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落实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lul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和依据。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会逐步取代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它必然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本学科的核心任务,也将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业务水平,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激情,让学生在语文学科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做到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着眼语言文字的运用来提升课堂实效?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赏识,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越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能够带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教学语言要优美。语言准确、规范、生动、幽默、风趣的老师讲课,学生自然爱听爱学,同时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完美展现学生灵动的童心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才具有生命力。教学时借助表演理解含义就是很好的办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更深刻、更灵动,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在教学《猴子捞月亮》这篇童话故事时,可以尝试着给家人分不同的角色来进行朗读。如让爷爷奶奶做“老猴子”,读读“老猴子”说的话;让爸爸妈妈做“大猴子”,说说“大猴子”的话;小朋友做“小猴子”,说说“小猴子”的话。在其乐融融的共读氛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故事的生动有趣。还可以开展小小擂台赛,分组表演,台上学生投入演,台下学生仔细看,看看哪个学生的动作表现到位,语言运用熟练,大家互相点评,选出优胜小组,为学生的交流和逐渐开始的作文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通过想象补白,巧妙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如读《拔萝卜》这个故事时,故事讲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时戛然而止,而后面的插图告诉我们,小猫还请来了小老鼠帮忙,据此,可以和孩子一起大胆想象故事后面的内容,还可以仿照故事语言表达的方式,把小猫和小老鼠来帮忙的内容补充完整,并让孩子猜猜故事的最后结果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如《一只小鸟》,让学生想象小鸟后来怎样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续写。如《草原》一文,课言描绘了迎客、相见、待客、联欢等盛况,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补写一段送客盛况。提示学生: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分别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友好的动作?进行小练笔训练,填补了文本的空白。
  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可以尝试改编故事: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情况下,设想乌鸦还能用什么方法喝到水,新编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文章的“空白”,让学生“补充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学生的听、读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模仿、迁移、运用,让学生在练说、练写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季》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文中“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都运用了叠词,说出了事物的特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用上叠词说说,如“柳树弯弯、桃花朵朵、泉水咚咚”等,并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合作成一篇《四季新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因而语文教师须增强语言运用意识,选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扎扎实实地积累和运用语言,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注言语训练的智慧课堂、凸显个性表达的灵动课堂、充满和谐本真的生态课堂。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由hTERT和HIF双向启动子调控的携带SEA基因的选择性增殖腺病毒,体外实验观察SEA基因在膀胱肿瘤细胞内的表达、刺激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及其联合杀
【摘要】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在于语言的内化。本文谈的只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语言内化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科学、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的语言才会更丰富,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现在的小学语文学习目标指定得越来越生活化,而且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同时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伴随着不断改革的教育事业,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着生活,而且内容也很丰富。新课标提出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通过把生活实践和知识做到结合准确,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中笔者就对新课标下语文科目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分
【摘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培养学生探寻异同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比较;概括;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头戏”,阅读课堂是锻炼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累,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色彩,它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是后人必须学习、传承与发扬的瑰宝。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形成正确、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传承文化的决心。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成长; 人教版  
【摘要】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体,根据儿童的眼光、内心世界及精神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升入小学时,必然是从儿童过渡。当然,小学生和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与知識的阅读和习得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人。小学接受的语文学习与儿童时期的文本阅读殊途同归,它们宣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与语文的教育目标是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辅相成。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变革与推广,无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