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度本刊分类总目录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资本现代性逻辑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在社会形态跨越的基础上,破除了无批判肯定资本与彻底否定资本之间的抽象二元论,形成了一条超越资本现代性逻辑的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其基本特征就是驾驭资本。驾驭资本,一方面表现为承认和利用资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表现为运用国家权力对资本进行规范和防控,在资本问题上"澄清前提、划定界限"。驾驭资本的中国道路,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构建了资本-国家-人民的三元主体相协调的驱动模式,建立了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和谐模式,开
罗素的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逻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在逻辑学方面,他为了避免悖论,提出(禁止)恶性循环原则,发展了简单类型论和分支类型论;以类型论为基础,建立了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等词理论、摹状词理论等;坚持逻辑主义主张,用逻辑去担保数学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在其逻辑系统中推导出很大一部分数学。在分析哲学方面,他用外在关系说反驳内在关系说,由此反叛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区分了真理的知识与事物的知识、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原始的真理与派生的真理,其知识论带有浓厚的经验论和怀疑论的色彩;发展了逻辑原子主义
宋学学派之一的张载之学,主要是通过诠释经典而展开义理之学的建构。张载的义理经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达到“乐天安命”目的而建构内圣之道,主要是以《周易》和《四书》为核心经典的义理之学;二是以经邦济世为目标而建构外王之道,主要是三《礼》为核心经典的礼义学与礼制学。张载在关中地区讲'学并创立的学派,是本义的关学;宋元明清陕西关中地域的儒学传统,是引申出来的广义关学。《关学篇》《关学续编》的“关学”是引申义的,作者基于历史编纂学目的,希望对关中地区乡邦文献人物作出全面整理。
游国恩在20世纪的文学史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位置。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史观大体可分为传统文道派的广义文学观与辞章派的狭义文学观,以及源于新文学派的纯文学观这样三大类型。游国恩的文学史观有一个从六朝派的文学观向折中于上述各种广狭义文学观的发展过程。其间章学诚的观点对其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游氏根据章氏著作、辞章两分之说来确立文学史的对象。其最早对先秦文学的叙述,仍然采取早期诸家上古三代的叙述框架。文章也对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以治化与辞章来梳理中国文学史的学术贡献做了肯定。
“深察名号”是串联董仲舒文章美学与政治哲学的关键。他从中提炼出一种文法化入行文之中,一变西汉前中期以“事”为导向、痛陈利害式的奏议文风,其专深柔美、从容节制的“名理”之文成为之后奏议文的取法对象和美学典范。同时,作为用以研判是非顺逆的政治哲学方法论,“深察名号”关系董仲舒对于政治秩序和名教伦理的宏大思考。他以“名号”关联“天命”,将“名”理解为上天借助圣人所发出的声音与言辞,这具有鲜明的神学色彩。
在贬谪黄州时期,苏轼以"幽人"身份演《易》,著成《苏氏易传》,至谪居海南时修订完稿。其中对"幽人贞吉"作了别具一格的演绎,赋予崭新的内涵,并提出实现"幽人贞吉"的策略和途径。这与整部《苏氏易传》一样,不乏思想意义和理论价值,其思想理论却更多地被苏轼用于"洗心""忘忧",成了他作为"隐约而不愠"的"幽人"情怀及其生命的实践形态。这是解读苏轼,尤其是黄州、惠州与儋州三地苏轼的文化性格和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易学视角。
本期专题包括三篇文章,皆为探讨中国社会分层或不平等现象与机制的实证研究。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获取社会中的资产、有价值的事物或报酬(如财富、收入、权力、声望)的机会和能力上存在差异。社会分层,即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形成的具有等级层次的地位体系。许多研究表明,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制度下都存在。
利用全国妇联妇女地位1990,2000,2010三次调查数据、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以及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和2015年数据,立足于脆弱就业相关理论,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倾向值匹配等方法,以两性教育获得、就业脆弱性及其交互作用为切入,提供了性别收入差距并未随教育的性别平等化现象而缩小的可能性解释。研究发现,相似教育程度的男女在劳动参与、参与质量上存在差异,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女性有更多机会摆脱家庭责任的约束与市场效率逻辑的宰制,有更高的劳动参与和更稳定、有保障的工作
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学术界鲜有相关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内在规律的研究。文章梳理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理论演绎发展中的研究脉络,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及其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并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归纳和提炼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围绕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文章从全要素生产效率、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资源与环境和促进社会公平等六个方面,揭示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和宏
数字化将重塑财政体系并形成数字财政,为财政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数字财政盈余是数字财政收益的重要方面。数字财政源于古已有之的数字化管理,其界定应综合考虑财政职能、大数据技术以及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分析。相比于传统财政理论和实践,数字财政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公共产品供求关系、政府治理机制、事权与支出责任、财政价值创造、政府收支治理六个方面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数字财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和手段,针对当前数字财政建设缺乏统筹考虑和协同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应处理好政府之间、财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