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作为双边活动的主体——学生,都是极具个性,富含生命活力的个体,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设计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数学知识枯燥单调、空洞乏味,我认为形成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将数学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为考试而勉为其难地学习数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动和鲜活,教师必须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在新课伊始,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将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必然会给数学学习带来一缕清新的气息。
  例如,在讲“同类项”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在课前准备了很多零钱,其中有1角、2角、5角、1元等各种面值的硬币。然后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数数共有多少钱,其中有哪些是面值一样的,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的教学。
  又如,在讲“图形的旋转”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自行车车轮、钟表、电风扇叶片等,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回归生活。在学生学完这一节内容后,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配上语言说明,从而使得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二、愉悦师生情感,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彼此合作的双边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传输过程。要有效顺畅地完成这一过程,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更要通过精心营造教学氛围,通过真诚的鼓励,合理的评价,不断调节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对于数学教材上的“议一议”“练一练”等内容,老师要放手给学生,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闪而过的独特的思维火花要大加渲染,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才能在愉悦舒适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使学生逐渐领略数学世界的迷人魅力,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深厚的情感。
  三、注重学科内涵,挖掘数学本身的文化因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之初就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数学既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更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文化。这就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将数学教学演绎成充满激情、富含情感、彰显生命活力的历程,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领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使数学课堂富有活力。
  四、科学合理评价,催生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借助纸笔测试,将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学生的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养等其他因素的考察,不利于培养心智和谐发展、个性鲜明的个体。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呼唤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的手段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例如,在讲“展开与折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可让学生举行创意设计,并让学生共同对大家的作品展开评价。面对学生一幅幅创意设计,我们又怎能不感叹于学生潜能的无穷,又怎能不为我们平时一味地纠缠于学生的成绩而自责?
  此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的思维在开放中充分展露,其间,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给予合理的点评,可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不再是教师在台前表演、学生在台下被动观看的过程。让数学学习走进学生内心,用真情拨动学生心灵之弦,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真实与实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情课堂中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