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微观路径与当代论域r——从阿尔都塞谈起

来源 :新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社会若要实现社会赋型都要进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其中主要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个人、主体和大主体,其中个人被“唤问”为主体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主体对大主体的“镜像承认”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关键环节,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承认以及主体对大主体的“自动臣服”则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根本目的.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结果就是要使个体归属、居留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中.所以,只有全景展示和全程描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才能从本质上搞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让不同的主体同时承认其意义并建立相应联系的.这对于从微观视域把握意识形态运行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科学性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价值.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人大制度在实践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在立法方式、过程和方法上全面推进,开展了不同地区的协同立法、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小切口”立法等创新实践;二是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方面,各地出现了不少新的探索,如实行年度重大事项决定项目清单制、实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等;三是加大监督力度,讲求监督实效,在预算监督、司法监督、任后监督方面都有新进展;四是在代表工作和代表履职活动中,出现了代表履职的“家站化”、网络化、专业化、联动化,以及代表履职评价的精确化等新趋势;五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深化,人大制
她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 战友、 同志和夫人, 也是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继承人.在孙中山离开的漫长岁月里, 她坚守着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相信千百万人民将遵循孙中山的道路达到革命的最终目的. 她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 逐渐成长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个性独特的政治家、 受人爱戴的和平大使, 从而成为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她, 就是宋庆龄.
期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北京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既有利于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也为全国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北京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中等收入群体偏小等三大制约.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量变与质变这三对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具体路径包括:促进城乡之间、各区之间资源高效流动,实现发展与共享的
务实制度主义的核心是以合作利益为导向,自愿参与和灵活开放为重要特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通过设施互联互通、绿色发展、人文交流、健康合作等多样化的务实合作机制,切实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但也面临包括国际环境剧烈变化、“弱制度”性、合作议题比较繁杂等新的挑战.为此,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与路径包括:通过双边主义、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三轮驱动完善组织机制和规则约束性;推动多层级合作,分散议题压力,激发大国的合作引导力;促进民心相通,推进高质量的务实合作.
现代中国人多认为 “礼教” 是 “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是反动的 “封建糟粕”. 在 “五四” 时代, 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 如吴虞,甚至把 “礼教” 与 “吃人” 相等同, 宣称: “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 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与此种认知相关, “礼教” 事实上已经完全退出了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礼教” 经典如 《礼记》 等也就成了只能供少数专家进行 “学术研究” 的文化 “化石”. 然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时代”, 在 “文化自信” 日益增强的今天, 我们需要重
期刊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 休戚与共, 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发展、 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 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 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大致经历了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从理论逻辑看,它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从实践逻辑看,它体现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和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相互统一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一方面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经验的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事实,另一方面来自关于人和世界、精神与异化、类本质以及实践/生产本体论的影响.在哲学人类学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本体论人类学之间的联系来自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这种联系已经受到当代人类学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关于资本主义的辩证形式分析,对于当代人类学研究国家、权力和阶层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人类学中的“积极行动人类学”和“本体政治”也有
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这类组织的“四化”(机关化、行政化、娱乐化、贵族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其社会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三重赋权的组织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四化”的总根源是行政化.因此去行政化就成为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改革策略方面,分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优于激进式改革,无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都不支持公益慈善组织采取激进改革模式.推进体制内公益慈善组织改革,要特别注意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联动性,在时间节点上应对接国家治理现代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出台的重要目的,在于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农产品竟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及生态与发展协同能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存在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力度不高、偏向普遍性生产者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工具数量不足、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不畅等问题.未来,加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路径在于: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立法保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结构调整,增加绿色支持政策工具数量,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