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来源 :海外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8698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新形势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需要通过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价值塑造贯穿始终,传授知识成为常态,能力培养同时进行,这三者齐头并进、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国际化人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应该从加强师德修养,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明确思政目标,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等方面入手。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1]。据统计,201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为749万,而2019年该数字已增长至834万。再加上往届生的“再择业”工作者以及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在如此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对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商务英语学院毕业生近三年(2017-2019届)考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切实有效的途径,旨在帮助毕业生们
雅典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理念是驱动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问式”教学,具体教学形式可以表现为学生小组任务、小组项目.教师发挥“引导式”作用,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
随着我国迈进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智能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的转变和创新。与此同时,如何借助智能技术更有效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是值得探索的课题。该文分析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关键智能技术,并探索将智能技术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旨在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化连接的人文学科,新时代外语专业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任,只有在外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能解决外语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该文依据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课堂的模式建构现状,基于对陕西某高校数名外语教师的质性访谈,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着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及其
近些年来,国家对英语专业重视了起来,并且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但是在对高校英语老师的专业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不足。该篇文章里面主要针对公安院校的英语老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情况来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并且提出来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该文从国内外研究综述、“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具体运用的步骤及笔者主要观点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旨在探索一条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设计的新路径,以更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并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要求。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官方沟通和考试语言都是英语。随着我国学习ACCA的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如何精炼准确地运用英文专业词语分析表达是中国学员学习ACCA课程中的难点。从ACCA课程中F8科目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专业英文选词在分析表达中发挥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学员ACCA相关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
生态翻译学根植于全球生态思潮,是21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翻译理论。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基础,例证希拉里·克林顿败选演讲两大译本对该维度的应用,旨在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两个不同译本的所长所短,以期进行创造性翻译和阐释性改译。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在演讲文本翻译方面颇具实用性,为其提供了别样的翻译标准,对译者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迪。
影视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的电影市场与国际接轨程度越来越高,影视字幕翻译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该文基于目的论三大原则,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电影《心灵奇旅》原字幕及其翻译,发现目的论三大原则在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具有适用性,且根据产生文化差异因素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西征是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全面审视这段历史,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西路军指战员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是西路军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