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活动经验提升度量素养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长度单位,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经历、体验了“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探究过程。从知识系统层面而言,“面积单位”的学习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走向三维空间的重要一环。与长度、面积、体积相关联的知识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但他们是同一类纵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一类课进行关联思考和整体设计,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有意义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达到“四基”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历单位标准的统一过程,渗透度量意识
  统一性是计量的本质特性。测量长度需要一把“长度尺”,因为“长度尺”上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同样需要一把统一标准的“面积尺”,那就是“面积单位”。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和价值。由于学生在学习“面积的意义”时发现,两个平面图形中,正方形格子数占得多面积就大,因此不妨设计一个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用统一的标准去比较面积的心理需求——因为测量的标准量不相同, 所以不能由此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应该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去度量才合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具有统一标准的国际面积单位便成了大家的共同需要,接着再教学面积单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下面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生:我觉得第一个长方形面积大。
  生:我觉得第二个长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凭直觉观察两个图形,无法判断两个图形哪个大。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可以移动其中的一个图形,让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多媒体演示)
  师:谁来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看来通过观察、重叠,均无法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找一个标准量分别量一量两个图形的大小,再进行比较。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想法?
  生:我听懂了他的想法,就是用一个小的图形做面积尺去量这两个图形。
  师:说得真好,测量长度创造了“长度尺”,测量面积也需要一把合适的“面积尺”。请你设计一个形状和大小都合适的测量标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我想把“面积尺”设计成圆形。
  师:我们请出圆形“面積尺”,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
  生:测量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地方有空隙,空隙地方的面积没有测量进去。
  生:我想把“面积尺”设计成长方形。
  师:我们请出长方形“面积尺”,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
  生:测量时我发现长有剩余,宽正好。
  生:那如果设计成正方形,不就正好了吗?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把面积尺设计成小正方形,多媒体出示下图)
  师:现在你能确定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了吗?
  生: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是不是含有21个方格的图形面积一定比含有20个方格的图形面积大?
  生:不一定。如果方格不一样大就不一定。
  师:你对数学的感觉真好。一起观察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含有21个方格的图形面积还可以等于含有20个方格的图形面积。
  师:面对大小不同的图形,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生:用相同大小的图形去测量。
  师: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去测量的话,测量的标准就得到了统一,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面积单位,也就是大家创造的“面积尺”。
  二、经历单位表象的建构过程,发展度量意识
  表象的建立,依赖于操作。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小学生动手操作时,总是在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就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触摸,如何摆放,如何移动……而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着他们进行分析、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面积单位” 的教学,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操作的时机,只有有意识地放慢学生获得结论性结果的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地落实“过程性目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清晰表象,更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找一找、比一比六个环节,让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得到不断地调整与明晰,经历由肤浅到深刻、由粗放到精准的表象建立过程。学生从操作中感悟,从操作中理解,就能在正确建立面积单位表象的同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
  师:像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是国际常用的一个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分米)
  师:举起桌上的1平方分米,仔细看看它的大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你真棒,能抓住边的长度来描述正方形的大小。我们借助直尺来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
  生: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师:同桌互相说说1平方分米是怎么规定的?
  师:平方分米还可以用符号dm2(板书:dm2)表示。看清楚1平方分米的大小,闭上眼睛记一记。睁开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开关的面。
  生:粉笔盒的正面。
  生:小的记事本的上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师:大家的观察力真强。其实在我们的身上就藏着一个接近1平方分米的面,看谁最先发现。   生:我们的手掌面。
  师:你太厉害了,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谢这位同学。伸出你的手,用1平方分米和你的手掌比一比。有了这个面积单位,今后我们估计一些物体的面的大小时就方便多了。
  师: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学生纷纷用手掌面去测量)
  生:30平方分米,24平方分米,28平方分米。
  师:到底是多少?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操作指南:
  (1)量一量:用1平方分米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2)说一说: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组学生上黑板测量磁性课桌面)
  师:有结果了吗?请上黑板操作的这组学生汇报一下测量的结果。
  生:我们一行摆6个,摆了4行,一共摆了24个1平方分米,测得的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
  师:解释得多好呀。铺满课桌面,一共用了24个1平方分米,课桌面的面积就是24平方分米。
  师: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生:我们没有铺满,只摆了一行一列。一行是6个,一列是4个,铺满就是4个6,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
  师:大家听明白他的解释了吗?真了不起。他们沿着长摆了6个,沿着宽摆了4个,大家想象一下,铺满的话要用——
  生:24个1平方分米。面积就是24平方分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方分米”,用这个面积单位测量了课桌面的大小。如果要测量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你觉得选用平方分米作面积单位合适吗?
  生:我觉得可以的。用橡皮去摆1平方分米的图形,看一共摆了几块橡皮。
  生:我觉得他的方法是错误的。他把橡皮作为面积单位来测量,而老师要我们用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来测量橡皮。
  生:即使我们同意他的方法,也无法知道橡皮的一个面是多少平方分米。
  师:看来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橡皮的一个面的大小不合适。那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吗?
  生: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小的面积单位。
  生:对,可以创造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三、经历单位变式的体验过程,形成度量素养
  在“面积单位”的学习中,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时容易发生错误,因为这并不是三个面积单位的简单选择,它需要经历表象提取、单位假设、参照比较、排除推断等综合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多数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推断,比较大的物体表面选择较大的面积单位,反之选用较小的面积单位。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相关参照物的表象,指导学生进行推断,既要考虑数据的大小,又要關注单位的不同。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调整—再建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变式练习,设计“我来猜、我来估、我来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感悟同一个对象,逐步聚焦、归纳,使体验得到升华。如在“我来算”环节中可以澄清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1平方厘米的图形只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同时,这也是为计量非长方形的面积作铺垫,为将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作孕伏,可谓“走一步,看两步,想到第三步”,做到前有铺垫,后有呼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度量素养。
  【我当猜谜师】
  师:听清楚要求,根据所给数据,猜猜谁的大小最接近这个数据。
  第一组:6平方厘米。
  (1)橡皮上面的面积;(2)教室地面的面积;
  (3)  指甲面的面积。
  生:指甲面的面积。
  生:我反对,指甲面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应该是橡皮上面的面积。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请举手。为什么不是教室地面的面积?
  生:教室地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米作单位,6平方厘米太小了。
  第二组:4平方分米。
  (1)邮票的面积;(2)数学书封面;
  (3)多媒体幕布。
  生:数学书封面面积大约4平方分米,用手掌面去量一下就知道了。
  师:邮票的面积更接近4(     )?
  生:邮票的面积更接近4平方厘米。
  师:多媒体幕布的面积接近4(      )?
  生:多媒体幕布的面积接近4平方米。
  师:真了不起。看来大家对物体表面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真强。
  【我当估量师】
  师: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50(     )。
  生: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50平方厘米,不可能是5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大约1个手掌面这么大。
  师:那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   )平方厘米。
  生:200平方厘米。
  生:1000平方厘米。
  生:我觉得大约是400平方厘米。我们可以用这张银行卡作为标准量去度量,大约8张银行卡可以铺满数学书封面,所以我估计400平方厘米。
  师:你的估算能力真棒,做到有根有据,把掌声送给他。
  【我当计量师】(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师:观察这些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
  生:即使不是正方形,面积也可以是1平方厘米。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概括一下大家的发现。
  师:下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左边的两个不是整格的拼起来,把右边两个不是整格的拼在一起,一共6格,所以是6平方厘米。
  生:我们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把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可以数出来了。
  师:这两位同学考虑问题的思路很清晰。把不是整格的转化为整格计算,第二位同学用平移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来计算,真不愧是我班的“数学小博士”。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这样形成的表象记忆深刻。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关注体验、关注思维、关注需要,才能深刻建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度量素养。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以整体性视角解读文本教学价值,可以实现文本语篇语义的动态解读,避免文本词汇、句式、句法的静态分析,这是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最优化的路径选择。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解读整体性视角理念,通过探究文本矛盾处,深化学生思维品质;品味文本闲笔处,引领学生细读;分析文本空白处,触发师生对话等策略,实现文本课堂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整体性视角:解读文本;教学价值  语文文本解读是教师将文本
期刊
温儒敏教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使用培训会上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系。他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语言的特质表现在它既有工具性(交際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又有人文性(它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
期刊
兴城市南一小学始建于1842年,从清朝道光年间的柳城书院一路发展到如今底蕴丰厚、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整整走过了178年。2013年,学校从古城内迁至新址,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城乡三校合并,师资参差不齐,内驱力严重不足;新校位于城乡交接处,学生骤增,失去了中心区域学生家庭教育的优势。几十年的固有格局被打破,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和社会对南一不变的期待
期刊
摘要:当下,教师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关键在于与之相契合的评价体系。音乐教师可以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位,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来测评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计划,为学生创设独立演唱歌曲的时间和空间,并规范艺术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素质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
期刊
摘要:传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大多是书面评价,关注“学得怎么样”。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则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进行,不仅关注学生“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而且关注教师“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从学和教两方面同时推进,改革课堂教学。以劳动技术学科为例,从区域性评价机制的建构、评价标准的设计、评价实施的要点、评价策略的研究、评价结果的运用五个方面对小学学科评价进行探索,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转变
期刊
摘要:单元是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挖掘英语诗歌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之美,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单元主题;英语诗歌;审美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
期刊
复习,并不仅仅是重复先前学习的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素养的再生长。生长,是夯实基础后的求异与创新。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总复习”这一课,如何在夯实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促使其“换个脑筋”,进一步在知识的深处进行思考呢?我通过三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方法策略在不断被丰富、被审视、被调整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度发展。  一、依托核心问
期刊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达成其他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可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资源的特点,然后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大胆猜想、能辨善辩、有理有据”,开展自主学习。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猜想;能辨善辩;有理有据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思维方式,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通过理性思考取得合理结论的过程。审辩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审视并分析同为中华文化的我国台湾地区的小学数学教材,吸取其编写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能够开拓视野,弥补我们各版本教材的不足,对于我们的数学教材建设和数学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南一”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体例说明、教材目次、细节之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和教材综观等方面均有其特点,包括重视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学习活动与内容设计均以
期刊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识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不仅是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