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蔚青:重庆籍华人,现居加拿大。
儿子七岁半来加拿大,他曾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应是“世界人”。
人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的根,即使还很不了解,但仍是心灵的抚慰。
昨天儿子要填一张表格,问我说,他是以怎样的身份来到加拿大,是哪一种移民?我很惊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他也是移民呢。
儿子是七岁半随我们来加拿大。我们是第一代移民,我们读书,工作,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如意,都会说,我们是第一代。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融入主流社会,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好像是两种人生,在中国是一世,出了国是另一世。
然而有一天,儿子和我谈起中国文化,谈起古诗和小说,谈起商周和三国。我津津乐道地说着,并没有想到他的感受,直到他说,妈妈,你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知识。我很自豪地说,当然了,我是中国人嘛。儿子说,我不知道我是哪里人,我想我是世界人。
儿子这样说时,带着某种淡淡的感伤。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他带到加拿大。他会三种语言,英语、法语和中文。在多语言的环境里,不费吹灰之力,玩似的就学会了。有一段时间。他不知道自己的母语是什么。有人说你梦里说什么语言,那就是你的母语。他说我梦里三种语言都有,哪一种是呢。
初中时他的英语有次没考好,他去找老师咨询。老师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你会几种语言?”老师说,你的问题,就是会多种语言的人几乎都有的问题。
儿子的朋友是多种族的。除了当地的白人、黑人,还有印度人、南美人等等,儿子与他们相处甚好。但他还有一个朋友群。这个群是清一色的华人,他们是儿子从来到加拿大之后,从欢迎班到小学,到中学的朋友,即使有些人不在同一所大学了,有时很少来往,但每年的暑假,他们都会去野营一次。这个群人多数都姓张,我们叫他们是张氏兄弟,虽然他们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
儿子很想有一个身份认同。在学习了东方文化之后,这种认同感越加强烈。我们曾经就割袍断袖等很多问题讨论。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我想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使然。
有一次他叫自己是“中国制造”,他说他是一代半移民。他说“‘加拿大制造’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有个弟弟,他是移民二代。”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与“加拿大制造”,中间隔了半代人。
我这才明白,儿子这一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我们努力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时,他们也在学习,而我们身上带有的三十年的中国文化。让他们熟悉而陌生,让他们明白又困惑。相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他们很开阔,无根的感觉也更多。我是谁,我到底归属哪种文化?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生活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中。
他们并不是失落,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2013年夏天,我们决定带儿子回中国旅游。这个决定源于儿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兴趣。我想是时候了,趁着他的翅膀还没硬到单飞,而我们,也还能走南闯北。这是我们一家三口一生中最好的交集。
我们从蒙特利尔出发,先到了北京。故宫、北海。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看故宫的飞檐,看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风格,看故宫做成龙头模样的排水管道,还有被八国联军用刀刺滑过的琉金水缸。我们在雷雨中登上了居庸关的长城。本来在雷雨中我们一度动摇,但儿子坚持爬上长城,因为他听说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去西湖看古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到太湖去看西施、范蠡泛舟之地,去乌镇看中国独特的水乡,我们在黄梅雨中咏“梅子黄时雨”的古老诗句,所有纸上的文字化为眼前的景致,我们感到的,不再是虚幻和漂渺,我们好像化身为古人,又好像看到那些诗人的历程。
在中国的两个月里,儿子的中文飞速地提高。在家里看电视时,他看到古装故事片就按着故事上网去查这段历史背景,他感嘆中国有这么漫长的历史,还有这么多传说。
他在电视中听京剧,一听就爱上了,他说我们一定要去看一场京剧,这个唱腔真好听真特别。而他本来是学钢琴的,音乐不分国界。看着他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想,他好像是出国了一样。是的,他有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他可以在其中收益良多。
在家庭的聚会中,他有很多不懂。奶奶生日时,姊姊们都会说一串串的祝福词,儿子就不会了。有亲友让他用英语、法语说,他很窘。他后来说我们在加拿大的人太少了,我都不会这些礼节。他既不会西方人的,也不会中国的,在这点上,他很失落。
他对中国的同龄人的生活很感兴趣。对集体洗澡很奇怪。表姊和同学玩,先洗澡,再吃饭,打麻将。他说很难想像如果他对哈利(他的西方朋友)说我们去洗澡吧,哈利会怎样,他一定会吓跑的。儿子笑眯眯地说。
假期结束,我们回来了,带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民俗史》,这是在中国时儿子的枕边书。进加拿大海关时,儿子晃一晃手中的书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那一刻,我看到儿子为故国的文化而骄傲。
我希望他找到了自己的根,即使他对中国的某些东西还很不解,但愿这次旅行对他的心灵是一次抚慰。
我们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儿子七岁半来加拿大,他曾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应是“世界人”。
人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的根,即使还很不了解,但仍是心灵的抚慰。
昨天儿子要填一张表格,问我说,他是以怎样的身份来到加拿大,是哪一种移民?我很惊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他也是移民呢。
儿子是七岁半随我们来加拿大。我们是第一代移民,我们读书,工作,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如意,都会说,我们是第一代。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融入主流社会,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好像是两种人生,在中国是一世,出了国是另一世。
然而有一天,儿子和我谈起中国文化,谈起古诗和小说,谈起商周和三国。我津津乐道地说着,并没有想到他的感受,直到他说,妈妈,你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知识。我很自豪地说,当然了,我是中国人嘛。儿子说,我不知道我是哪里人,我想我是世界人。
儿子这样说时,带着某种淡淡的感伤。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他带到加拿大。他会三种语言,英语、法语和中文。在多语言的环境里,不费吹灰之力,玩似的就学会了。有一段时间。他不知道自己的母语是什么。有人说你梦里说什么语言,那就是你的母语。他说我梦里三种语言都有,哪一种是呢。
初中时他的英语有次没考好,他去找老师咨询。老师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你会几种语言?”老师说,你的问题,就是会多种语言的人几乎都有的问题。
儿子的朋友是多种族的。除了当地的白人、黑人,还有印度人、南美人等等,儿子与他们相处甚好。但他还有一个朋友群。这个群是清一色的华人,他们是儿子从来到加拿大之后,从欢迎班到小学,到中学的朋友,即使有些人不在同一所大学了,有时很少来往,但每年的暑假,他们都会去野营一次。这个群人多数都姓张,我们叫他们是张氏兄弟,虽然他们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
儿子很想有一个身份认同。在学习了东方文化之后,这种认同感越加强烈。我们曾经就割袍断袖等很多问题讨论。他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我想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使然。
有一次他叫自己是“中国制造”,他说他是一代半移民。他说“‘加拿大制造’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有个弟弟,他是移民二代。”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与“加拿大制造”,中间隔了半代人。
我这才明白,儿子这一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我们努力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时,他们也在学习,而我们身上带有的三十年的中国文化。让他们熟悉而陌生,让他们明白又困惑。相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他们很开阔,无根的感觉也更多。我是谁,我到底归属哪种文化?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生活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中。
他们并不是失落,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2013年夏天,我们决定带儿子回中国旅游。这个决定源于儿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兴趣。我想是时候了,趁着他的翅膀还没硬到单飞,而我们,也还能走南闯北。这是我们一家三口一生中最好的交集。
我们从蒙特利尔出发,先到了北京。故宫、北海。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看故宫的飞檐,看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风格,看故宫做成龙头模样的排水管道,还有被八国联军用刀刺滑过的琉金水缸。我们在雷雨中登上了居庸关的长城。本来在雷雨中我们一度动摇,但儿子坚持爬上长城,因为他听说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去西湖看古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到太湖去看西施、范蠡泛舟之地,去乌镇看中国独特的水乡,我们在黄梅雨中咏“梅子黄时雨”的古老诗句,所有纸上的文字化为眼前的景致,我们感到的,不再是虚幻和漂渺,我们好像化身为古人,又好像看到那些诗人的历程。
在中国的两个月里,儿子的中文飞速地提高。在家里看电视时,他看到古装故事片就按着故事上网去查这段历史背景,他感嘆中国有这么漫长的历史,还有这么多传说。
他在电视中听京剧,一听就爱上了,他说我们一定要去看一场京剧,这个唱腔真好听真特别。而他本来是学钢琴的,音乐不分国界。看着他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想,他好像是出国了一样。是的,他有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他可以在其中收益良多。
在家庭的聚会中,他有很多不懂。奶奶生日时,姊姊们都会说一串串的祝福词,儿子就不会了。有亲友让他用英语、法语说,他很窘。他后来说我们在加拿大的人太少了,我都不会这些礼节。他既不会西方人的,也不会中国的,在这点上,他很失落。
他对中国的同龄人的生活很感兴趣。对集体洗澡很奇怪。表姊和同学玩,先洗澡,再吃饭,打麻将。他说很难想像如果他对哈利(他的西方朋友)说我们去洗澡吧,哈利会怎样,他一定会吓跑的。儿子笑眯眯地说。
假期结束,我们回来了,带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民俗史》,这是在中国时儿子的枕边书。进加拿大海关时,儿子晃一晃手中的书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那一刻,我看到儿子为故国的文化而骄傲。
我希望他找到了自己的根,即使他对中国的某些东西还很不解,但愿这次旅行对他的心灵是一次抚慰。
我们可以生活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