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脉张力缝合后的微动脉瘤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小动脉张力缝合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较高的吻合口微动脉瘤形成率,并对微动脉瘤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吻合口微动脉瘤的形成与张力缝合具有密切关系。本文还探讨了显微血管吻合后微动脉瘤形成的机理。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报道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切开复位哈氏棒内固定,术前术后CT检查的定量分析结果。造成脊髓受压的原因大都来自椎体的后上方三角形骨块,哈氏棒虽可使脊柱恢复正常的连续性,但对椎管内骨块只能部分复位,脊髓通常仍有受压,特别是骨块有旋转或游离时。椎管受压程度与伤时神经功能也无确切关系。
期刊
应用超声诊断仪对三个创伤截肢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图象能清晰显示正常膝内侧副韧带的轮廓和结构,也能表现韧带断裂的情况。在临床上,对5例临床诊断为膝内侧副韧带断裂者(后经手术证实)进行B超检查。对比健、患两侧B超图象可明确显示出:断裂韧带明显增厚,断裂处呈一低回声暗区;外翻应力下患侧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断裂暗区扩大。根据以上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作者认为,B超图象对诊断膝内侧副韧带断
期刊
本文报道了8例以小腿次要动脉——腓动脉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作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失的经验。2例作顺行转位覆盖小腿皮肤缺失,6例作逆行转位覆盖足部皮肤缺失。结果7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难点为游离腓动、静脉,并提出了两点改进意见。讨论了皮瓣选择、皮瓣形状与皮动脉位置的关系及皮动脉解剖变异等问题;重点讨论了逆行皮瓣存在静脉受阻问题,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作腓静脉与大隐静脉吻合来解决。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研究通过波形接骨板和直形接骨板的比较,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兔双侧胫骨截骨后,分别用波形接骨板和直形接骨板固定,波形接骨板固定后无明显骨皮质变薄、髓腔扩大,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弯刚度测定:6周时分别为836.6N/m2和533.3N/m2,12周时分别为2474.4N/m2和1805.3N/m2,两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及放射学检查:波形接骨板固定后,骨痂出
期刊
期刊
作者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方法测定了132个(术后2~90天)实验家兔骨折愈合标本的15项骨计量学指标的变化。并对所获指标数据进行了计算机统计分析、制图处理,继而找出了骨折自然愈合过程中的多种骨计量学指标参数。提出骨折愈合过程中,类骨质生成量及矿化沉积率变化均呈“驼峰样”改变现象。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