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师气度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c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竹桃》的作者是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季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语言学者,他的散文向来追求文中有“真情”,强调语言质朴、情感醇厚的写作风格。有人形容他的文风是“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季羡林先生也在他的《漫谈散文》中提到:“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为我所不取。”可见,季老的散文典雅质朴,率直而睿智,这样的文章风格对初步接触散文的小学生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或许正因如此,季老的散文有多篇入选了学生教材,如《夹竹桃》《怀念母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幽径悲剧》等等,其中《夹竹桃》入选了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季老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的大师气度,而在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气度。
  季老作为一位“学界泰斗”,又是爱花之人,家中名贵的花木恐怕不在少数,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从“非常名贵”一词可以看出,季老家中的花即使没有什么价值特别高昂的花,但名贵的花还是不在少数的。可是作者却从中选择了比较常见普通的夹竹桃作为表现对象,可见其对夹竹桃的喜欢。同时,作者选择以夹竹桃为描写对象,践行了他在散文取材上倡导的“身边琐事”,主张“以小见大”,于平凡中见伟大,这样的选材方向体现在季老多篇散文作品中,如《清塘荷韵》中作者写到的是几颗从洪湖带来的莲子被投入红湖后老人的希冀;《听雨》中作者“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与畅快;《神奇的丝瓜》对自己家院子中种的小小的丝瓜也能读出不平凡的意味……这样的选材既体现了季羡林散文追求的美学观,更折射出季老淡然朴素的人品性情,“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悼念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品行,不正如夹竹桃一样,“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正所谓文如其人,季羡林老先生就像他笔下的夹竹桃一样,从容安静地盛开,从一而终地盛开,顽强不屈锲而不舍地盛开,从文中我们体会到的是季老对生活的挚爱与真诚。
  细读季老的《夹竹桃》,可从中感受到其结构之讲究,如: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在这一节文字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季里的花朵采用的是先详后略的表达方式,先详细写了迎春花怒放的景象,再罗列众多花朵,而在对夏天花朵的展示上,却选用了先略后详的方式。这样于细小之处的用心,可见季老写作的用心灼灼。在行文架构上,《夹竹桃》这篇文章作者没有用什么过多的技巧,而是简单直接地“开门见山”,欲扬先抑: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先写夹竹桃花不名贵也不美丽,但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样的内容引起读者好奇:既然不名贵,也不美丽,为什么还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呢?总起全文,奠定基地后,作者从夹竹桃的花色之奇妙,韧性只可贵和月光下引起人种种的幻想三方面来组织行文结构,最后直抒胸臆“我爱上了夹竹桃”。这种总分总的格式使文章脉络清晰,同时运用了“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方式,显出作者对行文结构的铺排智慧。
  语言的表达方面,《夹竹桃》更是体现出季老的语朴情醇的特点。在文中,季羡林关注到了语言的节奏和变化,即使文笔质朴如同口语,但季老却关注到了四字词语的运用。譬如在《夹竹桃》原文中,季老讲到他们家花种类之多时: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这样四字的词语,不仅使行文显得规格整齐,不仅体现出了语言的起伏变化,还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事实上,除了注重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夹竹桃》这篇课文适时地穿插了口语。这样的语言使得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诙谐多变。例如在描述夹竹桃的韧性品格时,作者写到: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嘟噜”这个词语,本是极度口语化的词,似乎并不适合用在散文中。然而在这篇文章中,一个“嘟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竹桃花开的茂盛和其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韧性,可谓传神生动。这样口语化词语的运用,使文章既具象又传神,和文章前面用到的修饰词“朵”相比,增添了不少个性与特色,而所有的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可见,季羡林作为文学大师,其作品研读起来更是意味非凡。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这样的文字,体会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涵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抓住文章特点,联系作者生平,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了解季羡林人格的伟大,走近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大师气度,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现“情趣”与“理趣”的相互依存。
其他文献
【摘 要】  低年级是作文的“入门”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本文旨在从“入门之难”“难题之解”“解后之思”三个方面浅谈“下水文”在“作文入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作文入门 生活 下水文  【入门之难——我没有生活】  在知道孩子作文入门时,大家可能都会说:“我跟孩子说过很多遍,写作很简单,就是写你的生活,就是写每天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可孩子的回答令人崩溃:“对不起!我没有生活!”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降,燕子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把它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的故事。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麻烦”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处境。并进行解词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通过理解关键词,体会长
期刊
自高考制度改革后,“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观点走红了网络。此观点高度概括了阅读和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再次引起了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小学语文新课标里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
期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作者在晚年受到了各种排斥之后,自身抱负不得施展,隐居在上饶时所写的作品,本词的主要风格在于平静而悠闲。从作者一直希望宋朝恢复大业来看,这样的悠闲的乡间生活并不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安定,但乡村生活却能够激发作者一腔报国热血,作者一直希望抗金保宋,收复失地。然而现实与愿望往往背离,悠闲的乡村务农煮茶场景与硝烟纷飞的战场有着天壤之别,但远离一线的生活太久,也的确让作者从乡村生活中获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总有学生面对标题,苦苦思索,还是无从落笔。究其原因,乃肚中无“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呢?本人结合作文教学感悟,浅表如何引导初中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激发情感,唤起搜集素材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学生的内心总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话,教师若能激
期刊
【开课背景】  1998年,我从一所村办小学调入乡镇中心小学工作。我工作的地点在新校区,说是新校区其实就是一座新教学楼伫立在40亩的荒地上,我们诗意地称其为“荒原上崛起的希望”。我所任教的是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那时候,进城打工潮正热,班上大多数孩子是寄宿在学校的。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的自理能力太不给力了:不会搓澡,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宿舍内务,用餐浪费,连餐后擦嘴的习惯都没有……如何让学生
期刊
【摘 要】  笔者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写作的好教材,而且常常比单纯的“习作”训练更具有吸引力。于是,我尝试把书面作文与口语交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打好作文的基础,翻开作文教学的新篇章!  【关键词】  作文研究 口语 提高写作能力 三年级  很多家长都向老师诉说孩子习作的困惑: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怎么办?如何提高孩子写作水平,是我一直以来思
期刊
【摘 要】  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现在已被广泛的采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合作教学的方式被引进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活泼、生动、创造学习的良好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合作教学 实践与探索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若是演习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中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教材等有充分的了解,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情况,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让语文教学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以学定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
期刊
【摘 要】  所谓泛化,即从特殊的、具体的,逐渐向一般的、具有共性的方向拓展的过程。在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中,结合材料及写作要求,引导学生适度泛化,这无论是对提升作文教学效率,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把握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学会适度泛化呢?对此,笔者将结合高中作文教学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中 任务驱动作文 适度泛化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