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客观必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成效取决于其社会认同度,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本文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和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认同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
基金项目:本文为泸州医学院2013年校级课题“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完善与心理学论证”;2014年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课题“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完善与心理学论证”,编号:CSXL-143006;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辅导员专项)课题“心理接受通道假说视角下的医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创新研究”、201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负性信息统计学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编号:201410632043等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俊,四川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周云刚,四川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81-02
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国民对其的内心认同感和接受度都很低,表现为心理上排斥和行为上抵触,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初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
(一)价值观与社会认同
价值观是客观事物与主观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客观事物对主观个体的作用和主观个体对客观事物作用的反应。价值观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价值观要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能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理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体现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诉求,因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但却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认同困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概述
当前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普遍流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认同困境:1.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存在认识误区,把科学规律当作主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党对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然而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经济和物质活动,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因而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国家主观要求,很难体会到其科学客观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足够的关注兴趣和实践勇气。2.人们对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共同利益诉求认识不足,把共同利益诉求与个体利益需求隔离开来。市场经济可以激发个体内心的利益需求,通过竞争以获得个人利益的满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却容易导致集体的共同利益诉求被忽视。共同利益诉求被忽视就容易导致民众对体现集体利益诉求的核心价值观被排斥和拒绝。推卸责任和极度自私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得到真正贯彻:上级命令下级学习,下级交付下属办理,下属布置给百姓,百姓忙着挣钱,核心价值观“溜冰”般被踢向了社会最边沿的角落。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利益诉求缺乏深刻认识,把眼前利益当作长远追求。急功近利反映了社会“浮躁、唯利”的不良心态,人们难以静心去思考和关注社会的长远发展,眼前利益高于一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长远利益被人忽视,国民心理上对其存在怀疑和抵触。
二、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分析
(一)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简要介绍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是笔者201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心理上存在正、负两种心理接受通道(简称正、负通道),负通道是人自然属性的表现,即本能,其通透性高,作用呈正反馈,且对正通道作用产生强干扰;正通道是人社会属性的表现,即理性,其通透性低,作用呈负反馈,且对负通道的干扰作用很弱。正、负通道作用进入心理整合系统后,心理整合系统按照“利己”原则对刺激作出心理反应,即心理效应(心理感受):“利己”则“愉悦”,易为个体接纳;“不利”则“痛苦”,个体强烈排斥。社会道德法规对心理整合系统的价值评判具有重要影响下,“价值评判”指导“行为输出”。
图1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模式图
该理论还认为,负通道接受负性刺激,负性刺激多为本能刺激,“利己”元素浓厚,容易通过负通道引起强大的心理效应,由于其作用存在正反馈机制,因此负性效应经久难消;而正通道接受正性刺激,正性刺激多为理性刺激,“利他”元素浓厚,通过正通道后产生弱效应,且通过正反馈机制后效应迅速减弱,正性效应短暂难留。由此可见,人在本质上不过是“利己”超过“利他”的高级动物而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不可提倡,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该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尽管“利己”或许体现所有生物的本性,但是我们仍然不主张过度放纵本性,毕竟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个体与群体是相伴而生的。所以,我们认为适度自私合理且可以理解,但“自私”与“无私”相对平衡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
(二)假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分析
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成因,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1.负通道高通透性与过度刺激,是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负性刺激多属于动物本能类的刺激,负通道通透性高,接受负性刺激的作用后产生强效应,强效应进入心理整合系统并改变其效应比重(负性效应远大于正性效应)。同时负性刺激效应多“利己”,易被心理整合系统欣悦接受,进而对正通道效应产生强烈干扰,所谓“学坏一朝易,学好十年难”。“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属于负性刺激且符合“利己”原则,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正性刺激,偏重“利他”,因而很难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当前社会“利己”的负性刺激太多、太强,严重干扰了“利他”正性刺激,多数人心理整合系统正、负效应严重失衡,即心理内稳态遭到严重破坏,国民普遍出现了严重社会心态失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得到广泛认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认同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
基金项目:本文为泸州医学院2013年校级课题“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完善与心理学论证”;2014年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课题“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完善与心理学论证”,编号:CSXL-143006;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辅导员专项)课题“心理接受通道假说视角下的医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创新研究”、201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负性信息统计学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编号:201410632043等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俊,四川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周云刚,四川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81-02
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国民对其的内心认同感和接受度都很低,表现为心理上排斥和行为上抵触,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初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
(一)价值观与社会认同
价值观是客观事物与主观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客观事物对主观个体的作用和主观个体对客观事物作用的反应。价值观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个性价值观要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能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理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体现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诉求,因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但却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认同困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概述
当前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普遍流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认同困境:1.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存在认识误区,把科学规律当作主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党对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然而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经济和物质活动,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因而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国家主观要求,很难体会到其科学客观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足够的关注兴趣和实践勇气。2.人们对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共同利益诉求认识不足,把共同利益诉求与个体利益需求隔离开来。市场经济可以激发个体内心的利益需求,通过竞争以获得个人利益的满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却容易导致集体的共同利益诉求被忽视。共同利益诉求被忽视就容易导致民众对体现集体利益诉求的核心价值观被排斥和拒绝。推卸责任和极度自私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得到真正贯彻:上级命令下级学习,下级交付下属办理,下属布置给百姓,百姓忙着挣钱,核心价值观“溜冰”般被踢向了社会最边沿的角落。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利益诉求缺乏深刻认识,把眼前利益当作长远追求。急功近利反映了社会“浮躁、唯利”的不良心态,人们难以静心去思考和关注社会的长远发展,眼前利益高于一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长远利益被人忽视,国民心理上对其存在怀疑和抵触。
二、心理接受通道假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分析
(一)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简要介绍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是笔者201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心理上存在正、负两种心理接受通道(简称正、负通道),负通道是人自然属性的表现,即本能,其通透性高,作用呈正反馈,且对正通道作用产生强干扰;正通道是人社会属性的表现,即理性,其通透性低,作用呈负反馈,且对负通道的干扰作用很弱。正、负通道作用进入心理整合系统后,心理整合系统按照“利己”原则对刺激作出心理反应,即心理效应(心理感受):“利己”则“愉悦”,易为个体接纳;“不利”则“痛苦”,个体强烈排斥。社会道德法规对心理整合系统的价值评判具有重要影响下,“价值评判”指导“行为输出”。
图1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模式图

该理论还认为,负通道接受负性刺激,负性刺激多为本能刺激,“利己”元素浓厚,容易通过负通道引起强大的心理效应,由于其作用存在正反馈机制,因此负性效应经久难消;而正通道接受正性刺激,正性刺激多为理性刺激,“利他”元素浓厚,通过正通道后产生弱效应,且通过正反馈机制后效应迅速减弱,正性效应短暂难留。由此可见,人在本质上不过是“利己”超过“利他”的高级动物而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不可提倡,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该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尽管“利己”或许体现所有生物的本性,但是我们仍然不主张过度放纵本性,毕竟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个体与群体是相伴而生的。所以,我们认为适度自私合理且可以理解,但“自私”与“无私”相对平衡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
(二)假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分析
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成因,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1.负通道高通透性与过度刺激,是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负性刺激多属于动物本能类的刺激,负通道通透性高,接受负性刺激的作用后产生强效应,强效应进入心理整合系统并改变其效应比重(负性效应远大于正性效应)。同时负性刺激效应多“利己”,易被心理整合系统欣悦接受,进而对正通道效应产生强烈干扰,所谓“学坏一朝易,学好十年难”。“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属于负性刺激且符合“利己”原则,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正性刺激,偏重“利他”,因而很难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当前社会“利己”的负性刺激太多、太强,严重干扰了“利他”正性刺激,多数人心理整合系统正、负效应严重失衡,即心理内稳态遭到严重破坏,国民普遍出现了严重社会心态失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得到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