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为现代工业和社会需求输送高素质建设者的重任,是造就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同于普通教育,学校教学工作由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组成。技能实训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评价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笔者在此就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提高电工技能教学等内容提出一些想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能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能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用学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以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能力,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相互脱节,学生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表现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滞后
理论课不能起到为专业技能服务的作用,专业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形成“你教你的,我练我的”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为总教学目标服务不够。
2.教师的教学任务单一,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实习指导教师理论水平不高,且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电子职业最新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只能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材内容。
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技能提高受到影响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不是感到枯燥无味、不易接受,就是好不容易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等到进行技能训练时却因时间的迁延而大都忘却,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学习评价缺乏多样化
目前,多数学校仍主要依据学生解答试卷上题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方式实质上只评价了学生的“知”,是理论上的评价,并没有评价学生的“做”,即无实践方面的考核与评价,随之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性质了。
二、明确教学目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电工技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是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它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再加上学生本来对电就有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这就给学生学习增大了难度。笔者认为,随着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由“操作工人”向“技术人才”转变,教学也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作为一名电工专业老师,笔者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笔者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1.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电工技能训练中,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像一些比较常用的音乐门铃、无线话筒、收音机等小电子产品,还有日光灯、台灯等小家用电器,以及调光电路、稳压电源等部件。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实际应用为主体,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实习课中,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小家电线路故障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日光灯故障的检修》的课题时,笔者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亲自检修学校里面有故障的日光灯,要求学生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并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归纳出造成上述故障的机理。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电路正常运行,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好处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解决了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节省了教学的资源,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教学
在课上注意一些技能好的学生“苗子”(笔者所在系部成立了技能培训班,专门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培训),在教学中以这些“苗子”为组长,让这些苗子做小老师负责向其他同学传授知识,老师负责答疑难问题。让技能强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
4.开展电子产品组装竞赛,以激活兴趣
学生的好胜心一般比较强,利用这一特点,经常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电子产品组装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实践证明,在实习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5.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对提高电工技能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还有很多方面的研究,也是教育研究学者和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教育创新与技能创新的提升,文化品味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校企事业合作与半工半读,政府的统筹与调控等方面都是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通过这些专业研究和探讨,可以全面提升电子专业技能教育,更好为社会服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能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能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用学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以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能力,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相互脱节,学生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表现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滞后
理论课不能起到为专业技能服务的作用,专业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形成“你教你的,我练我的”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为总教学目标服务不够。
2.教师的教学任务单一,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实习指导教师理论水平不高,且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电子职业最新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只能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材内容。
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技能提高受到影响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不是感到枯燥无味、不易接受,就是好不容易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等到进行技能训练时却因时间的迁延而大都忘却,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学习评价缺乏多样化
目前,多数学校仍主要依据学生解答试卷上题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方式实质上只评价了学生的“知”,是理论上的评价,并没有评价学生的“做”,即无实践方面的考核与评价,随之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性质了。
二、明确教学目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电工技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是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它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再加上学生本来对电就有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这就给学生学习增大了难度。笔者认为,随着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由“操作工人”向“技术人才”转变,教学也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作为一名电工专业老师,笔者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笔者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1.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电工技能训练中,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像一些比较常用的音乐门铃、无线话筒、收音机等小电子产品,还有日光灯、台灯等小家用电器,以及调光电路、稳压电源等部件。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实际应用为主体,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实习课中,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小家电线路故障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日光灯故障的检修》的课题时,笔者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亲自检修学校里面有故障的日光灯,要求学生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并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归纳出造成上述故障的机理。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电路正常运行,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好处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解决了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节省了教学的资源,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教学
在课上注意一些技能好的学生“苗子”(笔者所在系部成立了技能培训班,专门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培训),在教学中以这些“苗子”为组长,让这些苗子做小老师负责向其他同学传授知识,老师负责答疑难问题。让技能强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
4.开展电子产品组装竞赛,以激活兴趣
学生的好胜心一般比较强,利用这一特点,经常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电子产品组装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实践证明,在实习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5.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对提高电工技能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还有很多方面的研究,也是教育研究学者和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教育创新与技能创新的提升,文化品味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校企事业合作与半工半读,政府的统筹与调控等方面都是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通过这些专业研究和探讨,可以全面提升电子专业技能教育,更好为社会服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