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飞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曾收藏有一张唐代古琴,名“飞泉”,是我父亲程宽(字子容)的珍爱。
  上世纪30年代,父亲在北平工作,担任贫民工厂厂长兼阜民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受好友的影响,父亲很爱古琴。古琴名家夏莲居在北海团城组织琴社,经人介绍,父亲即拜古琴名家管平湖为师,开始学琴。兴趣渐浓后,他就想自己买琴。适逢此时一朋友透露,日本商人欲高价收购一架“飞泉”古琴,为避免古琴流落异邦,经几位朋友多方斡旋,父亲不惜重金将其抢购到手。
  从此,父亲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演奏不止。我在父亲年复一年弹奏的古琴曲中成长起来,激荡心弦的“高山流水”,清幽飘逸的“平沙落雁”,动人心魄的“广陵散”无不使我陶醉其中,也使我日渐深爱“飞泉”古琴和古琴文化,与“飞泉”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琴史
  
  “飞泉”琴身通长122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4.5厘米,厚4.5厘米,形制古朴,音响如金石,清雅高古,诚属神品。
  在琴背龙池上方草书镌刻“飞泉”琴名,下有一寸半方形双边印,篆刻“贞观二年”四字。龙池下方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双边长方印各一。池之两旁还篆刻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32字。琴腹内有墨书“古吴汪昆一重修”。从“贞观二年”的方印看,“飞泉”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经专家鉴定,琴上的字迹均为唐人手笔。
  据《琴学丛刊》和《今虞琴刊》载,此琴在民国初年为北平琴坛名器之一,曾为湖南古琴藏家李伯仁所有。约在1920年间,李旅居京师,遇一位壮士,自称高阳剑侠之子,因为其父病重,出售一琴一剑。李便以百金买下。李见古琴凋敝,遂请义元斋经理张虎臣修理。张看到此琴,非常惊讶,还是在学徒时他就曾在琉璃厂的来熏阁里见过它,没想到60多年后它还在京城。60年前它曾为满清刑部某主事所有。但是这个官员既不通音律也不懂古琴,把“飞泉”当字画一样挂在墙上,任它落满灰尘。
  
  护琴
  
  父亲对“飞泉”爱惜备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平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横行,文物稍有名气,主人即被骚扰,父亲还曾无辜入狱。为了保护古琴,父亲先行一步将“飞泉”藏在一位琴友家中,躲过了特务们的垂涎虎视。
  新中国诞生后,“飞泉”古琴终于得见天日。父亲在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期间兼任东城区干部夜校古文教员,经常携“飞泉”为学员们演奏古琴曲,业余也经常应邀教授古琴,家中弦歌之声不绝。
  时光荏苒,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父亲回故乡,因母亲重病同行,携带古琴不便,便将“飞泉”托付给我保存。
  当时,古琴尚属要扫除的封建主义的“四旧”范围,一般人弃之犹恐不及。但“飞泉”是父亲的珍爱,我绝不能让它毁于一旦。我把原来挂在墙上的“飞泉”套上丝棉琴套后放入琴盒,为了防潮,再把它用棉线绳拴在床板下距地面足有一尺多高。
  时过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又令我心悸。那一天我下班回家,突然发现我家后院的房东被“红卫兵”抄家,房东一家老小站在院当中,屋子里已是天翻地覆了。我一夜难眠。这样的“革命狂潮”一旦波及到我,后果不堪设想,非但我自身难保,“飞泉”也绝难逃一劫。我决定换房搬家。
  1967年春天,我找到了一家合适的换房户,以车辇店的两间南房换到了大经厂西巷的一间北房。虽是以大换小,但因是北房,既朝阳又能避光,屋内干湿度适中,且院子里只有一家邻居,房主是一青年工人,环境简单清静,再好不过了。依照以前的方法重新把—《泉”安置好,我的心才算踏实下来了。
  此后我不向任何人透露“飞泉”之事。我与“飞泉”都相安无事,度过了动荡的8年。
  1974年的冬天,我家遭遇了小偷。回家查看,只是桌上的一本小说、抽屉里的两元钱及床上的一件上衣被偷走,床下的“飞泉”却没被发现。“飞泉”竟又毫发无损地躲过了一劫。
  为了避免琴体被擦划和磕碰,除了过年或换季时查看一下,我很少取出“飞泉”。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当时正值凌晨4点钟,我从睡梦中惊醒。在天摇地动中,我的住房外山墙居然在顷刻之间轰然塌倒半片。我和“飞泉”命悬一线,最终却都安然无恙,实是万幸。
  “飞泉”在我的呵护下躲过了一次400年不遇的天灾。没想到刚过了两天,年过古稀的父亲竟冒着余震的危险,不远千里坐火车赶到北京,见到我和“飞泉”都安然无事,高兴得连声说好。为防不测,父亲把“飞泉”带回了老家。
  
  献琴
  
  1979年,祖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父亲探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一路上看到祖国各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感慨万千。路过北京时,他征求我的意见,意欲将“飞泉”捐献给国家。当时我们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全家尚欠债上千元,但我想只要我们自力更生,必能克服一切困难。况且从长远看,把“飞泉”捐献给国家才是它最好的归宿。为此,我从内心敬佩父亲的决定,明确表示赞成,并致信有关部门,表达了捐献古琴的意愿。
  1980年5月,81岁高龄的父亲当接到国务院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接受捐献,欢迎寄京”的通知后,于6月又不远千里亲自赴京送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故宫博物院代收保管,并颁发了奖状、奖金。
  
  琴声
  
  1984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父亲,特请他在国庆节前夕弹奏“飞泉”并录音。“飞泉”已是国家一级文物,一般不轻易出库。考虑到父亲是“飞泉”的原主人,故宫博物院特批录音在故宫进行。由于旧房条件不佳,前后录了两次才成功。这也是父亲最后一次弹奏“飞泉”。10月14日,在回老家的火车上,父亲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他用“飞泉”演奏的《流水》和《平沙落雁》的琴声,激动得不禁老泪纵横。
  千百年来,“飞泉”颠沛流离,辗转流传,终于得到永久的珍藏和保护。它的优美琴声从大唐盛世一直传到今天,依然余音袅袅……
其他文献
近一两年,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接连飙升飘红:2009年明代画家仇英的《文姬归汉长卷》拍得1.012亿元;清代画家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拍出1.34亿元的天价。  2010年5月17日,近代著名画家张太千晚年的巨幅绢画《爱痕湖》在中国嘉德拍出1.008亿元的天价,不仅成为画家个人作品成交的最新纪录,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品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10年6月3日,北京保利五周年的夜场拍卖会上,宋人黄庭坚
期刊
1、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一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现了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狞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狞
期刊
博物馆    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闭幕  11月1 2H,为期6天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闭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国际博物馆界最高规格的会议,全球有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360名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代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主题参与大会各项讨论。本届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提倡增强博物馆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与能力,倡导让博物馆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加
期刊
1999年是中国犀角雕刻艺术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英国学者Jan Chapman女士和华人收藏家霍满棠先生所撰写的两部犀角雕巨著先后问世。Chapman担任爱尔兰切斯特·比棣图书馆(The Chester Beatty Library)远东藏品主管长达25年之久,《中国犀角雕刻艺术》(《The Art of RhinocerosHorn Carving in China》)一书是在
期刊
1997年6月1日,谢稚柳先生在上海广慈医院安然辞世。中华文脉的当代坐标上,飘散了一缕清雅的芬芳。一枝窥探幽玄的画笔,不再挥洒绚美浓丽的篇幅;一颗烂熳天真的诗心,不再吟哦长歌短赋;一双洞若燃犀的精鉴巨眼,从这时起,永远不再睁开。不知还有几多旧闯、几多卓见,来不及讲述,消受了半生烟云供养、经历了无数的跌宕起伏,88岁的年纪,老先生自己应该没什么遗憾了,却给世人留下无尽唏嘘,本已纷杂烦扰的收藏界,不知
期刊
犀角雕刻和玉雕、牙雕、竹雕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兴起却已经到了明代中后期。犀角雕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玉雕和竹雕的影响。首先它兴起之初受到玉雕花卉杯以及仿古玉雕的影响,明末清初之际,竹刻盛行时,犀角雕刻借鉴竹刻雕刻手法和艺术风格,在江南一带的富裕阶层迅速发展,犀角器成了富裕人家的必备之物。清代中期,在乾隆皇帝的直接参与下,内廷犀角雕刻达到鼎盛。  乾隆皇帝开始关注犀角杯约在乾隆中后期,此前
期刊
近日笔者赴海拉尔,观摩了呼伦贝尔市博物馆的玉器,对馆藏的一件玉人面像颇感必趣,仔细观摩,得到些许许心得。  这件玉器约宽6厘米,高4厘米,厚1厘米,呈近片状的四方形,正面中间雕一人面,外缘上方有三角形凹槽,左右沿脸庞两侧有对称纹饰。背面平整,略靠上方有一对穿孔。  关于这件玉器,笔者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器物的来源。这件玉器是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鄂温克旗征集的。农民在挖地时发现这件器
期刊
一位成功的收藏家可以引领收藏潮流,这句话用在霍满棠身上并不夸张。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I)”初获成功后,今年5月31日,再次为霍满棠的犀角收藏举行“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II)”专拍,以2.37亿港币圆满收槌,逾估价的7倍。这两场拍卖在市场中掀起了一股犀角器收藏热潮,以前仅是藏界里小众把玩的犀角器,如今成了市场中趋之若鹜的稀罕物。  霍满棠的成功,并没有人们所
期刊
老犀角雕的疯狂    3月25日纽约佳士得“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拍犀角器的热卖,最终导热了全球范围内中国明清犀角器的价格狂涨。业内人士将这场专拍誉为犀角器行情走高的重要推手。  是次专拍以犀角、象牙及其他珍贵材质雕琢而成的文房珍玩为主,上拍的158件拍品成交70.25%,成交总额1386.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468.05万元),创中国文房用品专拍之最。明清犀角器表现突出:22件成交
期刊
张大干在一生绘画生涯中,独立条幅为数众多,四幅一组或八幅一套甚少。笔者曾见《荷花通景十二屏》《仿唐宋元山水人物十二屏》已属罕见。更让人瞠目的是《山水二十八条屏》。试想,将二十八屏悬于墙壁,场面之浩人,气势之恢宏,难以言表。迄今为止,《山水二十八条屏》在张大千作品巾一套内所含画作数量是最多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套。  张大干《山水二十八条屏》以设色居多,水墨次之;山水居多,人物次之。笔墨酣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