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的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组建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对研究生进行培养,解决目前传统单导师制和双导师制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以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为例,以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交叉型高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建立基于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的组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特需项目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
  [关键词]国家特需项目;多学科导师团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普通项目“基于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DYY18189)
  [作者简介]张广淵(1974—),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赵 峰(1979—),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工程研究;王国锋(1973—),男,山东临沭人,学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三维仿真分析、工艺装备及自动化、内燃机测试技术及工业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2 [收稿日期] 2020-05-13
  服务国家特需项目的领域类工程硕士培养是在复杂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背景下,为迎合领域内多学科知识架构的交叉融合背景而设立的。其重点是要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高端领域内人才,这也是项目立项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领域内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举措。这也使得在服务国家特需项目的领域类工程硕士培养中,通过导师团队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一种新途径。
  一、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制度以传统单导师制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为主要方式。
  (一)传统单导师制
  自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在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面,单导师制一直是我国主要实施的导师制度,也被顺延到专业硕士和服务国家紧缺项目领域类工程硕士培养中。单导师制有其优点,在研究方向持续性和延续性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学生在研究深度方面的进展具有一定的优势。
  单导师制也有其缺点,始终跟随一名导师学习,导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思路,这种固有的已成型的体系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服务国家紧缺项目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多的精力投入并建立与学术型硕士不一样的培养体系,更重要的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指一名研究生同时拥有两个导师,一个是校内导师,另一个是校外导师,研究生要求在研阶段必须有一定期限的校外单位实习经历。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重点优化和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方法和能力,同时也考虑部分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重点工作是配合校内导师重点对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增加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实施双导师制框架和基础搭建的很好,如果按要求实施,确实能解决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实践能力要求所存在的问题。但是,从国内各高校实践来看,双导师制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校外导师大多是兼职挂名,部分高校聘请校外导师仅为走形式,学校对校外导师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校外导师不能积极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实习期间的指导深度不够,校内校外导师之间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双导师的指导相对比较独立,并没有真正融合。
  二、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的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山东省在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中领域类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结合山东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深入研究领域类工程硕士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特点,探索建立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机制,逐步提升研究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组建。基于本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中电气电子方向,利用学院学科优势,跨专业组建包括船舶电气、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物联网、机器人、计算机和大数据等研究方向的综合指导导师群,再结合校外企业导师群,针对学生培养方向和培养特点,在导师群中抽调3名以上不同学科方向的导师组成某一领域应用研究方向的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并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目前在“船舶电气 电气工程 电子信息”“机器人 计算机 物联网”“电气工程 电子信息 物联网”等多个导师团队建设方面已初具雏形。
  2.以导师团队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建设。导师团队建立后,研究生指导名额按团队分配,学生的培养目标、选修课程、研究方向、小组学习与项目协作均以导师团队研究生群体为基础,实施在不同学科下导师和学生的n对n指导和学习,实现以学生团队和导师团队为基础的群体性发展和培养模式建设。
  3.导师团队及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促使导师团队按照统一的方向、统一的标准实现统一的目标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科学评价机制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针对导师团队培养工作而设定的导师团队评价体系;其二为所培养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评价机制、研究生导师团队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
  三、具体实施
  学院各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分别由一名导师作为团队负责人牵头组建,该导师必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较高学术专业水平。团队规模为3~5人,团队成员由交叉学科人员组成,应包含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团队成员为有明确科研项目的教师,并与其他团队成员有项目交叉与合作,有可支配的充足的科研经费。   建立研究生指導名额分配制度,对研究生名额向导师团队倾斜,并制定相应扶持与倾斜政策鼓励导师团队指导和学生团队集体学习、参赛和科研,实现以学生团队和导师团队为基础的群体性发展和培养模式建设。
  通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建立合理的导师团队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导师团队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应与研究生实际培养质量结合,通过团队指导工作、学生竞赛获奖、师生项目立项、师生团队发表论文专利等多指标综合评价导师团队整体工作绩效,并由导师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进行绩效考评,建立合理的有助于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导师团队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引导和鼓励教师团队集体指导,学生集体备赛;引导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团队承担的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要求导师团队成员共同制定本团队所指导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分工合作,协同管理,共同指导和培养。引导校内外导师团队合作共同指导,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到相关企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语
  本文对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的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组建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探索建立基于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方案实施近两年来,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硕士生团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 ”等A类赛事国家和省级获奖,在校硕士生已发表多篇SCI二区论文,在各类奖学金评比、专利申请授权、软件著作权申请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也有大幅度提高。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Engineering Mast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utor Team:
  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Masters for Serving National Special Needs Project as an Example
  ZHANG Guang-yuan, ZHAO Feng, WANG Guo-f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 engineering masters for serving national special needs proje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tutor team. By establish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tutor team,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single-tutor system and the dual-tutor system in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are solved. Taking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sters of serving national special needs projects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as an example,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ulti-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high-end applied talent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am formation mode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nd the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tutor team,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masters for serving national special needs project.
  Key words: national special needs project; multidisciplinary tutor team; engineering master; talent cultiv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模式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知识体系的连续性。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从学分分配、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分配和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方向等方面分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模式,并就实践中一些体会进行了阐述。认为主干课程的衔接、(设计)研究方向的衔接、多样化选修课的开设和突出地方特色的教学和研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比较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
摘要:在网络信息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学课堂时间有限、课余时间多的特点突显了大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本研究旨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TED演讲视频使大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TED演讲;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 要]“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技术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良好铺垫,更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在课外实施机械创意设计大赛项目的教学方法改革,并加以实践。通过一个案例说明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意设计;大赛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74-02  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熟读字词,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2.品词析句,通过删减、比较等方式体悟科普说明文表达用词的准确。  3.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摘要:结合林产化工专业分离工程课程需求及林产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本研究采用“三结合”教学法对林产化工专业分离工程课程建设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突出了林化专业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化学利用的特色,突显实践实训对巩固课程基础理论的验证作用,采用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与专业课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手段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技能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创新意识,提高分析科研问
摘要:文献阅读能力是大学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心理学专业的《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论述了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嵌入文献阅读训练的必要性,介绍了具体的训练和效果评估方法。最后,本文讨论了如何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嵌入文献阅读训练。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文献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209-03  本科阶段的学习中,
摘要:为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从源头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需求侧开始研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探索他们的需求,深入分析影响需求侧的因素,做有针对性的资助育人方案并进行实践研究,来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关键词:需求侧;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9)2
摘要: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化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名高职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必要基础能力。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结合岗位需求,提出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念、选取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为教学内容、利用移动终端“蓝墨云班课”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翻转课堂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毕业和就业零距离,提高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
摘要:教材是传知识、解疑惑的工具,而在医学类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存在说法不一的现象。本文结合笔者在使用不同版本医学类教材教学过程中,就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提出疑惑,希望在今后的教材中对此类现象能有合理的解决方法,将医学教材建设得更加严谨化、科学化。  关键词:医学教材;维生素B12;困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085-02 
摘要:近几年在线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我校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加紧建设和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对我校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不足以及措施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校在线课程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MOOC;高校;在线课程;学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264-03  2012年出现了MOOCs一新词,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