不过,C. postbitteri与祖先种之间的形态变化较显著,演化谱系需要充分论证. 多年来,底界附近的牙形化石被归纳为两个组合带,即下部的Neogondolella bitteri-N.liangshanensis带和上部的N. bitteri-N,leveni带.新建的牙形化石带表明N.bitteri-N.liangshanensis带并不存在,而带化石N.liangshanensis的层位实际上高于N.leveni.在王成源1995年至1998年发表的论文中,这些事实以及多数新的牙形化石带基本被接受.他于1998年发表蓬莱滩剖面牙形化石的研究,并"赞赏"以C.postbitteri带之底为底界.但在"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再研究"中,他认为C.postbitteri带不存在,并转而采用C.dukouensis的始现为底界. 从"再研究"可以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首先,C.postbitteri的首现仍属于底界最具吸引力的候选层位.理由是:1.在设备良好的实验室可以从该层及其上下的层位获得适量的牙形化石;2.新的研究结果表明,C. postbitteri自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种系演进而来,可以在蓬莱滩剖面厘定;3.在美国至今仅发现C. postbitteri的过渡类型,所以关于C.postbitteri始现于美国、而后迁移至古特提斯的假说有待证实;4.C.postbitteri带的界限明确,王氏报道的零星出现在层116.4-4f的C.postbitteri颇有疑问;5.王氏报道Jinogondolella的种与C.postbitteri的延限范围重叠,但只图示了这些种的一个标本(图版Ⅳ,图1).而该标本应为C.postbitteri;在湘南斗岭组顶部与C. postbitter共生的不仅有瓜德鲁普世类型菊石,还有乐平世类型腕足类.王氏的"C. dukouensis"产于C.postbitteri带,层位与此相同,而不是较高. 王氏确定的C.dukouensis首现层位显然有误.他用来代表"C.dukouensis"首现的产于层114.6-6k的标本(图版Ⅱ,图1-5)以及层114-7b(图版Ⅱ,图6-8)的标本,与代表C. postbitteri的标本(图版Ⅰ,图1-8)都具有后部和中部小齿分离的齿式,应属于C. postbitteri的居群.产于层114-7e及以上层位的C.dukouensis的标本(图版Ⅰ,图9-15)具备该种特征的齿式,后部和中部的小齿排列较紧密.层114-7e的一个标本(图版Ⅰ,图10)具有C,postbitteri与C.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型齿式.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另一候选层位,C. dukouensis的首现实际上处于层114-7e附近. 生物成种的速率和型式多样,既有渐次演进,屯有点断平衡.无视这一事实,把一些明显的变化都看成地层记录缺失,必然使界限上下的变化愈来愈细小,终至难于确定,争论不休.即使定了也无法横向追索,缺乏对比价值.
其他文献
通过频域的方法对UWB的信号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功率谱中都存在着离散谱线。通过仿真分析表明,由于离散谱线导致了UWB功率谱的不平坦,使得UWB对不同中心频点的GSM信号的
本文在关于近代战争的兰彻斯特方程的基础上,将气象条件看作双 方军事对抗中的“第三方”,并把其作为一个可量化的因素加入到该方程中,建立了 考虑气象条件的兰彻斯特方程。在气
对天琴RR型变星绝对星等与运动学参数的测定及其对确定距离、球状星团年龄估计的影响,并对它们和其他距离指示器求得的结果的比较作了评述.由于不同作者采用的方法和资料不同
川鄂湘边区从西向东由隔槽式褶皱向隔档式褶皱的变化反 映在深部构造样式上,其卷入的构造层次逐渐变深,至湘西带已由侏罗山式薄皮构造转为基 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构造样式也更趋
塔斯特岩体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均具有高Na低K,Na2O、Fe2O3、Hf、K/Rb偏高,K2O、CaO、FeO、Rb、Sr、Nb、REE、δ18O、O、Rb/Sr明显偏低的特点。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形
结合有限元法、极限平衡理论、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和最优控制理论等,提出用于土坡稳定的最优控制分析法.从分析土坡应力分布入手,确定抗滑能力最小的曲面,计算相应的安全系
通过分析东居延海S1探坑剖面色素含量 ,结合碳酸盐、介形类化石、腐殖酸、磁化率及化学元素等多环境指标分析结果 ,探讨该区近 2 6 0 0年来环境气候波动特点。研究区气候变化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可以表达丰富、复杂的语义,这对查询该类模型的数据产生了困难.分析了POSC石油组织建立的用于石油勘探开发行业的Epicentre公共模型的数据查询方法,构造出源
利用统计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对各种试验统计方案的功效、准确度和灵敏度的分析, 选择适宜的统计方案、确定试验周期和选择影响效果评价各种因子的最佳值。为人工降水方案统计设
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运用相对论形式的无碰撞Boltzmann方程和Schwarzshild度规,求得了中心为Schwarzshild黑洞的星的盘状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盘状分布时的星数衰减比只有径向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