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好三个善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y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显然是当下的高压人群之一。我的教育记者、教育研究者、心理咨询师的多重身份,使我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各类学校的教师群体和个体,能够了解到他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状况。我的个人交往圈里也有许多教师朋友,我同他们经常就职业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交流我发现,教师朋友的生活与心理状况大致呈现三大特点:
  1职业压力巨大,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直接转化成教师的工作压力;
  2职业为教师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高,所以他们的孩子肩负的期望和压力都会更大,亲子关系紧张者居多;
  3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教师工作非常繁忙,陪伴自己配偶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建议教师朋友要做好三个善待,呵护好自己及家人的心理健康。

     善待自己,为自己减压,给自己留一些私人空间


  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他们是非常忙碌、非常操劳、非常辛苦的一群人,他们的私人时间实在太有限了。
  他们往往早上六七点就要出发赶赴学校,这时候自己的家人可能还没起床;而等他们忙完学校、班级的各种烦琐事务,一身疲惫地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六七点甚至更晚了。
  有时候他们想和家人共进晚餐都成了奢望。草草吃完晚饭,他们还要批改作业、接待家长沟通、做好明天的备课等,连和自己家人说句话的工夫都没有。等他们忙完这些终于能够和家人聊一聊时,家人可能已经进入了梦乡。
  所以,教师是一群忙碌而孤独的人—在家人眼里,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在学校,要管理班级的众多学生,要参加各种竞赛评比,还要考虑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教师职称评比的严苛、优秀评选的艰难等因素又制约了教师的上升通道。因此,教师的幸福感很低,在各种职业幸福感排名中非常靠后。
  越是这样,教师朋友就越要善待自己,为自己减压,给自己留一些私人空间。要关注好自己的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职称没评上也不要过于执着,有学生调皮也不要大动肝火,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健康第一、生命至上。有了健康才能拥有更长久的职业发展。

善待孩子,为孩子减负,给孩子留一些专属时间


  教师职业被大众赋予了高期待,大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家长就一定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能让孩子成绩好、考名校—这个想法实在有点想当然了,不仅给教师家长们带来极大的压力,连他们的孩子也难以幸免:
  “你爸爸是校长,你怎么还和同学闹矛盾?”
  “你妈妈是优秀教师,你的学习成绩怎么很一般?”
  “你妈妈是班主任,你怎么也玩手机游戏啊?”
  校长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和同学闹矛盾?优秀教师的孩子一定是优秀学生?班主任的孩子不能玩手机游戏?我们无形中对教师子女的偏见、预设、道德绑架,“赠予”了他们这样一种“专享压力”。
  教师的孩子肩负的“专享压力”不仅来自外人,同时也来自他们的家长:
  “你爸爸我是校长,你在学校要注意形象和影响。”
  “你妈妈我是老师是班主任,你在班里不要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孩子。”
  “你是优秀教师的孩子,你还考不好的话,怎么说得过去?”
  其实孩子很无辜,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更无法左右父母的职业。父母是教师,在学习方面的确能给他提供一些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无所适从的压力。
  身为教师的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你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多承受了这样一份莫名其妙的“专享压力”,他不想享有却难以摆脱,他无奈而无助。
  教师家长首先要敢于摆脱旁人对自身赋予的不合理预设,放下“我是教师我的孩子就必须做到……”的偏执想法;同时还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告诉他们学习上需要的是尽力而不是尽美,让孩子从“我家长是教师我就必须做到……”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得以比较自如地成长;减负之外,教师家长还要给自己和孩子留一些专属时间,就算每天只拿出30分钟时间专注陪伴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专属时间”日积月累,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善待配偶,多一些交流,为婚姻保鲜


  大部分教师朋友与自己配偶之间的交流时间也很有限。等他们下班回家,往往是晚饭已经吃完了,配偶又忙自己的去了。别说促膝长谈了,连坐在一起促膝短谈的机会都很渺茫。如果长期这样缺乏交流,两人之间势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隔阂,影响婚姻质量。
  所以,教师朋友在敬业工作、陪伴孩子之余一定不能忽略了配偶的感受,不能淡化了婚姻的经营。婚姻是需要维护的,夫妻之间是需要沟通、互相给予力量的。实在忙碌的话也要一周至少一兩天准时下班,和配偶共同准备晚餐,让家有家的味道。
  还可以在周末专门拿出两个小时,一起散步、运动,其间和配偶聊聊天,说说一周以来的工作、心情。这是你们共同搭建的二人世界,也是为你们的婚姻长期保鲜的有效做法。
  为人师表不易,教师朋友要兼顾自我发展、为人父母和为人配偶则更加不易。正因为不易,才要加倍呵护心理健康,不能忽略心理健康对工作和生活的助益。
  请善待自己和家人吧!愿教师朋友们都能获得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三丰收!
其他文献
赵阿姨的儿子在国外定居,前一段时间从国外传来了好消息:儿媳妇怀孕了。儿子希望赵阿姨能出国和他们团聚,一方面可以疗慰漂泊异乡的思亲之苦,另一方面想让赵阿姨尽快适应国外的生活,能帮忙照顾怀孕的儿媳,也为将来照看孙子做准备。这本是件大喜事,可是得知这个消息的赵阿姨却闷闷不樂,每天唉声叹气,打不起精神,并且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总是嚷着头晕、胸闷等各种不舒服。赵阿姨大把大把地吃着药,但是症状却并没有得到缓解
期刊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也是一名投身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过去的三年在精神专科医院陪患者“聊天”是我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与众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务社工感到无比荣耀.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以前,我从不追星,觉得那些粉丝们太疯狂,他们为明星浪费了太多时间,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也会走上这条路。也许是风水轮流转,也许是缘分!本不在意明星的我,在寒假的时候只是因为无聊,随便搜了一下,看到了一个偶像团体,瞬间感觉心中某个地方突然被击中,心想“糟糕,难道这就是心动的感觉”。  我开始为他们疯狂,关注一切有关他们的消息,搜集他们的海报,感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
期刊
经常在咨询时会听到照顾老人的儿女们委屈和无奈地说:我的老爸、老妈可把我给“折腾”苦了,好吃好喝、一日三餐换着样地做,怎么照顾他(她)都不满意,怎么说也不听话,我都要崩溃了……  照顾老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和老人不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儿女,哪怕最初特别有耐心,但时间一长,老人的各种要求、挑剔、不满意,让儿女们应接不暇。全身心投入,尽心尽力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有时还受到指责和批评,让儿女们
期刊
来到咨询室的父母,很多是因为孩子在校或在家“出问题了”,让家长“着急了”,才无奈前来.谈的是孩子的问题,却不知不觉呈现了家庭的模样和关系.而这些关系貌似比问题更引人关注.rn一名初三男生,寒假后不愿意上学,一会头痛,一会胸闷,一会肚子疼,一会心情糟……摆出各种无法上学的理由,然后窝在家里玩游戏.爸爸心急如焚,妈妈忧心忡忡,故夫妻俩前来咨询.
期刊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姆勒(NicholasEmler)在考察谈话内容时发现,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80%-90%是闲言碎语,其中有65%的内容是八卦。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梅根·罗宾斯(MeganRobbins)曾经用录音设备收集了467名参与者的日常对话,通过分析,他发现这些人平均每天居然要花52分钟聊八卦。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喜欢聊八卦吗?原因一八卦=奖赏  2020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今年教六年级。正值复习期间,上课时有个男孩子不注意听讲,我走到他面前,督促他认真听讲并且订正,然而当我转身后,他用黑水笔在我的背后端端正正写了“SB”两个字母,下课后其他孩子告诉了我,我才知道。当时我真想把他拎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批一顿,但是我又想,现在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要割腕,要跳楼的大有人在,到那个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我不想惹这个麻烦,于是我想
期刊
东东是一名4岁男孩,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有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和行为障碍等问题。  东东刚进院时,医生就特意和我交代了他的特点—完全不能忍受人唱歌的声音,不知是出于对声音本身的排斥还是家人唱歌不好听的原因,请我关注一下。我做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有11年了,遇到过对音乐有不同喜好的孩子,但是完全无法听人唱歌声音的孩子,还是第一次见到。好奇驱使着我,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孩子。不喜欢音乐的孩子怎么做
期刊
2020年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小区内,一名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上写着:“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绝望”等文字。这则“小学生留绝望字条后跳楼”的新闻曾经轰动一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是时代进步的呼唤,在2019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就已明确指出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提到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家长和老师都重视的学习
期刊
2021年4月23日,知名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女士的新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在各平台上正式上架,《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为张德芬重磅新作,直击现代都市人的情绪困境,献上深化、务实、入世的情绪疗愈指南。  书中有一句对于德芬老师来说很特别的话:目前我们生命中的困境,让我们痛苦纠结的人、事、物,真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在原来就有的情绪感受带来的,我们只是找个身边的或是看得见的人、事、物挂靠上去,然后发泄出来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