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宿州奇石产业主要由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磬石工艺品组成,经济和文化价值较高,然而却存在现实的困境。通过梳理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提出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从而引发人们对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中具体发展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奇石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构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1]”。宿州地区地处淮河以北,与山东、河南、江苏三省交界,有“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的美誉。地形以平原为主,因而缺乏较为奇秀壮丽的山水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较低,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即“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味较低、知名度不高、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2]。”然而,宿州的文化资源却是极其丰富,以奇石、马戏、书画和地方戏曲艺术为基础形成了四大特色文化产业,其中奇石产业更是宿州市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对打造宿州的奇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品牌的内涵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名称、标记、商标和版权。[3]”因此,城市文化品牌是指“用来识别城市文化的一种名称、标志、符号或设计等相关要素,其作用是用以识别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在文化上的区别,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城市文化区别开来,在公众头脑中形成印象,产生对该城市文化的认知。[4]”城市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长期积淀的产物,文化的软实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2012年底,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宿州市也属于规划范围,规划中明确强调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2015年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奇石、书画、戏曲、马戏、唢呐等文化产业名片。宿州的奇石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色名片之一,主要是由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磬石工艺品组成。灵璧石,又名磬石,战国时期就称为贡品,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具有色奇、声奇、质奇的“三奇”和瘦、透、漏、皱、丑的“五怪”特征。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乐石也产于宿州,形、质、色、声俱美,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乐石砚石质稍硬,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涩而不费笔,滑而不拒墨,其声圆润清脆,雕刻刀法挺秀刚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今,宿州的奇石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围绕灵璧石形成了已具规模的开采、运输、清洗、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建成了灵璧石会展中心、天一园、中国灵璧石国际交易中心等一批集奇石文化展示、奇石赏购、商务洽谈、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奇石展馆、奇石市场。乐石砚作为乐石工艺品的代表作,自2006年被列为第一篇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产品销售已经扩展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有“观赏石之乡”美誉的宿州市在奇石产业品牌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二、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尽管宿州的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产业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但宿州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滞后、旅游资源集群性差等现状,使得奇石文化品牌在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奇石文化品牌的意识不强
  尽管宿州的奇石产业具有资源、类型、品种丰富等优势,且自2012年开始年年举办灵璧国际奇石文化博览会,目的是要打造奇石文化品牌,但在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对奇石文化品牌的理念、市场的定位、品牌的设计、管理、营销策略、营销目标等核心内容仅提出概念,并未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对奇石文化品牌的打造仍缺乏实质性的发展举措,对奇石文化品牌的基本问题仍值得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二)缺乏科学的宏观产业规划
  宿州奇石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散、小、弱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分布较为零散,缺乏一定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的资源整合措施。以灵璧石开采来说,其市场价值的飙升极大地刺激了灵璧石产地的农民,由于他们的观赏石知识有限,水平高低不一,加上目前缺乏对灵璧石开采进行有效管理和约束的相应法规,受市场利益驱动,为了提高灵璧石的交易量,当地农民纷纷加大开采力度,以致滥挖乱采现象出现并日趋严重,造成大量的灵璧石资源盲目流失,灵璧石资源大幅减少,科学开发不够。在销售过程中,宿州市建立了专门的奇石市场,但其经营规模并不大,店面缺乏日常规范化管理,且基本上是处于自发生产、自行交易的状态。
  (三)奇石产业的集聚力不够
  首先,人才是奇石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目前,宿州市场中无论是灵璧石还是乐石工艺品、磬石工艺品,在创意、设计、加工、营销等方面都急需专业人才的开发。其次,奇石文化产业链条单一、层次低,与奇石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和新产业,例如石文化研究、石装饰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还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技艺高、服务好的衍生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四)奇石产业的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品牌宣传。尽管宿州对奇石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宿州部分周边城市也推出了宿州奇石馆,以便于奇石的展览和营销,但在宣传创意内容打造上有待加强。例如,宿州有一年一度的灵璧石文化艺术节,但宣传的范围较为狭窄,宣传方式也较为传统,不足以吸引人的眼球,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在对灵璧石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往往活动结束后便销声匿迹,没有做到大范围的整合式传播。
  三、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分析   奇石产业作为宿州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建设奇石文化品牌,推动宿州奇石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宿州的奇石文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都很高,政府应当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主导作用,制定宿州奇石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奇石资源开发的保护平台;其次,应加大经费投入,努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宿州奇石文化节的宣传力度;再次,应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最后,政府应积极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资金、土地、政策和信息的支持,科学规划奇石文化资源开发举措,为奇石文化品牌的打造建立起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二)企业进行品牌化运营
  文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注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品牌化运营。首先,要对宿州奇石产业进行合理定位,要挖掘灵璧石的美学价值和乐石工艺品、罄石工艺品的社会价值,丰富奇石文化的内涵,吸引消费群体;其次,要积极扩大奇石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注重开发奇石产业的衍生产品,通过创造性建立产品的文化意义,从而挖掘产品的价值,建立起奇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罄石工艺品的价格都比较高昂,且物品相对较大,例如灵璧石多是作为景观石来开发,市场的需求量并不大。那么企业其实可以通过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如小饰品、砚台和磬石琴等小型工艺品,以制作精良、价格低廉为品牌卖点,从而打入旅游市场,扩大企业及宿州奇石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三)规划统一的产业集群
  要形成区域内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集群。根据宿州市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将奇石、剪纸、马戏、戏曲等产业进行整合营销,如目前已建成的宿州云集文化商业街,就融合了诸多宿州传统的文化资源,形成了饮食民俗、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还可与皖北其它地区形成文化资源的互补开发,如依托“互联网+”,对亳州的中医药文化、蚌埠的花鼓灯、阜阳的剪纸与宿州奇石等进行特色营销,从而提高市场的吸引力。此外,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及宿州地方院校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相关方面的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契合。
  (四)注重品牌宣传推广
  宿州奇石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要注重传播效力。要“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最有效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5]”采用多层次的手段如: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一系列的整合营销策略,加大对宿州奇石产业的包装及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语
  宿州奇石文化品牌的建设对宿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更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奇石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有效开发宿州文化资源,推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50.
  [2]杨燚,姜含春.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的宿州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10):21-23.
  [3]柏定国.文化品牌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苏萱,李锦华.城市文化品牌概念模型及分析[J].城市问题,2010,(06):35-38.
  [5]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杭州西溪艺术集合村为例,对其公共艺术进行规划与设计,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文价值的关系。从双向性进行研究,横向上分析了绿色生态观的出现及发展,从纵向上探索了其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最后指出,城市公共艺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设计,这对未来公共艺术的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生态;绿色设计;西溪艺术集合村  “绿色”已经默默成为了具有时尚性的专有名词,成为了眼下大众交流、
期刊
摘 要:近年,急剧的城市化进程让乡土文化不断被挤压。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岭南水乡风貌和传统农耕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破碎杂乱的城中村现象。而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延续和发展岭南传统村落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土文化;公共艺术  一、日渐式微的乡土文艺  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单一的现代性起源叙事让我们认为乡村是“落后的代表
期刊
摘 要:活跃于英国的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出生于印度,在他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仿镜面材质,通过极简的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城市雕塑中对于形体和主题的束缚。在当代雕塑的环境下,卡普尔艺术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作品能够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互动关系,空间精神是他的主要思想,同时作品中也流露出传统印度传统文化的印痕。通过研究,卡普尔艺术创作的简洁而富于内涵的雕塑形
期刊
摘 要:清朝古城,蕴含着不朽的建筑之美。历史悠久的太原青龙镇,保留有庙宇、戏台、民居等古典建筑,这些文物古迹承载着戏曲源远流长的情怀,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青龙镇商业的兴衰弹指一挥间,许多戏台因年久失修或者战乱损毁,遭到不同程度的毁灭,有些已经荡然无存。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于遗迹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此次调查以太原青龙镇现存较好的龙王庙及其戏台为主,配合资料信息和采
期刊
一、引言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陕西咸阳兴平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自古以来,马嵬驿都是信息传递、商贸活动的重要驿站,有着“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的称号;是唐代“马嵬兵变”的发生地,距杨贵妃墓——黄山宫景区仅一公里;还是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的设宴地。这些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构成了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独特的文化主题。  二、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的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  (一)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景观基
期刊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光明村和关山村”与浙江省桐庐“荻浦村和环溪村”为例,对比分析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建设模式,为摸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期刊
摘 要:在如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建筑领域,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人们强烈意识到传统要素理念在建筑中的作用。以中国本土建筑建筑师王澍为例,结合文献阅读、建筑解析等方法,探讨他在建筑设计中融情于景的设计手法、自由表达的设计理念、诗意般的建筑空间意象,用最朴实无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人建筑师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为中国本土建筑发展另辟蹊径,同时给中国本土建筑师和学者们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关
期刊
摘 要:以沈阳深航翡翠城会所设计为例,从项目背景、设计思考过程、材料与细部等几个方面对会所的建筑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会所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实用性、超前性、经济性及艺术性的理念,在以人为本的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寻求未来住区会所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 会所;建筑;设计  每个住宅项目开发建设之前,总会有一会所率先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所是一种难得的给予建筑师创作自由的建筑类型,不仅成就了先锋建筑
期刊
摘 要:测绘对一个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了解,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在现场的测绘中,不仅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提高了绘图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奠定基础。以对武汉市老建筑的测绘为出发点,从分工、整理资料,实地测绘、仪器的使用、拍摄,草图到出图的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对测绘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团队;细节;冷静  老建筑往往都有自己的独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旅游形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是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重要景观建设项目。从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取向来分析公共艺术在旅游环境空间的价值导向,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四种价值导向,为公共艺术在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艺术;旅游环境空间;汉文化  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体系中视觉形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旅游环境空间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