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形式的诗学——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如何读诗》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被遮蔽的形式到文学批评的危机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考稽,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同现代学科教育体制有着莫大的关联。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大学学科的分立,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渐渐凸显出来,并因此形成各自的研究畛域。“对独立的文学学科(诗学)及其纯粹性的追求”,既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自立的基础;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科体制内的文学研究者,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越发勃兴的历史语境下,充分吸纳西方诗学传统与康德美学,迈上了一条开掘文学语言与形式的研究之途。[1]先是俄国形式主义率先揭起追求“文学性”之旗,接着便是英美新批评让文学批评重获“激动人心的独特尊严”[2],并因此成就为20世纪文学研究的典范;而后,结构主义更是席卷欧美大陆,对西方整个人文科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文学研究内部来看,在素有“批评的世纪”之称的20世纪里,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汇流而成的形式主义文论流派,的确成了“现代文论中最重要的方法来源”[3]。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文化理论的兴起,无论是英美的新批评,还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均在理论的“霸权”之下败下阵来。败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形式主义流派自倨于文本(形式、结构),而忘了世界(历史、政治)。斯坦纳就曾对新批评表达自己的异见:“诗歌语言脱离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以某种方式‘标准化’,变为永恒的东西……我觉得这一观点缺乏说服力。”[2]第二版序2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也因为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最终走向了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4]。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充分概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概念上的特征,其次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最后探讨了在当今政治背景下关于替代性政策议事日程的一些思想。作者认为,为这些替代性选择而进行斗争非常重要。资本主义的所有阶段终将结束。2008年以来,世界市场陷入的经济和金融动荡可以很好地证明自当今“新经济”的一种转变。资本主义公司和政治精英很可能力图重构新自由主义和现存制度,因此,勾画替代性政治方向和政策至关重要。
2004年2月23日,围绕马克思思想的生态维度,两位作者在美国加州地区太平洋广播电台《格格不入》(Against the Grain)节目中进行了深入交谈。2011年,本访谈被收入《资本及其不满者:与混乱时代的激进思想家们对话》一书,并有所扩充和修改。福斯特阐明了马克思与启蒙运动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指出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反对目的论,通过代谢断裂、异化(包括劳动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和对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理论的反对来探讨生态问题,并认为环境恶化与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到2050年之前全球碳排放须减少80%,惟其如此,全球气温到2100年才能控制在比前工业时代上升2℃-2.4℃以内。只有温度上升在2℃以内,气候对生态系统和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才能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如果没有中国的减排,实现这一目标将非常困难。当前,中国已经在过去的10年里贡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是之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责任者。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及其对未来碳排放的影响,以及中国气候政策的发展,并以人均累积排放权原则为基础,设计了一种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13个片段的摘选,超越了只是“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显示了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新的读解取向。在摘选片段中,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劳动过程中主体对客体所有和占有关系发展的三大历史状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判断、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意义的理解和自动化时代人类文明进步与挑战的预测,是马克思整体思想中弥足珍贵的理论遗产;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特别是
恩格斯的晚期著作,即他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883-1895年间撰写的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依据MEGA^2三个卷次(第一部分第30—32卷),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描述这个创作时期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实现自己的首要关切(传播、维护和继续完成他与马克思共同创作的学术和政治著作)具备哪些前提;用例证和实际计算的方法阐明恩格斯这一时期内的著作篇幅之庞大和内容之多样;概述恩格斯的晚期著作涵盖的丰富主题,这里主要着眼于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新版和译本以及在恩格斯的协助下完成的其他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法国的编译出版史作一简略梳理,指出其中的系统化、学术化和科学化趋势,同时大致勾绘出政党出版活动与民间出版活动这两条线索时而交织、时而相背、蜿蜒前进的画卷。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之手段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包括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手段。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内的规律体系作出的新探索与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推动现代性与提供社会共识和凝聚力的功能。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一方面为追求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政策提供合理性证明,另一面充当中国日益分化和冲突的社会的共识基础。在未来5到10年内,中国共产党为维持它的政治、思想、历史和管理地位而做出的一系列妥协将会带来重大的意识形态挑战,必须从同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重新界定自身的角色,使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共识,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异议、不满和断裂的压力,重新构想容纳世界和中国的现代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全面逆转。社会道德危机的产生与社会的制度危机息息相关。经济私有化、去伦理化的政治改革、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变迁是引发俄罗斯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本性原因。
马克思晚年转向人类学研究,不是像凯利所说的那样是放弃了《资本论》的写作,也不是像梁赞诺夫所说的那样为了一个枝节问题而耽误了《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研究人类学有三方面目的:捍卫《资本论》、反对中央集权主义和扩充《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