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首相:我是16岁的千万富翁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一股“让小孩子走进厨房”的烹饪风暴从英国约克郡爆发。很快席卷英国和美国,英国首相布莱尔甚至亲自致电此次“风暴”的引发者,希望能就英国传统的饮食方式与这位“专家”进行讨论,但是,你绝对想不到,与布莱尔通话的“专家”年仅16岁,他8岁就开始下厨房做饭,16岁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目前,这位叫萨姆的“烹饪风暴”引发者不但红遍英美两国,还靠着自己的亲自实践赚下了千万财产……
  
  8岁小儿卖自制肉卷
  
  今年16岁的萨姆·斯顿出生在英国约克郡。小时候萨姆爱哭,但是一见家里人拿起刀叉,他就会停止哭泣,好奇地盯着别人盘子里的食物——萨姆有一双玻璃珠子一样美丽的眼睛,常常逡巡在食物上。
  


  萨姆的父亲斯顿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常常在英国各个郡之间奔波,小萨姆就跟着妈妈生活。但是,一旦妈妈上班,他的霉运就开始了,他不但要自己玩,还得吃凉了的汉堡和薯条,小萨姆觉得郁闷极了。
  7岁的时候,小萨姆开始靠帮母亲做家务赚零花钱——洗一次碗是一便士,打扫一次房间是10便士。这些钱攒够一英镑的时候,他就拿去买自己喜欢吃的鸡肉卷。但是小萨姆觉得有点小小的遗憾。他想:如果自己能做出鸡肉卷,这些钱不就可以省下来去吃牛排了?后来,他开始频繁出入厨房,看妈妈如何制作汉堡包和肉卷。
  一年后,在妈妈的指导下,小萨姆终于做出了第一个鸡肉卷。那天萨姆的父亲正在家,他和儿子开玩笑:“小子,这玩意儿外面可卖不少便士呢。”是吗?萨姆眼珠一转,对父亲说:“爸爸,你愿意出几便士买我的鸡肉卷?”萨姆的这一招令斯顿目瞪口呆,但是他很快对儿子的机智大加赞赏,他非常兴奋地以1英镑买下了萨姆的“处女作”,然后极其快乐地吃下了这辈子最昂贵的鸡肉卷。
  这之后,萨姆经常拿自己的鸡肉卷跟其他小朋友交换东西。他曾经用鸡肉卷得到过一支玩具冲锋枪,还有一次,他甚至换了一个他最喜欢的芭比娃娃。当然,萨姆也渐渐知道,鸡脯肉永远要比鸡腿受欢迎,而小鸡的肉永远比老鸡更嫩。
  圣诞节在萨姆的期盼中来到了,萨姆早早地准备了一些鸡肉卷和汉堡包,准备跟父亲一起去参加公司的年会。平安夜,8岁的萨姆穿着小西装,头发梳得光溜溜地跟着父亲来到了公司年会大厅,他很快盯上了父亲的上司马丁。
  “马丁叔叔,你想来一份汉堡还是肉卷?”萨姆彬彬有礼地问,马丁看着萨姆的篮子,认真地说:“我想我还是来一份肉卷,这个看上去比较整齐。”萨姆给马丁叔叔递过去一份肉卷说:“谢谢,1英镑!”马丁先生愣了一下,但是立刻满面笑容地付了钱。斯顿连忙拿出了1英镑,准备还给马丁先生,但被拒绝了。做为销售人员,马丁对小萨姆的行为充满了“敬畏”。接着,萨姆以单刀直入的方法推销他的肉卷和汉堡。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全部销售完毕。他整整收入了30英镑——当然,萨姆并不知道肉卷的市场价,但是他觉得他的肉卷堪比牛排,贵一点也是应该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在父亲的支持下,8岁的小萨姆用自己交换来的钱开始买他喜欢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吃的。他也渐渐明白他做的食物与外面的区别:比如为了减少动物的痛苦,英国宰杀动物是不放血的,所以在做荤菜的时候经常要放酒或者姜来驱腥,他以前就没有这么做。在9岁来临的时候,萨姆的金菇牛肉卷甚至比母亲做得还要好吃。
  
  呼吁小孩子走进厨房
  
  萨姆逐渐长大,他开始读书了。与同龄人一样,年少的萨姆迷上了电脑和漫画,爱一切时尚的东西,但是,令老师和同学们吃惊的是,时尚的萨姆竟然对烹饪着迷不已。是的,在传统保守的英国,大多数男孩子是不会煮饭的——他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而且并不愿意小男孩进入厨房,因此即便缺少美食,这些男孩子们也养成了习惯,他们愿意一边吃冰冷的比萨饼一边看电视。
  而萨姆却觉得做饭是一种享受。跟着大人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他常常偷偷溜进厨房看大厨们如何做菜;他也爱逛书店,因为书店里有很多做菜的书。他特别喜欢看那种图文并茂的烹饪书,精美的食物照片令小萨姆馋涎欲滴。当然,他爱看图还因为那些字他认不全。
  对烹饪的热爱使萨姆的厨艺大增。他不但会做比萨饼,还能做一些家庭常吃的食物,仅牛排他就可以做很多种:煎牛排,黑椒牛排,香蒜小牛排、烤番茄菲力牛排等等。斯顿和玛丽从不干涉他的自由,而且对儿子每次的劳动成果都大加赞赏。他们给萨姆买来了专用的做饭工具,比如又轻又小的刀,小型的冰箱和烤炉等。
  2001年7月的一天,1 1岁的萨姆到同学迈克家参加小组讨论作业,迈克的父母很早就去上班了,中午没有回来,小萨姆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他立刻统计了所有同学的口味,利用十八般武艺,炒、煎、炸、煮,做出了六份不同的午餐几个小朋友兴奋得无以复加,他们称萨姆是一位“少年厨师”——迈克还提出向萨姆学习厨艺呢!
  2002年,小萨姆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伦敦。他对伦敦宽阔的马路和高大的楼房不感兴趣,一到伦敦街头,他就朝当地的书店奔去——去找那些花花绿绿的烹饪书籍。并且,他还缠着在伦敦读书的堂哥告诉他伦敦有哪些美食。堂哥告诉萨姆,大多数的英国人饮食方式非常传统,以牛排和猪排为主。但是,世界上并不仅仅只有英国一个国家,像韩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等国家都有非常美味的食品,而且很多做法非常简单。堂哥还带着萨姆在伦敦品尝了很多国家的美味:小家伙吃得赞不绝口,也眼界大开。
  回到约克郡后,萨姆按照在伦敦吃的、看的和书上记载的各种菜式,开始尝试自己做。比如韩国的泡菜和拌饭,意大利的通心粉和面,还有日本的烧麦和沙拉。萨姆也曾经对被称为“天下最美味”的中国菜非常感兴趣,但是他发现中国菜以炒为主,油烟非常大,而他们家用的西式小功率油烟机难以抵挡:所以,萨姆对中国菜做得很少,只会做一些凉菜和盖浇饭。每学会一样菜,萨姆就会让父母用简单的文字通过手机信息发给周围的小朋友——他的同学中有不少受他影响,已经开始走进厨房,他们还配了专用的小一号的做饭工具。另外,自从小萨姆卖出了他的第一个肉卷之后,他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所不同的是,以前是他找人交换,但现在往往是别的小朋友拿着萨姆想要的东西来交换——当然,大多数时候是钱。小萨姆从8岁开始,就没有跟父母要过零花钱了。
  尽管受自己做饭影响的小朋友很多,但是真正动手做饭的小朋友仍然很少。12岁的小萨姆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小孩子宁愿饿着也不进入厨房呢?为什么学校不开烹饪课呢?难道厨房的安全问题没办法避免吗?再说,小朋友自己做饭还可以体会父母做饭的辛苦,养成节约的习惯……当然,零花钱少的时候,萨姆也会想如果能把自己做的菜全部都卖出去该有多好咽1   2003年,萨姆13岁了。随着向他学习“小朋友菜式”的小朋友多起来之后,小萨姆突发奇想:如果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走进厨房,干吗自己不编一本专门教小朋友做菜的书?说不定还可以赚一大笔钱呢!
  
  “烹饪风暴”席卷英美
  
  萨姆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向妈妈提了出来。妈妈非常开明,她称赞萨姆是一位有思想的孩子,并且愿意和他一起联系出版公司。最开始的联系并不顺利,没有出版商觉得能从一个孩子身上得到什么利益,直到萨姆和妈妈找到著名的英国沃克图书公司。沃克图书公司是英国十大图书公司之一,曾经出版过风靡世界的《哈里·波特》,对儿童图书尤其喜爱。
  的确,在与萨姆短暂的谈话之后,老板里顿看出了萨姆的潜力,迅速与萨姆进行了多方面的沟通。然后,在一个月之内和当时年仅13岁的萨姆签订了4份图书出版合同——这是该公司签订图书合同用时最短、年龄最小的写手,签订合同之后,萨姆就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已经会做的菜式——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帮了他很大的忙,妈妈分析了这些菜式操作的安全性、可行性,营养程度以及是否适合孩子们的口味。而萨姆则在放学之后,就菜是否好吃,好看进行了多方面的搭配。
  经过三年的整理,2006年1月,萨姆这本起名为《烹饪风暴》的图书出版了。这本书全部都以萨姆——一个孩子的口吻写出来的,活灵活现,书里介绍了很多简单的菜式,还配了一些漫画,显得童椎十足,异常可爱。
  如同老板里顿所预示的,《烹饪风暴》立刻在英国掀起了一股“让孩子进入厨房”的运动。甚至很多专家就是否应该让孩子进入厨房进行了辩论;此外,此书还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英国饮食方式的质疑——传统的英国菜以煎、炸和烤为主,材料主要是英国盛产的猪肉和牛肉。而且,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内脏。但是,萨姆的书里介绍的食物以炒和煮为主,并且说某些动物的内脏营养要远远大于精肉……
  不管人们如何议论纷纷,《烹饪风暴》不但让孩子痴迷,还引起了很多大人的购买欲望。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卖出了30万册之多。
  2006年8月,在图书公司的安排下,萨姆还到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签名售书之旅,使“烹饪风暴”由英国朝美国蔓延。
  在这两周时间内,萨姆接受了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和青少年杂志的采访。最多的一次,他在一天中就接受了18次采访。有趣的是,萨姆把每次出行都当成推销书籍和展示自己的烹饪理念的好机会,并说服电视台做采访的记者和主持人购买。所以每次出行他都收获颇丰。16岁的萨姆不但有了多得用不完的零花钱,还成了英国和美国的红人。签名售书结束之后,英国“独立电视台”还为萨姆准备了一档专门的电视烹饪秀节目。英国时间晚6点,你只要打开英国独立电视台,就可以看到萨姆在电视上忙碌的身影。
  由于烹饪书版税、电视采访费在不断积累,萨姆在短短时间内有了100万英镑左右(折合人民币1 500万元)的财富。目前,他的第二本烹饪著作已经出版,小小的萨姆俨然跻身富豪之列。
  2006年9月,萨姆在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之后,决定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写封信。萨姆觉得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养成做饭的习惯,有必要跟英国最高行政长官进行交流。他在信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让小孩子或年轻人进入厨房对英国的发展大有好处,可以让下一代养成节省、勤俭和勇敢的好习惯,他希望英国能考虑在小学课程中开设烹饪课。令萨姆意外的是,信发出两个月后,他竟然接到了首相布莱尔的来电,布莱尔不仅向他请教了许多有关烹饪的事情,并就在学校开烹饪课的可行性与萨姆进行了交流……
其他文献
本期主持:旷 野 黄凌杰    《今日财富》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去年,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火爆,而今年几乎被打入冷宫。我询问银行的理财师,大家回答:投资者和媒体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它“妖魔化”了。  我想知道,究竟怎么看待结构性理财产品?它在咱中国还有戏吗?   北京市朝阳区退休教师 老赵  赵老先生:  关于您咨询的问题,我们请香港注册金融工程师赵志敏来回答。回复如下:  
期刊
“5.12”地震将保险的关注引向空前的高度。一是保险业如何赔付,二是人们沉睡的投保意识被唤醒后,想知道地震后如何“理”保险。  金海帆国际理财从中国保监局获悉,截至5月29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21.8万件,初步核实,被保险人死亡1.53万人,伤残1978人,被保险房屋倒塌4.95万间,已付赔款2亿元,其中,人身保险已赔付1.22亿元,财产保险已赔付7784.5万元。“随着理赔高峰期的到
期刊
中国私人银行“全面性失败”的真相  随着中国金融法规的完善,金融市场的成熟,中资的私人银行会迎头赶上,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多元化竞争的时代。    刚过一周岁不久的本土私人银行突然发现现在处境十分尴尬:一是对其服务“名不符实”的批评,二是业内人士给出的“全国性的失败”诸如此类的悲观结论。就连国际银行业联合会创办主席、国际金融家协会理事长伊安.穆林也给出这样的“重话”:“中资银行大部分需要改进中资银行
期刊
首款在线理财知识与信息教育产品面世  近日,国内首款在线理财知识与信息教育产品——“普益财富知识卡”正式面世。该卡由普益财富推出,并由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供研究支持。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等理财机构的首套金融理财后援支持解决方案,“普益财富知识卡”将在商业银行理财经理的能力提升、客户的知识培训、投资者市场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招行推出高收益外汇理财产品  从7月24日到7月
期刊
本期特邀理财师:  兆伯(金天圣理财)  本期技术支持:  金天圣理财/金海帆理财  本期专家顾问:  世界理财协会  金海帆国际第一理财俱乐部专家顾问团    继“打新”产品、信贷类理财相继淡出市场后,银行系理财产品正在寻求其投资标的的新途径,另类投资浮出水面。  由于股市的不景气,不少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商品期货上,加上原油、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银行也陆续推出了一些挂钩此类商品的理财产品,尽管
期刊
我和邹祯明先生都是天下无茗茶友会的茶友。知道他对大红袍的琢磨又有长进,受肇激扬先生的委托,对市场上颇有争议的大约袍,我向邹祯明先生请教了相关问题,并多次相约和他在北京马连道茶叶总公司品茶,真是“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龙韵,丹山采肉桂饱领武夷风情”让人颇为受益。     笔者: 请问天行健是什么意思,创意因何而来?为什么会痴迷上浓酽厚重的大红袍茶?   邹祯明: 天之运行,四季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
期刊
近年,随着国际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国内不少成功人士开始与“洋管家”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可让业界大跌眼镜的是,体验居然给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答案:一为靠谱,另一为“忽悠”。    所谓“洋管家”,即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也就是Private Banker。  在国人视野里,境外私人银行家如其私人银行一样神秘莫测,且对其莫名地充满了敬意。  那么,这些“洋管家”具体情形会是怎么样呢?  大多数的国人只能从既有的描
期刊
“老康”是谁?——中国古玩商会理事、北京古玩商会理事,北京古玩城二层89号宝顺斋经理康来有。  老康走在街上,没人以为他是个生意人,到了“康宅”,连笔者都倒吸一口凉气——这哪里是家呀?笨重丑陋、碍手碍脚的石头们横躺竖卧、七扭八歪,把本应属于人的空间都挤占了……可老康却以此为荣,深以为傲。    众所周知,北京的南城是民间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古玩商多,而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家传,而康来有则是听来的本事。
期刊
私人银行2008年在中国几乎遍地开花。总之,中国的金融史终于拥有自己的私人银行元年!    3年前,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布道中国,国人对私人银行这一帕来品还误以为是“私人的银行”;  2年前,外资银行在中国落子布局私人银行,且步步逼进,处于边缘的中资银行化被动为举动,纷纷举起财富管理的大旗;  1年前,本土首家私人银行正式开业…….  而今天,正式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已达5家,继中行、招行、中
期刊
市场供应难以应对旺盛需求    现年70岁的哈尔滨市民黄桂馥告诉记者“几年前我老伴得了脑血栓后遗症,走路很吃力,我一直想给他买一个稳当点的拐棍,可是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就是没有一个中意的。我常想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患这病的人不少,都需要稳当、轻巧、易折叠的拐棍,咋就引不起商家的注意呢?”  来自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每年还以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