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特点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科学运用于黄河治理实践,为当代黄河治理提升了战略高度、凝练了历史经验、明确了发展思路、构建了治理格局、划定了底线红线,形成了新时代黄河治理方略,为黄河流域科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思想 黄河治理 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调研,对黄河治理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治理黄河擎画了蓝图,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黄河治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没有黄河流域的復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要实现黄河流域的复兴,首先要从根本上将黄河治理好、发展好。
  黄河治理事关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大江大河的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河流生态出了问题,我国生态总体上就是不安全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黄河的生态保护,黄河病了要“医治”,而且必须治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这里提到的生态屏障、生态廊道、生态功能区等是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的基础和保障,破坏了这些基础和保障,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就会出大问题。
  黄河治理事关经济安全。自然生态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经济安全。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安全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滑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黄河流域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所以说,黄河治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
  黄河治理事关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而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如果黄河治理不好,生态脆弱,就很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即使脱贫了也很难巩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黄河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是制约这个区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汉、回、藏、蒙古、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10%左右。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用历史思维凝练经验,提出新时代治理黄河的主攻方向


  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也有自身的苦难与辉煌。面对黄河水患,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付出了艰辛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长期以来,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再加上人为破坏,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黄河沿岸人民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从根本上有效治理黄河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河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提出并实践“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成就是:
  第一,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黄河治理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黄河治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历史上治理黄河的经验,提出新时代治理黄河的主攻方向。
  一是必须治好水患。黄河最鲜明的特征是“地上悬河”,防洪压力巨大,一旦发生流域性洪水,游荡性河段河势不能完全控制,危及大堤安全。河南、山东居民在迁建规划实施后,还有近百万人仍生活在洪水威胁中。
  二是必须解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同长江、珠江等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长期脆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Ⅴ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_7%的平均水平”。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既要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又要花大力气治理污染问题。   三是必须解决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问题。水资源缺乏既是生态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只有有效解决水资源保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和发展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南水北调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重要举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是,外引只是补充性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使黄河流域自身的水环境实现良性发展。

用辩证思维引领发展,为黄河流域科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同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粗放的发展方式是生态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为黄河流域科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坚持保护、治理和发展相统一。一是要坚持“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千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三是坚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相统一。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也是工作方法,在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是:黄河流域的治理和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同时,黄河流域治理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成果,要运用好这一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创新黄河治理的新手段、新方法,将当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有机运用于黄河治理,不断提高黄河治理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

用系统思维统筹全局,立足于黄河全流域和生態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系统思维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
  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黄河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治理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涉及黄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用底线思维规范行为,守住生态责任底线


  解决生态问题,重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底线思维为解决生态问题划出了许多底线、红线,这些底线、红线为治理黄河明确了行为规范,这里的行为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个体行为。
  必须坚守生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不允许突破,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是认识层面的,也是政策层面的,必须得到切实贯彻。
  必须坚守制度底线。从实践经验看,保护生态环境根本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和法治本身就是底线,绝不允许突破制度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我们已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要像抓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一样抓好落实。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
  必须坚守责任底线。再好的制度要靠人去执行,这就是责任担当问题。有的地方生态环境问题多发频发,反复被约谈、被曝光,这些地方的相关负责人就是丢了责任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生态问题,往往就是责任问题,生态责任底线必须守住。生态责任是基本要求,只有守住了生态责任这个底线,才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觉悟,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生态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创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9月2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1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共有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7所高校入围榜单,其中,中国大陆共有91所大学进入榜单,除了清华大学首次进入前20名外,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入围百强。进入百强的中国大陆高校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再创新高。  有人说“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始于工厂或工程实验室,而是始于教室”。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流大
期刊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指出了2019年到202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等,为下一个5年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人民论坛邀请来自中央党校和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全面深入解读《规划》的亮点和意义,以及落实规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期刊
41.刘世锦:未来十年,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一倍应成为新目标  在明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以后,应该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一倍,或者再翻一番。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第一,增长的需求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二,社会稳定的问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新华网,2019年12月15日) 42.阙维民:避免“千城一面”应
期刊
【摘要】“夸夸群”的实质是以情感为基点而集结的“网络社群”,目的是为了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与网络用户的娱乐需求,它的爆火折射出现代网络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依然是寻求认同。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今天,网络心理建设与疏导,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夸夸群” 网络心理需求 娱乐需求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据悉,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学生突
期刊
【关键词】日本 大城市 人口压力 东京圈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在战后7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的人口、产业以及相关功能迅速向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集中,形成了大城市圈“过密”和农村边远地区“过疏”的基本结构。随着高速增长的结束,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全国性大规模人口流动基本停止,唯独东京圈仍呈净流入状态,出现了“东京一极集中”的局面。除1994年和
期刊
91.郑永年: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空间  就中国和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而言,有几个方面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实。第一,中国的崛起是在现存国际秩序内部的崛起。中国实行开放政策,把自身融入到现存国际体系内,并在这个体系中成长。第二,中国在这个体系内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重塑这个秩序。第三,中国也具有了足够的能力来倡议或者建设新的区域秩序。这三方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中国和外在世界的关系。现在的
期刊
【关键词】国家治理 風险监测 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新发传染病是国家治理中的一种新兴风险  人类文明与风险相伴而生,不管人类文明在化解风险威胁的过程中进步到何种程度,新兴风险总是以令人出乎意料的形式挑战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历史上的鼠疫、霍乱等无一不在警示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文明的反思。新发传染病无疑是一种新兴风险,对其监测和预警在防止危机扩大或升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期刊
67.庄荣文: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新基础设施,带来的是“幂数效应”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传统基础设施带来的是“乘数效应”,而互联网带来的是“幂数效应”。当前正处于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变革、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演进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
期刊
1.何毅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是说党要“包打天下”“取代一切”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是说党要“包打天下”,事无巨细什么都去管;党领导一切,并不是“取代一切”,也不是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上下左右一般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党的全面领导时多次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而不是包办具体工作。  ——中共中
期刊
作者简介:徐平,四川省汶川县人,1990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师承费孝通教授,长期从事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调查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现任中央党校文史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等。出版有《羌村社会》《活在喜马拉雅》《西藏秘境》等3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内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