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蔬菜小思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
  黄瓜为何叫黄瓜?它长得一身翠绿,与“黄”实在不搭边。
  据《植物名实图考》,黄瓜刚摘下来时因全身多棱多小刺,名“刺瓜”。又因它是在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又叫“胡瓜”。后为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为何改名“黄瓜”不叫“红瓜”“绿瓜”呢?因它老熟后会通体变黄,成为黄色的瓜,于是叫黄瓜。可惜它这时已经老了,不好吃或不能吃了,只得扔掉了。
  一个那么鲜嫩美味的瓜,偏要叫它老了、枯萎时的名字,估计很少有人能看到它老了的样子,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黄瓜。
  如今,有多少东西其实早已枯萎了,叫的名字却挺青春。
  苹果
  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砸到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株苹果树也因此声名大振。听说某大学校长还到伍尔斯索普庄园,亲手剪下了“牛顿苹果树”(即那株苹果树繁衍的后代)的枝条带回国内栽上,希望长大后这棵树上所结的苹果也能砸到该校学生的脑袋上……
  可惜,“牛顿苹果树”只能长出苹果,是长不出牛顿的。
  有人说,那只砸中牛顿的苹果应该被当作国宝,可是,并未见有文字记载那只苹果被永久保存下来。可见,牛顿伟大,并不说明那只苹果也伟大。
  西红柿
  西红柿祖籍在南美洲秘鲁的丛林里,被当地人称为“狼桃”,长期被视为毒果,以致被冷落了300年之久。到了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在为西红柿写生时,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不但没有中毒,反而觉得味道鲜美,又酸又甜,特别好吃,结果轰动了整个欧洲,这位画家竟因此成了传奇人物。
  只因吃了一个西红柿而闻名遐迩,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关键在他敢尝的是“狼桃”“毒果”,关键在你能否做到“世界第一”
  如今,西红柿、螃蟹千万人都在吃,可历史只记得第一个吃西红柿、吃螃蟹的人。历史记不住第二,更记不得三四五六七……
  白菜
  一層又一层,里面包裹着一朵朵雪白的云、一道道翠绿的阳光,还有一缕缕甜甜的风。
  一层又一层,里面珍藏着你稚嫩的梦、纯真的笑,还有你一步步斗霜傲雪走过的彩色脚印。
  一层又一层,像男人的怀抱,呵护着里面柔弱的女人。
  一层又一层,像慈爱的父母,保护着里面幼小的孩子。
  一层又一层,里面藏着天大的秘密,其实是一颗小小的爱心。
  一层又一层,那棵穿越百年历史的翠玉白菜,终于让后人看到了你晶莹剔透的心,连大地都闻到了那一缕缕透明的心香。
  罗汉果
  成熟前,从根、茎、叶到果都是苦的;成熟后,果实却变得奇甜,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
  我不解,这300倍的甜来自哪里呢?是来自阳光,来自雨水,来自风,还是来自泥土?是,也不是。因为相邻的植物也沐浴着相同的阳光、雨水和风,也在土中生长,可为何就不甜呢?有人说是来自苦。真的来自苦么?
  罗汉果别名假苦瓜,因其含有一种糖苷类物质,未成熟前是苦的,只有经过艰苦生长、吃尽苦头,才能转化为甜,而往往最深的苦里,结出的是最甜的果。
  原来,外表苦,并不等于里面苦;开始苦,并不代表后来苦。而外表甜、开始甜的,并不一定内心甜、结局甜。原来,苦生甜甜更甜,甜变苦苦更苦;常吃苦不觉苦,常品甜不觉甜。虽生一脸苦相,却长有一颗甜的心。有人误把你当苦果丢弃了,却不知丢掉了一段与甜的甜蜜约会……
  小小的罗汉果,你身上藏着多少苦苦甜甜的秘密!
  韭菜
  韭菜割了一次,还能长出来;再割一次,还能再长出来。韭菜,久生的菜,一次播种可成活很多年,每年可收割六七次。《农书》说:“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民谚也称:“剃头刀儿割韭菜,寅时割了卯时来。”
  我想,人要是能像韭菜一样,那该多好:走错一段路,还能回过头来重新走;做错一件事,还能回过头来重新做;谈错一次恋爱,还能回过头来重新谈;甚至错失了最宝贵的生命,也能回过头来重新开始……
  可惜,人生毕竟不是韭菜,什么都是回不了头的。
  荔枝
  荔枝,又名丹荔,乃果中牡丹。《扶南记》中记载: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取其枝,才取名“荔枝”。
  我们吃的是“荔”,并没有“枝”什么事,只因摘取的麻烦,本来被白居易称为“天上味、世间香”的“荔”,名字上也要带上根本不能吃的“枝”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本来只是“荔”来了,“枝”也非要跟在后面……
  后来又有人说,这种水果若离开枝叶,色香味易变。假如连枝一起割下,保鲜期会延长。看来,“枝”也不是白跟着“荔”,有时,貌似没有用的东西也会有用。
  不过,为保鲜葡萄也是连枝成串采摘,“枝”却没傍上葡萄。
  辣椒
  有人说,辣椒红红的,像一团团火焰。炒辣椒,仿佛火炒火,吃辣椒,如在吃火,脸也烧红了,性格也烧红了,只因火中站着辣。有人说,辣椒绿绿的,像暗流之水,看不见辣,却辣在心底。
  有人说,红色辣椒辣,绿色辣椒不辣,其实有些绿辣椒比红辣椒更辣,而有些红辣椒并不辣。有些红辣椒开始是绿的,老了就变成红的,还有的是绿辣椒的变种。辣椒也不是非红即绿,还有白色、黄色的辣椒;也并非都姓辣,还有一种不辣的辣椒叫甜椒。
  辣不辣与其外表并不一致:常常是个儿越小的越辣,个儿越大的反而不辣;越尖越细的越辣,圆圆的、胖胖的反而不辣;越老的越辣,越嫩的反而不辣。
  有研究说,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感觉,因为辣不辣关键还在人:你觉得辣就辣,你觉得不辣就不辣;不辣的有人也说辣,很辣的有人也说不辣……
  想不到简单的辣椒却蕴含着复杂的哲理!
  而甜的人生最不可缺少的不仅是苦的人生还有辣的人生。
  (编辑
其他文献
喜欢有老茶馆的城市,比如成都。  有人说,从空中俯瞰,雾气袅袅的成都,是它漫溢的茶香在蒸腾,滋润着这个千年都城。  有考证说,在春秋时代,成都的茶馆就开张了,说成都是一座泡在茶馆里的城市也是恰当的。易中天去了成都,他这样发出感慨。正宗的老成都人,往往是天刚麻麻亮,便打着呵欠出了门,冲开蒙蒙晨雾,直奔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茶馆。只有到了那里,他们才会真正从梦中醒过来;也只有在那里,先呷一小口茶水漱漱嘴,
一群麻雀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个不停,随即又开始笑得前仰后合。  这时,苍蝇非常好奇地飞了过来,问它们在笑什么。  然而,麻雀们并不理睬苍蝇,依旧是大笑不止。  这时,一只青蛙出现在苍蝇身后,伸出了长长的舌头,一口把苍蝇吞进了肚子里。  “哈哈,这个傻瓜,还不明白我们在笑什么,简直是太蠢了,活该!”麻雀们的嘲笑声更大了。  青蛙听了麻雀的笑声,也非常好奇地跳了过来,问麻雀们在笑什么。  然而,麻雀
人的自虐往往胜于他虐。  被别人打了一拳,可能打的人忘了,看到的人也忘了,自己却忘不了。一遍遍地回忆,就是一遍遍地把自己重新打过。  也就是说,别人打了你一次,你打了自己无数次。  无力去战胜别人,就无休止地折磨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懦弱。越是懦弱的人,越渴望英雄主义。只是,所有的英雄主义,不过是自我脑海中的风暴。  这个世界每天都上演着怒火和仇恨,也同时发生着宽恕和忘记。  别人跟你过不去已经够没意
黑叶猴生活在泰国山林里,这种猴子群居生活,行动敏捷,善于攀登和跳跃,白天在树林里觅食,晚上在山洞中栖息。  黑叶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首领在群体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通常情况下,一个群体中的首领并不是固定的,这个群体的首领每几年就要更换,而被更换的首领大多是因为年龄原因,无法再胜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首领被取代以后,境遇却大有不同,有的被群体中的猴子攻击,最后狐独地死去,而有的则会善终,在群猴
她是我初一的同学,初见那一刻,最先吸引我的是她迷人的微笑,多年后,我称之为“罂粟的微笑”。惊呆我的是她的大胆,居然敢跟男生公开讨论作业题。那年月,男生女生早在心里画好了“三八线”,相对怒视,老死不相往来,像是有是莫大的世仇似的。  她的大胆有迹可循,因为她的父亲是本校教师。女孩儿因了父亲的撑腰,胆子大一些,举止出格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是村小民办教师,所以信心爆棚,外化于形,就有
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是真正的秋天了。寂静的下午,一直回响着秋风的声音,哗哗,哗哗。  院子里那棵老杨树,一人也合抱不来,那么悠久伟岸的老树,没有人知道它的年輪。听过多少秋声,看过多少落木萧萧下,它早已淡然不惊了。依旧苍青的叶子在清旷的空中摇曳,有一枝映在了门上半部的玻璃上。我坐在与门平行的地方,在我这个位置观察枝叶的映像,仿佛欣赏一幅画,人的心情突然变得很美好。  门是半开着的,上半部的玻璃周
研究表明,长期吃过热的食物,对口腔和消化道有很大的伤害,幸好我喜欢常温的食物。虽然有些食物趁热吃更美味,无奈我对“热”太敏感,总要放到常温后才吃。  生活中也是,我喜欢常温的环境。生活在东北,从来不喜欢睡电热毯,夏天再热,空调温度也在25度,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定居。  对于喜欢的事情和人,保持一种有节制、不温不火的状态。有朋友说我过于理智,显得有些冷淡了。其实年轻的时候我也
回首过往  有多少已淡忘  如云烟飘散  又恍惚,梦幻一场  回首过往  有多少还珍藏  那爱和情谊  闪烁金子般的光芒  啊,回首过往  几多感叹感伤  那青春韶华  曾经以为无限悠长  却原来只是  一转眼的时光  (編辑 思智)
当代人在生活中有了不满想发发牢骚、遇到不平事想发点感慨、意满志得想晒晒幸福,大可不必面对面找人倾诉,只须动动手指,就能在微博,抑或微信中发出去,既缓解了压力、抒发了情感,又能让人点赞。  今人如此幸福,那么古人没有网络,纸张又缺,他们是如何发牢骚、晒幸福的呢?翻翻古书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古人也有类似当代微博这样的发牢骚、晒幸福的平台,那就是刷得雪白的墙壁。在古代的酒馆、客舍、寺庙等一些公共场所,主人
格绒卓姆1997年出生于四川稻城县赤土乡。她的家在深山里,18岁之前没有走出过大山。长大后,她来到县城打工,做过服务员、洗碗工,后来找到一份导游的工作。此时,爱情降临,云南小伙杜沫奎对她一见钟情。婚后,夫妻俩在县城开了一家早餐店。挖虫草、采松茸的季节,格绒卓姆返回山里劳动,丈夫打理早餐店。  2017年,格絨卓姆在快手平台注册账号,起名“迷藏卓玛”。5月的一天,她和母亲挖虫草的时候,请父亲举着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