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仪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仪式是一种能够使参与者产生震撼心灵的影响力的特定规范性活动,在当前的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扩大教育影响、触及学生心灵、赋予角色规范及促进形成心理导向等功能。
  关键词: 仪式 班级文化建设 功能
  
  仪式,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并按特定的程序组织的一种规范性活动,活动通过情境渲染与主题表演而对每一个参与者产生震撼心灵的影响力。从原始社会开始,仪式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原始社会各种生活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原始人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仪式中。通过仪式,原始人不断了解自己的身份和社会禁忌,通过大量的、不断重复的仪式,原始人的行为获得了“合法性”。进入古代社会后,随着学校教育的正式出现,仪式也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极具成效的经常性的教育手段。“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学记》)”。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文化环境之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载体,所以通过班级的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种特定的文化情境成为最为常见的一种管理育人的手段。可以说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仪式而言,其在特定的情境渲染与互动行为中实现教育对象对特定知识的内化,对特定意义的认同及对某种规范的遵从,其在今天的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具有特定的意义。
  一、放大教育影响,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
  借助仪式中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全面互动的交互作用于仪式中的个体,仪式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是一种放大化了的,并且容易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与价值取向。勒温在其著名的“场动力论”中指出: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向量取决于环境刺激和个人内部动力的乘积。意思就是说人的行为与环境是一种函数,个人随着所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在成人礼仪式中,青少年社会心理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都可以通过自身对成人礼的认同而产生质的变化。其看待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自我定位等都会随之而变,所获得的社会责任感是任何一种其它教育模式所无法给予的。再如宋代朱熹的学生董铣、程瑞蒙办学时所订详细的学则,要求:“凡于此学者,必严朔望之仪,谨辰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于余功,游艺有适性。”[1]
  仪式的这种扩大化了的教育作用,可以较为容易地形成班级的群体意识,树立集体目标,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其对班级文化的情感参与
  班级的文化建设应当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但首先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只有出自于内心方能进入内心。因为当前高校中存在许多的“无目的升学者”和“非本意就学者”,所以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是教育对象“不在场”的教育,也就是说成为一种对象并非是一种具有主体意识并积极参与其中的形式化了的过程。
  对于仪式来说,所有人员都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参与其中。“神圣化”是一种情感的取向,没有情感的参与,教育的认同、道德的内化是难以完成的。仪式要求所有参与者恭敬与虔诚,以达到最佳的影响效果。比如人一生中说过多少话谁也无法统计,然而有多少话语是触及心灵的?也许至今我们仍记得当我们举起拳头庄严而神圣地说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准备着,时刻准备着……”这些话语能够让人一生难以忘怀,这种情境让人一生难以忘却,因为借助了具有神秘力量的仪式,从而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事实上可以说古代社会人类的图腾崇拜也正是基于各种类型的仪式,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正是建立于从出生开始的诸如洗礼、弥撒、礼拜……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仪式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有利于其集体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促使其对班级文化的内心认同,从而将班级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三、赋予角色规范,强化班级成员责任意识
  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行为准则,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过程也就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个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角色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样,在班级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可以使学生形成角色意识,内化角色规范,并能自觉外化到行为中去,从而将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如可以通过宣誓仪式、就职仪式,对某事物的责任化仪式等来达到这一效果。同时,仪式活动通过赋予角色规范可以改变班级成员在班级生活的地位,并非单纯的享受权力,还应该是责任的赋予,使其明白班级建设并非只是特定成员与教师的责任,更是自己的责任。
  举例来说,在某班级中入学之初开展了“班籍赋予”仪式,每个班级成员向其他成员提供接受、支持、喜欢的认知,满足同学的亲和需求和团体归属需求,每个成员也初步形成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意识。又如某班级所举行的“绿地认领”活动,通过认领仪式将责任与义务明确,强化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意识。
  四、形成心理导向,有效促进学生的内心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2]在仪式活动中所有的人都做同样的事,协调一致、紧密配合,这种高度的统一性构成一种强大的群体压力,引导着人的从众心理,使人产生非理性控制的服从或从众行为。在仪式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一种没有条文的心理契约,容易为大家接受,容易收到显著制约的心理导向效果。那些不符合环境气氛的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迫使其与此环境相适应,从而导致班级成员的从众行为,驱使学生尊重班级的价值和荣誉,循着班级一致的行为趋势,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作风沿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班级中所开展的各种仪式活动可以形成一种体系,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正如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所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规则行动的。文化作为一种弥散于特定人群的文化心态,规定和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活动方式,并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它的多次重复,也就成为一种记忆特别深刻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习俗,甚至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和群体的一种精神与心理,从而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3]
  如前所述,仪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运用仪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进行何种仪式?为何进行?何时何地进行?何人参与?因为每一种仪式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信仰和价值观在支撑,对于不同的仪式来说可以是某种信仰,或是一种社会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问题决定了选择何种仪式,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参与者决定了仪式所达到的效果。同时,仪式在进行中还要注意结合仪式的性质、特点,选择物质设施与环境,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情感性因素,如此才能有效发挥仪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楠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析评[OL].http:www.udoc.cn.
  [2]苏霍姆林斯基著.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培养集体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3]首都师范大学《高教研究》编辑部,《首都师大》校报编辑部.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为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班集体管理与建设研究》(2008sk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刻内涵,其次论述了如何全面把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素,最后提出了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现实途径。
摘 要: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学习的智慧,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求甚解”是欣赏中合理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作品,可以不要求学生去理解作品所包含的全部要素,而是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从而形成新的审美经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升。  关键词: 中学美术 欣赏教学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
研究了不同锌铁合金化工艺对ST14钢的镀层及镀层对腐蚀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合金化层的组织形貌,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了合金化层表面的相组成,用电位差仪测量了电位,并进行
城市产生与邻近分布是城市群系统形成的历史与地理基础,城市化效应、城市发展和城市联系的紧密是城市群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基于城市异化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是城市群系
假如黑夜不小心挡住了你的视野
摘 要: 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创造过程,遵循认知规律,拉近认知与实践的距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完成习作目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要把来源于生活素材中的闪光点发掘出来,打破传统作文评价模式对作文内容和思想性的高要求,在评价内容上以来源于生活、真实、通顺为基点,让学生实际体验作文与生活之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展现形式。要把作文的评价标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和学生的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这样一闪而过了!面对传授知识的老师,面对曾经帮助过我的好朋友,我怎么也说不出“再见”这两个字。
期刊
摘 要: 课堂气氛是指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获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以亲近感、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良好气氛 营造    环境对事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适宜并促进事物的发展,恶劣的环境则会抑制并延误事物的发展。同样,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课堂气氛的好坏
摘 要: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本文提出了作文改革的几项措施: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改进评改方法,教师下水作文。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 现状 改革措施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