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更要“管用”

来源 :廉政瞭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为了解决农村当地就医难的问题,某县提出“一村一所卫生室”的目标。这个初衷不能说不好。为了让目标落地,当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多方努力争取到中央相关资金。几经周折,2年前总算修了个大差不差,县里也算完成了目标。
  建是建好了,但是用呢?走进这些村卫生室可能看到,2年下来,它们有一半多没有发挥作用——有的成了村民办酒宴的地方,有的成了养猪养羊的猪羊圈,还有些干脆无人看护,破败不堪。
  “管建不管用”,这种现象在一些基层还不少,比如一些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这些照料中心本应该为村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日間托养服务。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农村,设在村办公楼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要么是大门紧闭,要么被挪作他用……
  还有一些“电商扶贫帮扶点”也是如此。一些地方为了“搭上电商的快车道”,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购买设备建服务点、搭建物流配送体系,甚至农产品朔源体系等等。但一些电商服务点要么成为小卖铺,要么电脑蒙上一层厚灰基本没用,要么电脑装上第二天就被村里或者乡上搬走……
  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这句话用在这些项目、这些地方上还真有几分道理。这些项目设施是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但资金多是政府财政出,有些甚至是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并不难解决,“管建”就不是大问题。但“管用”呢?就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总不能花钱请人去村卫生室看病吧。
  出现这种“管建不管用”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有些是上级政策“一刀切”导致这些项目或者设施不接地气,老百姓不想用;有些是地方一时冲动,盲目争取项目只管修起就算完成任务;有些则是项目落地时存在畏难情绪,导致一些设施建设偏远,根本无法使用。
  但是归结到一点,这些项目或者设施是否“管用”,不仅是修得好不好,更是一场社会治理。比如日间照料中心修好后,如何引导老人改变原来“家里蹲”的习惯走进去;电商服务点建好了,如何引导村民“触电”,充分运用网络咨询。
  与上海垃圾分类类似,这场社会治理事关民众的生活生产习惯,不仅需要完备的设施、多方的配套激励政策,更需要基层一线大量细致的工作。用官方一点的话说,“管建”是搭建一个平台,“管用”就需要基层一线和民众一起来“唱戏”。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创新教学,是老师以最佳的教育方法,采用家喻户晓基本人人皆知和学生喜爱古典文学教育下一代,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易懂易学容易理解和接收消化,达到教学目地.并
最近参加过几次阳光问廉电视直播节目,说是问廉,其实关注的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比如一个社区为了方便居民买菜,投资建设了菜市场,这本来是好事,可附近的摊贩偏偏就集中在菜市场对面的马路上,时间长了地盘越扩越大,上演了尴尬场景——走车的地方卖菜,卖菜的地方没人。  作为管理者,当然希望卖家集中在规范的地方,甚至提出免费入驻。不过摊主们并不领情,马路边上交易更方便,“摊位”无限大,关键是就算菜市场暂时免费
党的十八大后,基层工作方式变了。之前呢,“工作摆平往往离不开酒桌”,一杯酒下肚距离拉近了,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呢,“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不少地方都是举起问责制度,以问责推动工作。  这当然是一个积极变化。酒桌拉近的多是圈子或者利益交换;有权就有责,担当没有问责来配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警惕:“工作还没有部署,或者刚开始部署,问责就部署开了;工作还没
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
上世纪80年代起担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为推动改革立下功劳的高尚全,曾讲过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变压器厂和冶炼厂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高尚全在一机部工作时,沈阳两个相邻的工厂——沈阳变压器厂和沈阳冶炼厂都是行政主导,但主管单位不一。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由主管它的一机部从云南等地调到沈阳。冶炼厂生产的铜则由冶金部从沈阳调往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个厂由于行政主导,企业没有自主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
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目的在于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学档案是在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系列原始教学资料的记录,是评估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前景规划的基本素材.加强教
当你翻开新年的第一期杂志,审视这全新的版式时,时光的刻度已指向2018年。或许你已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翻开杂志打发时光;或许你刚停下疾书的笔,翻开杂志寻找事例素材。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请接受我们诚挚的问候,亲爱的读者朋友,2018年新年好!  过去的2017年,反腐败深刻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反腐形成“压倒性态势”,党的十九大提出“夺取压倒性胜利”的新目标;“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节奏不变
让我们先聊聊乔治·华盛顿,嗯,和他的樱桃树。  好吧,这确实已经被网络大V炒成了一个段子——在一次演讲中,上面人刚提几个字,下面听众就心领神会哈哈大笑。  乔治·华盛顿到底有没有砍那棵树,姑且不论,我们聊聊这个故事是怎么产生的。  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不过在美国建国之初,对他的评价并不高。1796年,他刚从第二个总统任期上卸任,就有媒体公开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
说起“男左女右”或“男右女左”,许多人并不陌生。可你知道,“男右女左”曾是一项行走规则吗?  在先秦文献《考工记》里,就记载着这样一项规则:城外有三扇门,三扇门中各有一条道路,男子靠右行走,女子靠左,而車辆从中间行驶。这或许是史上最早的关于“人车分流、行人分流”的规则。  规则是动态的,必然随现实情况的变化作出调整。按性别进行人员分流,实在机械。到了唐代,城市道路十分拥堵,遂在进出城门时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