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ERBα对睡眠剥夺大鼠剖腹探查手术后工作记忆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REV-ERBα激动剂SR9009对急性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行剖腹探查手术后海马工作记忆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SR9009组,每组18只。睡眠剥夺组、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大鼠分别给予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剥夺96 h或(和)剖腹探查手术;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SR9009组大鼠给予REM睡眠剥夺96 h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当天到术后第5天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 SR9009。术后第1~5天行对位空间探索训练记录大鼠的对位逃避潜伏期。术后第5天行对位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术后第3天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5组大鼠海马REV-ERBα和BMAL1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5组大鼠海马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和IL-6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核蛋白(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1)术后第1、2、3、4、5天睡眠剥夺组、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大鼠对位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和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大鼠的对位逃避潜伏期长于剖腹探查手术组;术后第2、3、4、5天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SR9009组大鼠的对位逃避潜伏期短于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剥夺组、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少于对照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少于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SR9009组大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多于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组和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海马组织中REV-ERBα、BMAL1蛋白的表达降低,IL-1β和IL-6的水平增高;与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比较,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SR9009组大鼠海马组织中REV-ERBα、BMAL1蛋白的表达增加,IL-1β和IL-6的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剖腹探查手术组、睡眠剥夺组、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加;与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组比较,睡眠剥夺+剖腹探查手术+SR9009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增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弱。

结论

急性REM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行剖腹探查手术可导致海马工作记忆的损伤,其可能与海马REV-ERBα、BMAL1表达的下降和炎症反应的增加有关,使用SR9009可降低损害。

其他文献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41例经病理证实的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n=140)和验证组(n=101)。使用MRIcron软件在训练组患者术前T1增强影像上勾勒肿瘤边界,运用Matlab软件提取肿瘤区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慢性致残性运动感觉神经脱髓鞘性神经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因为CIDP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目前认为该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具体启动免疫损伤机制的致病抗原及作用靶点尚不清楚。本文将从细胞免疫的致病过程以及体液免疫中相关蛋白这两方面综述CIDP的可能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发现听神经瘤绝大部分属于蛛网膜下腔肿瘤,蛛网膜外肿瘤少见。然而,随着人们对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听神经瘤表面的膜结构可能由蛛网膜、前庭神经束膜、退化的前庭神经纤维及硬膜样纤维组织等共同构成。结合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特点,采取合适的手术策略进行显微操作,对肿瘤的切除和患者神经功能的保留相当重要。笔者现围绕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膜性结构在听神经瘤
氧化三甲胺是胆碱等营养物质经肠道菌群与肝酶代谢生成的产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通过干扰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胆汁酸的合成、上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的巨噬细胞受体的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影响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潜能等方面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笔者现就氧化三甲胺的产生过程、氧化三甲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采用经鼻蝶切除手术治疗垂体病变患者72例,其中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27例,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45例。术后1个月、6个月评估术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术后3~6个月使用鼻内镜检查患者双侧鼻腔情况。分析术中操作与嗅觉损害是否有关。结果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
目的总结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内听道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肿瘤全切除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内听道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分析其手术要点。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全切除,其中1例肿瘤硬膜起源于内听道口的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对脑组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表达及血脑屏障黏着连接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6 h、24 h、3 d、7 d组,每组16只,其中后4组大鼠于脑内注射20 μL血红蛋白制备成脑出血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系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S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因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尽管目前对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临床上可观察到ASD患儿常表现出胃肠道(GI)问题和免疫失调等症状。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不仅与GI问题有关,还与ASD的行为症状有关。此外,母体感染也可能会增加后代患ASD风险。笔者现围绕肠道菌群影响ASD的可能机制以及几种与肠道菌群有关的可能治疗儿童ASD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