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可以驱“鬼”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my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教室有鬼”?
  乍看书名感觉有些瘆人,可翻开后,我却爱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了。书中那些诗歌、故事,仿若智慧之河,源源不断地流经心田,润泽之极,难于言表。晚上辗转反侧,依然无法释怀,总觉心头有些什么要溢出来,有不吐不快之感,又仿佛有些东西梗塞在喉。也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让我不禁想要“刨根”。
  一、刨根
  教室到底有没有“鬼”?要是有,它在哪里?长什么样子?这是我阅读之前产生的疑问。
  “鬼”出现在故事里。二年级的学生汉勋和昆伦,向众人讲述了一次经历,“教室后面孙中山先生的肖像画不但会盯人看,还会说话”“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黑板会突然不见了出来一个银幕,然后书上的很多东西都跑到银幕上去了”“有一天课上到一半,老师的头被断掉了,不见了,断头的老师还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正是由于这些经历,孩子们觉得“教室有鬼”。
  “鬼”出没在儿童诗里。
  有一只大蜘蛛/在窗外开一店/亮亮的丝
  串一张水珠的地图/上门的蚊子/苍蝇/蝴蝶
  都好安静/一个一个像是六年级的男生
  蜘蛛老师/你好厉害
  教室里当然没有鬼。导致孩子们产生“有鬼”想法的原因,作者说,是因为“家徒四壁”的教室缺乏文化气息,也是因为“教师业成了一种表演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演自说,让教室成为了学生们“最不愿意进去、最先想跑出来”的地方。
  二、究底
  可是,不管这个“鬼”是披上“处罚”的伪衣,还是戴上“权威”的假面具;是隐匿在我们教师心里,还是窜跳在孩子们身上,作者都能把它给揪出来。作者怎么就如此的火眼金睛呢?难不成他有过人的法术?答案在书中同样也找到了,那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哲学素养。
  关于观察能力,被后人称作“儿童的发现者”的蒙台梭利把教师的观察能力列为教师的基本品质。无论是幼教的“观察记录”,还是中小学的“课堂观察”,都把教师的观察能力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独有的个性,即使是同一活动或同一游戏,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作为孩子的指导者,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无法避免教育的盲目性,更做不到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严格地说,那便是一种错误的教育。作者的诗和故事,都是通过作者日常细腻的观察所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1]想必这正是作者的智慧所在。
  关于教育哲学,于漪老师说:“不懂得一点哲学的教师,或者不懂得思考的教师,是个盲目的教师”。[2]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哲学,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受一定的哲学观支配,正如乔治
其他文献
小时候学数学,教师通常会让我们“背法则”,先把法则背熟练,再依据法则一步一步做,做熟练了就会掌握。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法则,是从来不问的,就像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一样,既然是法则,自然是天定的,哪有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在教学生学数学时,通常会有一个设计,让学生在这个设计中得出法则,从而让他们明白法则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来龙去脉的。  自然,这样的教学的确很有必要。本文以“分数除以整数”为例,来说明
编者按:数学不仅是理工科学习的基础,还对人文社会学科,如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政治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学科的构建与发展无不需要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无不需要数学的支持,数学可谓是当今社会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支撑。数学教育作为传播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的文化素质。21世纪初期,中国大陆地区开始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产生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和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
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这是科举制度所昭示的精神,所标榜的特征,也是整个科举制度立脚的基础。这一基础,是由北宋前期一系列革命性的科举制度建设夯实的。    废除公荐    唐朝科举考试中盛行的投“行卷”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这毕竟在试卷之外,多了一重考量的要素,避免了单一试卷所表现出的偶然性。公荐和通榜,也能提醒考官对某些真正有才能者的注意,避免在“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的判卷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曾荣获美国“年度教师”称号的美国新锐教育领袖—迈克尔·埃尔斯顿(Michael Elston)先生,并就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您最初为什
2015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协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以“挑战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协作委员会2015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培训处处长陈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雷启之,北京市教委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李海燕,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人力资源促进专项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教师:刘书记,自197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算起,您已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四十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教师节。“教师”这个称谓对您本人意味着什么?您觉得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怀?  刘川生书记
编者按  2013年11月下旬,我刊广东站组织了广州、中山和东莞等地45所中小学的350余名校长及业务骨干考察了松山湖中心小学、龙岗中学、松坪学校及华侨城中学,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它们的特色教育开展情况。  作为随行记者,笔者与考察团成员一同领略了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模式以及华侨城中学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
特色学校是近年来在教育实践界非常活跃的一个概念,与其相联系的还有学校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等概念,都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发展政策的高频词汇。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学校办学自主性不断加强,学校往何处办、如何办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办学者,特别是校长面前的核心问题。从这几年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有关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建设的议题着墨很多,但凡一个学校自称特色,必有一套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组合图形面积”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和转化方法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具体包括三个意义:其一,这一内容是对已学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二,这一内容为今后求解复杂和不规则图形面积奠定基础;其三,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组合图形和基本图形之间有效转化。基于此,以“变异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厘清要点,设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