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系统》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李丕显同志最近的新著《自然美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野,新的体系构架,对自然美做出了不同他人的阐释,体现出新的特色。 美是难的,自然美更是难题中的难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衡量一种美学观是否严密,就看它对自然美的解释是否圆满。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
其他文献
本文是重庆市郊瓜类蔬菜昆虫群落研究结果的第一部分,主要报道瓜类昆虫群落(包括蛛形纲和软体动物门中的一些有害生物及天敌,下同)的组成和结构.初步查明对瓜类蔬菜有直接或间
<正> 近十来年,美学界的突出成就,就是继续引进外国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中国美学思想史作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始构建中国当代的美学思想体系,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对中国民间美学思想的研究,却相当薄弱,甚至还有许多空白点。而整理
<正> 1991年7月,第八届国际文学与精神分析学大会在伦敦召开。与会的80多位学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芬兰、匈牙利、以色列及中国,其中既有国际知名的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大学教师,也有精神分析医生,堪称文学与精神分析学的一次盛会。 在向大会提交的四十余篇论文中,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研究创作心理和创作动因的纯理论文章,又有剖析具体作家及其文本的专题
<正> 创作个性是作家个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作家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审美心理结构是立体、流动的,它凝聚和包容了人的深层积淀的社会文化历史基因,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和魅力。创作个性的这种审美内核在整个创作活动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随着创作阶段的变化、影响而不断调整直至最终实现。作为创作个性内在结构的一种必然体现和主要标志的基本特征,我想有以下几点:
在分析互连元件四脊棱镜和菲涅耳棱镜组等效关系的基础上,对由此构成的光子互连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给出了具体实验方案及结果。
<正> 通常认为,审美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使审美对象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变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又被概括成为审美意象的主观构建和客观物化两个阶段,而对于这两个阶段的审美变
本文在探索具有固有损耗的微球与锥形光纤耦合系统的光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和研究了在微球中具有增益介质或非线笥介质的耦合系统,推导了解析表达式,并且系统地分析了耦合系统的
<正> 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探究“美在哪里?”而美在哪里的问题,在理论探讨中之烦难,又突出表现在如何看待自然美这一症结点上。就美的根源而论,自然美究竟在哪里?这个看来凭常识就可以作出判断的问题,在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中间却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而在这个问题的论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