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初探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23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他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他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
  “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他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他的推倒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其他文献
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通过增加视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的品德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儿童在课堂中习得的道德认识往往“知道了”又“忘记了”,在生活中索性“丢弃了”,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缺少了儿童真实的体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
期刊
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这“活跃”指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那么,该如何激活课堂呢?笔者就此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激活英语课堂,实现教学双赢的必备条件  1.教师的良好素质是保证。课堂是否活跃,与教师有密切关系。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从容自如地操纵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很难想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示范、启发、训练、辅导,学生的目标是操作、模仿、练习、创造,练习是否恰当有效对师生的教与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发现学生大部分爱学数学,进行数学练习的目的也是积极的,大部分理由都是自己粗心了,调查问卷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厌倦无休止的作业,喜欢师生之间的互动,讨厌练习时被人打搅,期望教师多分析难题,当然,调查中有学生承认自己有时会抄袭答案……了解学生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体育课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强行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效果不佳,通过长时间的钻研,本人认为要提高课堂效果,需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上下功夫,课堂语言要幽默生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大胆实践,勤于总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现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技能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大多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强行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体育教学程
期刊
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到的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用。在学习数学时要选择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为未来的需要做好准备。  一、注重观察,在生活中寻求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很自然的数学课堂,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时时与数打交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胜过责任感。”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而当前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现实是:考试压力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下降,学习兴趣也在下降。这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对此,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期刊
会听英语,会说英语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众所周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相辅相成,其中,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若要实现高效输出,必须要有大量、有效地输入作保证。而且听力不是孤立的能力,它和说、阅读、写作、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以下是我就如何改进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以人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听”英语的兴趣  1.激发学生的交际情
期刊
摘要:培养独立探索知识内在规律性习惯的核心是培养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最可贵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联系事物  培养独立探索知识内在规律性习惯的核心是培养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最可贵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既包括分析思维能力也也括直觉思维能力。西方的科学家与心理学家对直觉思维说得神乎其神、玄妙难测,布
期刊
那是我毕业后第七年接手小学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兼任六年级的班主任。  当时的那一届学生,还没升入六年级,我对他们就已经有所耳闻了。在上四五年级时,这个班经过了三个回合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可想而知,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新鲜好奇、军心不稳的状态。现在升入六年级,一个班,学生多,调皮生也多,又进入了逆反期,调皮的招也增加了。  通过了解以前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我知道班里有“四大天王”——刘孟伦、刘胜杰、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