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因而汉语词汇也相对较为丰富。对于学习汉语的母语者来说,学习汉语并掌握词汇含义实属不易,但是对于学习汉语的目的语学习者来说,这更是难上加难。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教师让学生认识、理解并记忆词语,并且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词汇的选择、词汇的讲解技巧以及词汇的操练等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词汇教学,以期望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词汇的选择;技巧;操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词汇的选择
当教师给学生上一节新课时,课前教师会想教材中的生词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词汇呢,需要全部讲还是部分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能选择部分讲。但是,如果部分讲,该如何选择重点词汇呢?
(一)选择语用交际频率高的词语
大多实词具有实际意义,虚词虚无缥缈,所以实词学习相对容易,教师在教学时只要利用一些合适的方式,如图片法、实物法、演示法等,告诉学生是什么就可以了。
至于虚词,教师需要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里以介词为例,它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中的介词虽然不是很多,但其使用范围比较广。从意义角度看,当、在、从、离可以引出时间,向、往、朝引出方向,对、跟、和、比、为、给引出对象,为、为了引出目的、原因,把、被、叫、让引出施事或受事,等等。还有的介词是兼类词,以“在”为例,它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动词。这些都需要给学生指明的。例如:
他在学校,不在家里。(动词)
他在学校里看书,不在家里看书。(介词,引进地方)
他一个人在今天晚上去了学校。(介词,引进时间)
(二)选择典型的文化词语
典型的文化词语,是指那些由本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词语,例如“红娘、旗袍、月老”等。在学生所在国家中,没有相似的文化现象,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如“红娘”,本是《西厢记》里的一个角色,由于其热情地为男女主人公张罗婚事,而成为媒婆的代名词。这样的文化词还包括文化上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贫农”,字面意义相同,但中外对比不等值的词语,如“情人”“开夜车”等。在教学时,遇到这样的词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就会望文生义,将词语的意思理解错。文化词语的讲解,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讲解词汇的技巧
教师选好所讲之词后,就要考虑讲解的方法。但是,在讲解时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为了提高课堂词汇教学的实效性,合适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必备的。下面是我对一些词汇讲解技巧的看法。
(一)直观法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卡片、多媒体等相关教具去进行教学,直接解释生活中常用词语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方法多用于初级课堂。例如“粉笔”,老师拿起粉笔告诉学生就可以;“杯子”,教师举起杯子就可以;“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的讲解,教师都可以自己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龙是中国的象征,所以对于“龙”的解释,教师需要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就可以,学生也可以很直观地明白。对于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学生容易明白也容易记住。可是,生活中不常用的词语,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能够明白,但是容易忘记。所以,教师需要反复强调,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二)动作演示法
在词汇教学中,有些动词是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来解释其中含义的。例如“挂、握、拿、拍”等与手有关的这些动词,教师可以自己或者让学生做动作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动词的差异,明白它们的用法。又如“微笑”一词,教师可以自己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微笑,这样不仅可以简单地讲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三)旧词解释新词法
当学一些新词时,教师可以用学生学过的词语去解释新词的含义。例如“观点”,教师可以解释成“想法”,虽然“观点”和“想法”语体不同,但是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白新词的含义和用法。又如“安静”一词,教师可以用“没有声音”来解释。有些反义词也可以运用旧词解释新词的方法,例如“难过”,解释时可以图片加语言来解释,语言解释用“不高兴”来说明“难过”的意思,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简明地掌握新词,同时也可以巩固旧词。
(四)归类法
在汉语词汇中,有很多词汇根据其所属的范畴可以将其进行归类。例如某课中出现了如下生词:“把、機票、乘、办理、登、手续、行李、托运、登机牌、装、掏、钥匙、硬币、空姐、机舱……”等。
从词义角度分,可以把这些词分为:
“把”字句:把;
航空相关:机票、登机牌、空姐、机舱;
登机相关:手续、办理、登、托运、登机牌;
托运相关:行李、托运、办理、手续;
动作相关:硬币、掏。
但是,从词性角度分,教师可以分为三类:
介词:把;
名词:机票、手续、行李、登机牌、钥匙、硬币、空姐、机舱;
动词:乘、办理、登、托运、装、掏。
这种方法把所学的词汇系统化、集中化,可以集中引导学生识记并操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语境法
教师在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时,需要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例如“满意”一词,这个词是心理词语,教师可以展示例子:“我考试考了100分,妈妈很满意。”又如“吃惊”一词,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举例子:“我觉得她很年轻,但是听说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我很吃惊。”教师通过情境的设定,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其含义和用法。虚词的讲解也可以用语境法。例如副词“到底”,如果直接告诉其专业含义,学生肯定听不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情境:“小明喜欢一件衣服,想买;但是衣服价格很贵,他又不想买。这个时候他的朋友就问他:‘你到底买不买?’”通过语境,学生就可以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和用法。 (六)故事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成语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字面上,学生每个字都能认识,但里面的具体含义,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等知道这个故事后,从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身上总结出经验,才算是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又如“铁棒磨成针”,直接告诉学生字面意思,学生能够明白。但是,理解不了内涵。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中包含的故事,然后就可以让学生领会其中包含的意义。学生就会明白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能中途停止。运用这种方法也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如何准确地运用词汇。
(七)比较法
汉语中近义词较多,随着词汇量的增加,留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近义词。近义词主要集中于中高级阶段。当遇到词义相近的词语时,教师需要讲清楚近义词容易混淆的地方以及最大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相对准确并且得体地运用汉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词义辨析,可以从词义轻重方面考虑。例如“渴望”和“希望”两个词,“渴望”是非常想要;而“希望”表示一般的想法。
2.范围辨析,可以从范围大小的角度分析。如“优点”和“长处”这对词,教师可以用例子告诉词语的用法,它们的使用范围通过例子可以一目了然。“优点”的使用范围大,不仅用于人,还可以用于物;“长处”却只能用于人,所以它的使用范围較小。
3.色彩辨析,可以从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两方面考虑。如“看法”和“观点”两个词,前者多用于口语;而后者多用于书面语。再如“害怕”和“恐惧”,虽说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前者还是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至于感情色彩的角度,如“出卖”和“出售”两个词都有卖的意思,但是“出卖”带有贬义色彩。
4.语境搭配,我觉得语境搭配是辨析近义词的主要方法,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明白词语的用法。例如“采取”和“采纳”,它们相同的意思是“选取”,但是语境搭配不同。“采取”侧重实践性,它的搭配有“行动”“措施”“手段”等;“采纳”侧重于接受,它的搭配有“建议”“意见”等。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词语的搭配,学生的偏误率就会降低。
前面说过旧词解释新义,有一些词语在解释时需要用学过的词语进行说明,其实就是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进行解释。例如“脏”可以用“不干净”来解释;“完美”可以用“没有缺点”解释;“陌生”一词,可以用“不熟悉”来解释。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解释词语,学生容易接受。
三、词汇的操练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一个原则,就是精讲多练。所以当教师讲解完词汇后,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的操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下是操练词语的几种方法:
传统的机械性练习方式有反复跟读、认读、领读、抄写、背写、组词成句等方法。这些方法刚开始用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会疲倦,课堂气氛沉闷。这时候课堂上操练需要注入新的练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亲身参与,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操练颜色类的词语时,以“赤”“橙”“黄”“绿”等词为例,因为它们是颜色类的词语,学生可以用彩笔进行涂色或者也可以让学生用相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来,以加深印象;当巩固练习“转”“跳”“跑”“拍”等动作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自己演示这样的动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这些词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文化词语,巩固这些词语时可以加入相关的中国文化。不过,我觉得这种方式大多适合中高级学生。比如在解释“春节”“中秋节”等节日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有关节日的视频,并且介绍有关节日的风俗和节日的由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熟悉一些风俗礼仪词汇。又如解释“京剧”“诗词”等词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中国戏曲的选段,也可以讲解诗词中相关的历史故事。这种将词汇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练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词汇,同时也可以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并且得体地进行交际。
四、结论
对外汉语教师处于跨文化交际的前沿,既是直接交际者,又是跨文化的传播者, 需要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对文化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具体的词汇学习中理解、辨别、选用风格不同的词语,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正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通过练习和对练习的分析、讲解,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汉语语汇的实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新丹.谈谈汉语词汇教学技巧[J].语言与翻译,2001(2).
[2]焦同梅.漫谈词汇的联想式教学[J].焦作大学学报,2000(4).
[3]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4]杨惠元.强化词汇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词汇的选择;技巧;操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词汇的选择
当教师给学生上一节新课时,课前教师会想教材中的生词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词汇呢,需要全部讲还是部分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能选择部分讲。但是,如果部分讲,该如何选择重点词汇呢?
(一)选择语用交际频率高的词语
大多实词具有实际意义,虚词虚无缥缈,所以实词学习相对容易,教师在教学时只要利用一些合适的方式,如图片法、实物法、演示法等,告诉学生是什么就可以了。
至于虚词,教师需要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里以介词为例,它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中的介词虽然不是很多,但其使用范围比较广。从意义角度看,当、在、从、离可以引出时间,向、往、朝引出方向,对、跟、和、比、为、给引出对象,为、为了引出目的、原因,把、被、叫、让引出施事或受事,等等。还有的介词是兼类词,以“在”为例,它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动词。这些都需要给学生指明的。例如:
他在学校,不在家里。(动词)
他在学校里看书,不在家里看书。(介词,引进地方)
他一个人在今天晚上去了学校。(介词,引进时间)
(二)选择典型的文化词语
典型的文化词语,是指那些由本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词语,例如“红娘、旗袍、月老”等。在学生所在国家中,没有相似的文化现象,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如“红娘”,本是《西厢记》里的一个角色,由于其热情地为男女主人公张罗婚事,而成为媒婆的代名词。这样的文化词还包括文化上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贫农”,字面意义相同,但中外对比不等值的词语,如“情人”“开夜车”等。在教学时,遇到这样的词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就会望文生义,将词语的意思理解错。文化词语的讲解,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讲解词汇的技巧
教师选好所讲之词后,就要考虑讲解的方法。但是,在讲解时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为了提高课堂词汇教学的实效性,合适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必备的。下面是我对一些词汇讲解技巧的看法。
(一)直观法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卡片、多媒体等相关教具去进行教学,直接解释生活中常用词语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方法多用于初级课堂。例如“粉笔”,老师拿起粉笔告诉学生就可以;“杯子”,教师举起杯子就可以;“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的讲解,教师都可以自己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龙是中国的象征,所以对于“龙”的解释,教师需要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就可以,学生也可以很直观地明白。对于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学生容易明白也容易记住。可是,生活中不常用的词语,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能够明白,但是容易忘记。所以,教师需要反复强调,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二)动作演示法
在词汇教学中,有些动词是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来解释其中含义的。例如“挂、握、拿、拍”等与手有关的这些动词,教师可以自己或者让学生做动作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动词的差异,明白它们的用法。又如“微笑”一词,教师可以自己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微笑,这样不仅可以简单地讲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三)旧词解释新词法
当学一些新词时,教师可以用学生学过的词语去解释新词的含义。例如“观点”,教师可以解释成“想法”,虽然“观点”和“想法”语体不同,但是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白新词的含义和用法。又如“安静”一词,教师可以用“没有声音”来解释。有些反义词也可以运用旧词解释新词的方法,例如“难过”,解释时可以图片加语言来解释,语言解释用“不高兴”来说明“难过”的意思,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简明地掌握新词,同时也可以巩固旧词。
(四)归类法
在汉语词汇中,有很多词汇根据其所属的范畴可以将其进行归类。例如某课中出现了如下生词:“把、機票、乘、办理、登、手续、行李、托运、登机牌、装、掏、钥匙、硬币、空姐、机舱……”等。
从词义角度分,可以把这些词分为:
“把”字句:把;
航空相关:机票、登机牌、空姐、机舱;
登机相关:手续、办理、登、托运、登机牌;
托运相关:行李、托运、办理、手续;
动作相关:硬币、掏。
但是,从词性角度分,教师可以分为三类:
介词:把;
名词:机票、手续、行李、登机牌、钥匙、硬币、空姐、机舱;
动词:乘、办理、登、托运、装、掏。
这种方法把所学的词汇系统化、集中化,可以集中引导学生识记并操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语境法
教师在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时,需要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例如“满意”一词,这个词是心理词语,教师可以展示例子:“我考试考了100分,妈妈很满意。”又如“吃惊”一词,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举例子:“我觉得她很年轻,但是听说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我很吃惊。”教师通过情境的设定,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其含义和用法。虚词的讲解也可以用语境法。例如副词“到底”,如果直接告诉其专业含义,学生肯定听不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情境:“小明喜欢一件衣服,想买;但是衣服价格很贵,他又不想买。这个时候他的朋友就问他:‘你到底买不买?’”通过语境,学生就可以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和用法。 (六)故事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成语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字面上,学生每个字都能认识,但里面的具体含义,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等知道这个故事后,从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身上总结出经验,才算是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又如“铁棒磨成针”,直接告诉学生字面意思,学生能够明白。但是,理解不了内涵。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中包含的故事,然后就可以让学生领会其中包含的意义。学生就会明白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能中途停止。运用这种方法也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如何准确地运用词汇。
(七)比较法
汉语中近义词较多,随着词汇量的增加,留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近义词。近义词主要集中于中高级阶段。当遇到词义相近的词语时,教师需要讲清楚近义词容易混淆的地方以及最大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相对准确并且得体地运用汉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词义辨析,可以从词义轻重方面考虑。例如“渴望”和“希望”两个词,“渴望”是非常想要;而“希望”表示一般的想法。
2.范围辨析,可以从范围大小的角度分析。如“优点”和“长处”这对词,教师可以用例子告诉词语的用法,它们的使用范围通过例子可以一目了然。“优点”的使用范围大,不仅用于人,还可以用于物;“长处”却只能用于人,所以它的使用范围較小。
3.色彩辨析,可以从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两方面考虑。如“看法”和“观点”两个词,前者多用于口语;而后者多用于书面语。再如“害怕”和“恐惧”,虽说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前者还是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至于感情色彩的角度,如“出卖”和“出售”两个词都有卖的意思,但是“出卖”带有贬义色彩。
4.语境搭配,我觉得语境搭配是辨析近义词的主要方法,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明白词语的用法。例如“采取”和“采纳”,它们相同的意思是“选取”,但是语境搭配不同。“采取”侧重实践性,它的搭配有“行动”“措施”“手段”等;“采纳”侧重于接受,它的搭配有“建议”“意见”等。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词语的搭配,学生的偏误率就会降低。
前面说过旧词解释新义,有一些词语在解释时需要用学过的词语进行说明,其实就是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进行解释。例如“脏”可以用“不干净”来解释;“完美”可以用“没有缺点”解释;“陌生”一词,可以用“不熟悉”来解释。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解释词语,学生容易接受。
三、词汇的操练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一个原则,就是精讲多练。所以当教师讲解完词汇后,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的操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下是操练词语的几种方法:
传统的机械性练习方式有反复跟读、认读、领读、抄写、背写、组词成句等方法。这些方法刚开始用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会疲倦,课堂气氛沉闷。这时候课堂上操练需要注入新的练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亲身参与,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操练颜色类的词语时,以“赤”“橙”“黄”“绿”等词为例,因为它们是颜色类的词语,学生可以用彩笔进行涂色或者也可以让学生用相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来,以加深印象;当巩固练习“转”“跳”“跑”“拍”等动作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自己演示这样的动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这些词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文化词语,巩固这些词语时可以加入相关的中国文化。不过,我觉得这种方式大多适合中高级学生。比如在解释“春节”“中秋节”等节日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有关节日的视频,并且介绍有关节日的风俗和节日的由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熟悉一些风俗礼仪词汇。又如解释“京剧”“诗词”等词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中国戏曲的选段,也可以讲解诗词中相关的历史故事。这种将词汇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练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词汇,同时也可以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并且得体地进行交际。
四、结论
对外汉语教师处于跨文化交际的前沿,既是直接交际者,又是跨文化的传播者, 需要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对文化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具体的词汇学习中理解、辨别、选用风格不同的词语,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正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通过练习和对练习的分析、讲解,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汉语语汇的实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新丹.谈谈汉语词汇教学技巧[J].语言与翻译,2001(2).
[2]焦同梅.漫谈词汇的联想式教学[J].焦作大学学报,2000(4).
[3]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4]杨惠元.强化词汇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