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当代装置艺术意义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天苗的创作以个人体验化的方式,对生活中琐事杂物进行探讨,从而反思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身体与线的缠绕以及复杂的手工感是林天苗艺术中传递意义的三种个人式的符号,三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林天苗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缠绕;身体语言;象征符号;女性艺术;手工
  林天苗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具代表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涉足装置艺术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林天苗的艺术强调对生活中琐事杂物的反思,以个人体验化的方式对艺术、生活、身份、社会以及伦理进行深入探讨,被批评界评为最具女性主义特征的艺术家之一。然而,她自己对于“女性主义”这种评价却并不认同。她确实曾以女性的视角创作表现女性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是女性主义艺术家。在这个男权主义社会中,女性艺术家很容易被贴上标签,不管是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只是观察的视角和其擅长的领域不同而已,都是艺术家。本文提及的女性艺术、女性意义,单纯只是从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视角出发,并未有特殊意义。
  一、编织作为象征
  编织艺术一直是林天苗艺术中重要的元素,林天苗首个公开展示的作品《缠的扩散》《辫》《白日梦》《不零》等,编织艺术都是她不断探索、不断深入,力求做到极致的个人符号化语言。编织艺术是通过复杂的手工把软性材料交叉组织起来,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意义。编织是极其丰富的艺术语言,也是一种有着无限创作力的艺术创作手法,而纤维材料“线”作为编织的主要材料,为编织的丰富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性。林天苗手中的线,以其复杂的手工感,缠绕、交叠、探索林天苗所关注的精神维度。
  线作为林天苗作品中独特的象征符号,负责“意义的传递”,皮尔斯用semiosis这个术语来表示“意义的传递”,或者说是符号发生效应的过程。意义传递的过程远非某个固定不变的意义的单向传递,而是介于观者和符号之间的积极互动过程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包含了符号和符号观者之间一种双向交流,有时甚至带有带有某种“谈判”的味道。
  一团线比一朵花更具本质上的女性意义,线 不仅是女性劳作的主要内容,而且,线可被赋予一切状态:柔弱 、華美、浑厚、纤细、天然……艺术家林天苗,利用线这种赋予女性化寓意的材料,去探知女性题材,把线缠绕 、组合,重置出新的物象,赋予其新的意义,创作了大量精致华美空灵诡异的装置和平面作品。观者通过观看这种软性材料,其视觉感受更加接近林天苗所想传达的观念。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棉线 、真丝 、头发、铁丝等不同材质的线性材料,艺术家选择某种材料,必先确信它是能有效表达自己想法的载体。
  棉线,是大自然的产物,温暖、洁白、柔软好似女人,更像是一位母亲。作品《辫》中,林天苗把自己4米高的影像挂在展厅里,一端长长短短的棉线交错地拖在地板上。暗喻着由各种生活杂物琐事最后都能形成某种超控人的文化定式。林天苗通过棉线去表达一位中年妇女,同时也是一位母亲,风韵渐失,却增加了许多生活责任。丝线,是一种动物的分泌物,所以和植物性的棉线相比,更柔软、有温度、华丽、敏感并且易损的特性吸引着林天苗。作品丝绸的自然白色,有着未漂白的纯净感,因此作品变得纯粹。头发是人体或者动物的毛发,同时黑色给人神秘诡异的感觉。林天苗2006作品《无题》系列,用头发构建出一个一个模糊的人影,或躺,或站立,画面中给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陌生又神秘。铁丝表面坚硬、易朽,是人类造的,具有社会性。1998年,林天苗将铁质的自行车用柔软的白棉线完完全全地缠起来,从两种材料的交织变化,可以看到强硬和软弱 、女性与男性,以及反叛和传统的对比。林天苗作品的线是林天苗传达观念的媒介,作为这种象征性的符号,他大量运用,传递其每个时期对人、生活 、社会以及伦理的反思。
  二、身体语言作为身份
  梅洛·庞蒂根据身体现象学的原理指出:“作为具体形象的美,只能通过身体的感受,才能被人所认知和鉴赏。”也就是说,艺术的创造,都必须通过身体的感知为载体和基础。梅洛·庞蒂还说过,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林天苗的艺术创作主要以身体作为一种符号、 载体、象征,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可能性,并在与身体对话中解决自己的困惑。《妈的》作品中的女性体态臃肿,没有面孔和表情,姿态各异,与各种物品发生关系,相互混生在一起。暗喻母体和母性是相互存在的,从作品中感受到了对母性的感恩和敬仰。当然,我们可以从“妈的”这个字面意义上联想到日常生活里骂人的含义,神圣的母性经常被亵渎,试图探索母性在社会中的身份,带给人们对于女性 、母性更多的思考。我们可以从白色的线团,一根根白色丝线联想到母亲穿针引线的情境,也可以从白色的丝线中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作品《卵》系列中以中年妇女的形象为主体,体态臃肿,面部表情茫然。四米高的帆布的另一面,大大小小的线团由一根根线与身体相连,好似动物一个一个的卵。亢长的白线纠缠困扰,让人联想到中年妇女被各种繁缛的家务所缠身,风韵渐失,肩上所背负的责任更多。林天苗试图通过这组作品,探讨女性进入到中年阶段的社会身份问题以及人与动物社会责任的联系,也是对林天苗现阶段生活的一种反映。
  女性的身体作为观念的载体,总是 “言于此而意于彼”,林天苗通过身体这种媒介试图探讨作为女性 、母性在社会生活和生命存在的个个层面的身份问题。
  林天苗的艺术创作属于直觉的艺术,就是这种对生活直接的反应推动着林天苗去做艺术,但同时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她的创作过程及缠绕方式总是以极致的完美地手工感呈现。作品的视觉感,也强化了观者的心理反应,也同时与作品形象中生理性的视觉转换结合起来。从林天苗的作品来看,缠绕的线,身体语言及精美的手工劳动量三种符号完美的呈现在一个作品里,从而带来新的意义。这种意义被观看的个体内化,又形成了不同的观念,这就是林天苗的视觉艺术所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晋玉帛.母性的祭坛:长征空间“妈的”林天苗装置作品展[J].艺术与投资,2008,(08).
  [2]王葳.所有皮力.极致之美(节选)[J].中国美术馆,2010,(09).
  [3]陈澈.从身体语言到精神预言——林天苗的艺术创作[J].艺术当代,2015,(09).
  [4][英]科罗著.视觉符号[M]. 程晓婷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英]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 Wright)著.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 王文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王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油画技法与创作。
  李家琪,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油画技法与创作。
其他文献
摘 要:清朝古城,蕴含着不朽的建筑之美。历史悠久的太原青龙镇,保留有庙宇、戏台、民居等古典建筑,这些文物古迹承载着戏曲源远流长的情怀,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青龙镇商业的兴衰弹指一挥间,许多戏台因年久失修或者战乱损毁,遭到不同程度的毁灭,有些已经荡然无存。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于遗迹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此次调查以太原青龙镇现存较好的龙王庙及其戏台为主,配合资料信息和采
期刊
一、引言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陕西咸阳兴平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自古以来,马嵬驿都是信息传递、商贸活动的重要驿站,有着“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的称号;是唐代“马嵬兵变”的发生地,距杨贵妃墓——黄山宫景区仅一公里;还是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的设宴地。这些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构成了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独特的文化主题。  二、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的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  (一)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景观基
期刊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光明村和关山村”与浙江省桐庐“荻浦村和环溪村”为例,对比分析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建设模式,为摸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期刊
摘 要:在如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建筑领域,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人们强烈意识到传统要素理念在建筑中的作用。以中国本土建筑建筑师王澍为例,结合文献阅读、建筑解析等方法,探讨他在建筑设计中融情于景的设计手法、自由表达的设计理念、诗意般的建筑空间意象,用最朴实无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人建筑师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为中国本土建筑发展另辟蹊径,同时给中国本土建筑师和学者们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关
期刊
摘 要:以沈阳深航翡翠城会所设计为例,从项目背景、设计思考过程、材料与细部等几个方面对会所的建筑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会所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实用性、超前性、经济性及艺术性的理念,在以人为本的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寻求未来住区会所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 会所;建筑;设计  每个住宅项目开发建设之前,总会有一会所率先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所是一种难得的给予建筑师创作自由的建筑类型,不仅成就了先锋建筑
期刊
摘 要:测绘对一个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了解,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在现场的测绘中,不仅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提高了绘图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奠定基础。以对武汉市老建筑的测绘为出发点,从分工、整理资料,实地测绘、仪器的使用、拍摄,草图到出图的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对测绘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团队;细节;冷静  老建筑往往都有自己的独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旅游形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是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重要景观建设项目。从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取向来分析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的价值导向,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四种价值导向,为公共艺术在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艺术;旅游环境空间;汉文化  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体系中视觉形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
期刊
摘 要:宿州奇石产业主要由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磬石工艺品组成,经济和文化价值较高,然而却存在现实的困境。通过梳理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提出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从而引发人们对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中具体发展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奇石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构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1]”。宿州地区地处淮河以北,
期刊
摘 要:骑楼是广西沿海地区的传统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其空间形态有较强的适应性。以钦州市中山路一带骑楼为例,分析钦州骑楼的平面形态,总结为单开间式、双开间式和多开间式三种平面形态。通过下段廊柱、中段墙体和上段女儿墙的三段式形式,归纳钦州骑楼的立面构成要素。  关键词:骑楼;平面形态;立面形态;中山路  [项目基金: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骑楼建筑空间形态研究”,项目编号:SK1
期刊
摘 要:建筑一直是设计史中承载历史、文化与艺术含义最多的门类。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居住类建筑出现最早,分布广且数量多。由于中国地缘广袤,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明清时期距今较近,有大量民居遗留,且形式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建筑从材料、工法与艺术表现可以说是民俗理想“眼见为实”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民俗;建筑;视觉表现  民俗理想是基于人类群体的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