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洋管家”:靠谱还是忽悠?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84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随着国际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国内不少成功人士开始与“洋管家”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可让业界大跌眼镜的是,体验居然给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答案:一为靠谱,另一为“忽悠”。
  
  所谓“洋管家”,即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也就是Private Banker。
  在国人视野里,境外私人银行家如其私人银行一样神秘莫测,且对其莫名地充满了敬意。
  那么,这些“洋管家”具体情形会是怎么样呢?
  大多数的国人只能从既有的描绘中去发挥想象——
  私人银行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员工的个人游戏,而不是团队行为。私人银行的财务顾问大多曾担任跨国银行的分行经理,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阅历丰富,长袖善舞。由于这项业务本身变数太多,许多银行喜欢聘用女员工。如果工作环境不错,女性会留在这里,而男性可能会为了1美元多赚出10美分而寻找新的机会。该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聘请并留住人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私人银行家,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为他们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宽松的报销制度,而且要在他们和客户发生冲突的时候站在员工这边。
  私人银行家的生活既奢侈又卑微。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的年收入能够达到100万美元,其中2/3来自佣金、股票期权和奖金。他们出差在外几乎毫无例外都乘坐头等舱,住最好的酒店,在最豪华的饭店用餐。然而他们也要随时听候客户的召唤,他们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到机场接人、安排鲜花或是水果篮预订,以及实时追踪客户的投资订单。
  
  2006年Euromoney全球私人银行排名
  No.1摩根大通银行(1838-)
  No.2高盛集团(1869-)
  No.3瑞士联合银行(1862-)
  No.4花旗银行(1812-)
  No.5瑞士信贷银行(1856-)
  No.6汇丰银行(1865-)
  No.7百达银行(1796-)
  No.8美林证券(1885)
  No.9爱德蒙德洛希尔银行(1743-)
  No.10 荷兰银行(1796-)
  
  有时候,私人银行家会被要求承担一些与投资无关的工作,比如帮助客户的子女加入某贵族寄宿制学校或大学,帮助一时冲动的客户完成一笔购房或购车交易,甚至安排葬礼或洗礼。这份工作并不总是那么风光,有时还会碰到一些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或是不可理喻的客户,需要习惯客户的大呼小叫。在亚洲市场,客户还会积极参与管理自己的财产,这也增加了私人银行家的工作难度。
  果真如此,“洋管家”便注定是值得中国私人银行从业人员学习的好榜样!
  近年,随着国际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国内不少成功人士开始与“洋管家”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可让业界大跌眼镜的是,体验居然给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答案:一为靠谱,另一为“忽悠”。
  
  “洋管家”帮助资产的“管和理”
  
  李玉晴女士是国内IT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她于2000年申请了国际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有一个专人的客户经理为她打理资产。她说这个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一般至少要100万美元以上的流动性金融资产。
  本周,坐在国贸一层茶餐厅,她对记者介绍国外私人银行的服务时大加赞赏。她说:“我的客户经理会根据我的个人情况详细制定我的投资计划,个人情况包括收入情况、生活习惯偏好、投资意向,这个意向是保守型的还是激进型的,这些在制定计划时都会考虑进去。而且计划非常详细,不是一个大方向的概念,而是细分到每个步骤怎么实施,我能明白我的钱用到哪了。”
    “当我在香港时,我的客户经理会每个季度飞到香港请我吃饭,向我汇报我的资产情况,跟我聊天,当然他很有技巧地跟我谈,其实从中获知我现在的财务状况和打算。在这个经理手下有一批经济分析师,他们会对世界的经济走向和动态进行分析,得出哪些外汇会涨,哪些可能不稳定,或者在哪个投资市场收益可能要好。”李女士说,“有一件事我很难忘,在美国‘9•11’事件前一天,我的客户经理告诉我根据分析美元近期可能会不稳,当然他也不是预知第二天会发生‘9•11’,但建议我转投欧元。当时我没签字,第二天飞回国内,他一时半会儿联系不上我,我也把这事给忘了,后来美元果然不稳,但是欧元已经涨到很高了。我的经理一个劲儿地跟我道歉没有及时提醒我。后来我就授权给他,只要投资能高过我现今的美元利率,就做吧。我很清楚我的资产运营,打理都交给了我的私人银行,它帮我管和理。”
  据了解,国外的私人银行服务除了像李女士拥有专门的客户经理外,还有种“家庭办公室”的顶级服务,个人金融资产起码不能低于1.5亿美元。像英国著名的私人银行Grosvenor Estate,它为西敏寺公爵家族服务了300多年。古老而富贵的家族,进驻了一群律师、会计师和银行家。这些人一丝不苟、忠心耿耿地为家族打理投资、避税、收藏、继承、遗产直到遗嘱执行。这就是最传统、最典型的私人银行,也被称作“家庭办公室”(Family Office)。不过现在一些私人银行也开始下放这种“家庭办公室”。例如,一家英国投资银行Granville Baird已经开始为资产规模在2800万美元到1.4亿美元之间的客户提供一种称为“虚拟服务网络”(VSN)的“家庭办公室”服务。
  
  怒告“洋管家”:中国女富豪被“忽悠”了
  作为中国新兴富豪之一林英(化名)所在的圈子里有许多她的同类人,他们是中国公司到海外上市后造就的富翁阶层,他们移民了,并把财产留在海外,为了增值保值,他们几乎都成了境外私人银行的客户。
  直到最近,接二连三传来的坏消息,让她对自己的私人管家开始产生怀疑。
  林英通过ING亚洲私人银行购买了一种衍生品-----KODA,在今年1月的港股股灾中,她的上百万美元财产被深度套牢,现在正以每天超过3000港元的速度在蒸发。
    “明明白白亏钱没话说,但我感觉是被愚弄了,我要请律师起诉,要找香港证监会去投诉他们。”林英开始和荷兰某私人银行交涉。
  2007年年中,经朋友介绍,林英成了该亚洲私人银行的客户。
  10月,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产品——KODA让她迅速下单。“客户经理在电话里告诉我,当时华能国际在9.2港元左右,通过KODA,我以后都可以按照便宜大概15%的价格,以7.83港元进行收股,每天收2000股,当股价涨到9.43港元就停止了。”
  这个产品就是“Accumulator”(累股证),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欧美私人银行出售给高资产客户。累股证其实是一个期权产品,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并规定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价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
  在2007年下半年,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七成以上的客户购买股票是以KODA形式,在衍生品合约下通过发行商购入的。
  2007年8月后传出的直通车消息,带动了港股、H股暴涨,许多股票动辄一天上升3%-5%,甚至更多。刚刚签下的KODA合约数日内(有时是当天)便因股价升过合约价而自动终止。投资者不仅得到正股上升3%的好处,还享受到20%的折让价,一次过赚到23%。
  在林英的产品起始日11月1日后的一两个月里,港股在火热的牛市中继续攀上悬崖。华能国际在7-9港元之间上下波动,林英赚了一笔。
  但魔鬼笑到了最后。2008年1月,美国次贷风暴触发全球股灾,港股一泻千里,华能国际跌破7港元,之后持续急跌。
  就在这时,林英大吃一惊地发现:按照产品规则,在股票跌破7.83港元后,她仍然必须在7.83港元的价位上收股,只是每天的数量达到了早些时候的两倍,即4000股,并且要持续收购一年。
  她的帐户开始亏损,短短几个月蒸发了几十万港元。
  她这才明白,这种产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经济学家陶冬在其博客里揭示了KODA投资者的惨状:据估算股灾前,香港有近4000亿港元的KODA合约,绝大多数股价跌破行使价,三成以上被迫平仓。
    “在Accumulator产品上,赚钱最多的是发行商,衍生品的利润率极高。”陶冬说,其次是私人银行。投资者在一般情况下也赚钱,不过如果股价升得太急,合约很快终止的话,只能收到一个月的积累股份,但是至少有20%多的利润。
  而一旦遇上股灾,便要收下两倍的股份,而且一收就要收一年。投资者经常是赚十次,但可能一次损手就赔光所赚。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市况急剧恶化,万一抵押不足被迫斩仓时,便应了“Ikill you later”的说法。
  在付出了代价之后,林英认为,除了自己投资不慎外,私人银行应该负有责任。
  尽管KODA这个衍生品相对复杂,但整个销售和交易过程看上去非常简单。
  客户经理在电话里告诉她这个产品的情况,10月31日客户经理的助理向他确认交易,几通电话之后,就开始了百万美金的产品交易。
  11月1日交易开始后,按照银行方面的说法,他们在这一天给林英寄出了书面的产品合同,这个合同包括了所有的产品信息和风险。但林英说她并未收到11月1日寄出的这封信件,即使有这个信件,一般也要很长时间后才能收到。而交易在11月1日这一天已经开始。
  事实上,整个交易主要是在电话里进行。林英始终没有与私人银行签订KODA产品的具体书面合同。对方认为,在香港,口头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林英认为,当日客户关系经理只讲了产品的好处,没有提到致命的一点:KODA产品要持续一年时间。“客户关系经理当时介绍产品的讲话他们都有录音的,可以证明这一点。”
  客户经理则在今年4月底通过EMAIL回复她,在11月1日寄出给她的华能打折累积股票产品合同中,已揭示了本金损失风险。这一合同并不需要客户签字确认,客户如有异议,可在收到合同后14个工作日向银行提出,否则视为已接受合同。
  而对11月1日寄出的合同,由于林英称并没有收到,显然,她也没有在14个工作日内提出异议。“没有异议,就是接受合同。这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林英说。
  眼看华能国际连续几个月走熊,自己的财产仍在以每天几千港元的速度在消失,林英加紧与私人银行方面交涉,急切寻找脱身之计。
  但私人银行方面并不认为他们需要承担责任。他们最后一次给林英的回复里说,银行合规部门进行了一项独立调查,并列举多项根据,证明他们对林英已尽到责任——
  第一,在林英2007年8月签订开户文件时,已经提供了以下文件:服务条款、风险披露声明、基本信用和交易工具合约、介绍银行情况的中文小册子、产品情况的中文介绍等,这些文件里包含了koda的主要特性、风险披露等。这些信息足够让她了解KODA的风险了。
  第二,客户经理表示她提供了所有的KODA材料,包含一年期限的条款,并在较早以前在客户手机通话里告知了产品的特性。不过银行方面表示,它同意手机的通话内容并不能被确认,因此不能对客户经理是否在电话里提及一年期限条款作出结论。
  


  对方随后列举了2007年11月以后林英和客户经理的通话记录等材料,得出结论是林英应该了解KODA的所有产品特性,包括一年期限条款。而在2007年11月1日,KODA合约内容邮件寄出后,林英并未提出任何异议。
  第三,在今年2月、3月、4月,林英都在和客户经理沟通如何解决亏损问题,这表明她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末了,私人银行方面提出疑问,为何在赚钱的前两个月林女士不提出质疑?
  对于这一“独立调查”的结论,林英并不认同。“我现在只要他们回答,在去年11月1日交易开始前,他们是否告诉过我风险所在?”林英说,后来意识到了风险,是因为亏损的惨痛事实,而不是银行的主动告知。■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系营销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热潮,相关的关系价值、关系成本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本文浅析研究供应链上关系成本的来源及其战略改进,通过降低供应链上的总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关系成本;供应链成本;价值链分析  一、关系成本概念的提出  Ravald和Gronross(1996)指出,关系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
期刊
专家点评——  该类产品的概念是为题材炒作而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目前投资者不应继续跟风投资。一些股票因奥运概念在短期内被大肆炒高,部分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会偏离对其基本面等因素的分析。银行和投资者不能只凭概念设计选择理财产品,而应关注投资标的质量以及产品设计的结构。某一热点概念往往是短期行为,而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均在半年以上,流动性风险也值得投资者关注。  (袁增霆 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
期刊
本期协办:  世界理财协会  金海帆国际第一理财俱乐部  主持人:  许奔流兆伯黄凌杰  论题之二:      因为十多年前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问题便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稳定的题中之义。近期在越南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大量贬值等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热钱流入问题的担忧。    一、  什么是“热钱”?  有什么“可怕”的?    庄键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
期刊
去年苏女士的女儿为她在一家外资银行购入了一款8年期的保本型外汇理财产品。这一产品主要挂钩于海外的一些资源类股票,按照产品说明书,8年期末投资者不仅可以100%拿回本金,亦有机会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不过,由于家中临时发生了资金需要,苏女士决定提前赎回这只产品。今年5月,在银行所规定的产品赎回日,客服经理为她办理了产品的提前赎回。然而当赎回款划到苏女士的账户时,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去年投入的10万欧元本
期刊
本期主持:旷 野 黄凌杰    《今日财富》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去年,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火爆,而今年几乎被打入冷宫。我询问银行的理财师,大家回答:投资者和媒体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它“妖魔化”了。  我想知道,究竟怎么看待结构性理财产品?它在咱中国还有戏吗?   北京市朝阳区退休教师 老赵  赵老先生:  关于您咨询的问题,我们请香港注册金融工程师赵志敏来回答。回复如下:  
期刊
“5.12”地震将保险的关注引向空前的高度。一是保险业如何赔付,二是人们沉睡的投保意识被唤醒后,想知道地震后如何“理”保险。  金海帆国际理财从中国保监局获悉,截至5月29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21.8万件,初步核实,被保险人死亡1.53万人,伤残1978人,被保险房屋倒塌4.95万间,已付赔款2亿元,其中,人身保险已赔付1.22亿元,财产保险已赔付7784.5万元。“随着理赔高峰期的到
期刊
中国私人银行“全面性失败”的真相  随着中国金融法规的完善,金融市场的成熟,中资的私人银行会迎头赶上,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多元化竞争的时代。    刚过一周岁不久的本土私人银行突然发现现在处境十分尴尬:一是对其服务“名不符实”的批评,二是业内人士给出的“全国性的失败”诸如此类的悲观结论。就连国际银行业联合会创办主席、国际金融家协会理事长伊安.穆林也给出这样的“重话”:“中资银行大部分需要改进中资银行
期刊
首款在线理财知识与信息教育产品面世  近日,国内首款在线理财知识与信息教育产品——“普益财富知识卡”正式面世。该卡由普益财富推出,并由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供研究支持。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等理财机构的首套金融理财后援支持解决方案,“普益财富知识卡”将在商业银行理财经理的能力提升、客户的知识培训、投资者市场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招行推出高收益外汇理财产品  从7月24日到7月
期刊
本期特邀理财师:  兆伯(金天圣理财)  本期技术支持:  金天圣理财/金海帆理财  本期专家顾问:  世界理财协会  金海帆国际第一理财俱乐部专家顾问团    继“打新”产品、信贷类理财相继淡出市场后,银行系理财产品正在寻求其投资标的的新途径,另类投资浮出水面。  由于股市的不景气,不少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商品期货上,加上原油、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银行也陆续推出了一些挂钩此类商品的理财产品,尽管
期刊
我和邹祯明先生都是天下无茗茶友会的茶友。知道他对大红袍的琢磨又有长进,受肇激扬先生的委托,对市场上颇有争议的大约袍,我向邹祯明先生请教了相关问题,并多次相约和他在北京马连道茶叶总公司品茶,真是“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龙韵,丹山采肉桂饱领武夷风情”让人颇为受益。     笔者: 请问天行健是什么意思,创意因何而来?为什么会痴迷上浓酽厚重的大红袍茶?   邹祯明: 天之运行,四季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