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局部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_ho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丙戊酸(VPA)干预颅脑损伤大鼠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及动态变化,探讨丙戊酸对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1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建立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并进行干预,颅脑损伤后4h、1、2、3、4、7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脑组织内TNF-α和IL-1 β蛋白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TNF-α和IL-1β的动态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80±2.44)、(16.56 ±2.78)个/高倍镜视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36±0.5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内TNF-α阳性细胞数为25.37±1.28,低于单纯损伤组的(57.48±1.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4h单纯损伤组和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分别为(89.23±3.76)、(88.35±3.97) 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7.35±3.7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3 d VPA治疗组脑组织中IL-1β蛋白浓度为(103.83 ±3.26) μg/L,低于单纯损伤组的(132.53 ±3.2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通过下调TNF-α和IL-1β的表达抑制颅脑损伤大鼠局部炎性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缺血前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66只,均建立缺血再灌注(I/R)型,然后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22只大鼠,具体为(1)对照(control)组:心脏持续缓冲液灌注;(2) I/R组:心脏接受30 min全心缺血后行120 min再灌注;(3)阿托伐他汀处理(Ator)组:全心缺血前给予Ator 1 μmol/L灌流30 min后行I/R处理.观
目的 构建“all-in-one”可诱导敲减质粒,为慢病毒敲减质粒实验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构建质粒的方法.方法 使用特异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可诱导性PLKO-Tet-On载体质粒进行剪切,与使用软件设计好的具有黏性末端的短发夹结构RNA的核酸序列进行拼接.拼接后的质粒经过大肠杆菌转化扩增后进行慢病毒包装.获得的病毒对特定细胞进行特定基因的敲减.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Wes
目的 评价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建立以尺侧腕伸肌为动力肌,拇短伸肌腱移位术的解剖模型,并观察到该肌腱移位后的走行和拇短展肌的走行基本一致,并有旋前功能.2004年2月-2005年1月,对6例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者,实施肌腱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拇指对掌功能满意.6例中优5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 %.
最近研究结果显示DNA甲基转移酶(DNMTs)异常激活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我们将DNMT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作为切入点,采用病例-对照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分析技术对DNMT1和DNMT3B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与结直肠癌易感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及表遗传学的调控机制。
期刊
目的 观察在胃癌大鼠模型胃肠道组织中Krüpple样转录因子6(Klf-6)和核组蛋白-2(NUCB2)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er大鼠96只分为3组,A组32只,采用黄曲霉素B1(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3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B组32只,应用AFB1对大鼠进行诱导处理6个月,制备胃癌大鼠模型.C组32只,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NUCB2和Kl
期刊
白细胞介素(IL)-7受体α链(IL-7Rα) CD127是CD4+ CD25+ Tregs细胞重要的鉴定指标[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识别抗原.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形成抗原互补决定区(CDR1、CDR2、CDR3),“CDR3区”最具有多样性.不同的T细胞具有不同的CDR3序列和长度,测定CDR3序列可以反映T细胞功能[2].我们利用毛细吸管电泳技术在筛选出
期刊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129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37例前列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129的表达.用miR-129模拟物片段(has-miR-129 mimic)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转染后48 h细胞中miR-129的表达,细胞计数试
目的 探讨可吸收棒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7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按Herbert分类:D1型4例,D2型11例,D3型2例,采用骨折切开复位自体松质骨植骨,可吸收棒内固定术.结果 17例获得4~26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9周,平均13周.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49.5±8.5)°,±s,下同],(达健侧78.3%);背伸(41.5±4.5)°,
目的 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复合脱钙骨基质材料(DBM)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按Urist描述方法制备DBM材料.体外分离培养兔ADSCs,以人BMP-2重组腺病毒载体(rAd5-BMP2-EGFP)转染第2代ADSCs,将转染后的ADSCs复合DBM材料复合培养7d.取31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桡骨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分别植入
目的 探讨选择性结扎大鼠除肝尾状叶以外的门静脉分支,使尾状叶增生代偿后,再行仅保留尾状叶的次全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结扎尾状叶以外的门静脉分支)和假手术对照组(仅开腹而不行门静脉结扎),术后第3、7、14、21天两组各5只大鼠采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并处死大鼠,测量尾状叶比重.苏木素-伊红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