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肥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工作的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合肥科技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在"十一五"期间由488亿元增长到19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13.8%提高到19.5%。在此期间,合肥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另外,大批企业也来到合肥建立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也使得合肥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合肥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培育科技中介、促进成果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根据省政府批准示范区及总体规划,"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各类研究院、工程院平台等项目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合肥创新服务基地已初见雏形。
金融支持工具品种不断丰富
随着经济与科技体制的发展,以及合肥在政策方面对于技术企业的支持,科技金融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工具和品种不断丰富,科技贷款与担保,银行贷款在政策指导下向科技型企业的偏重,以及担保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打包贷款方式都有力的推动了科技贷款的工作。2008年,合肥高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科技保险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保险工具的介入有效的支持了科技创新,促进科技金融工作的深化。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措施
在合肥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域性特大城市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背景下,合肥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功能,鼓励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加大财政研发投入,优先帮助申报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扶持资金;努力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鼓励风险投资与本地科技项目的对接,对于由风险投资的科研项目,在科技三项经费中予以补助,利用徽商大会、资本对接会等搭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多渠道提高融资比例,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了各部门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财税金融政策
合肥在创新型企业内试点先行国家和省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加试点工作,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发改委、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对一些成长性好的、信誉高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并且同时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甚至明确到具体的程序上,切实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推动新型融资方式发展
合肥率先在全国创新补贴模式、加大补贴范围,大力推行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新型金融支持工具,例如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科技保险工作等。
1、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科研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而设置的保险,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性。2008年9月,科技部、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区)。随后合肥出台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保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无偿资助,帮助引导出口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扶植其发展,对列入科技小巨人计划的科技型企业实行全额补贴其出口信用险。
2、产权质押
在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合肥积极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工作,鼓励企业通过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是一些银行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而推出的特色金融产品。将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为企业进行融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合肥市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人民银行合肥支行出台了《合肥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专利权向担保机构作质押的形式,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流动资金需求难题。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合肥科技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在"十一五"期间由488亿元增长到19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13.8%提高到19.5%。在此期间,合肥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另外,大批企业也来到合肥建立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也使得合肥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合肥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培育科技中介、促进成果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根据省政府批准示范区及总体规划,"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各类研究院、工程院平台等项目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合肥创新服务基地已初见雏形。
金融支持工具品种不断丰富
随着经济与科技体制的发展,以及合肥在政策方面对于技术企业的支持,科技金融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工具和品种不断丰富,科技贷款与担保,银行贷款在政策指导下向科技型企业的偏重,以及担保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打包贷款方式都有力的推动了科技贷款的工作。2008年,合肥高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科技保险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保险工具的介入有效的支持了科技创新,促进科技金融工作的深化。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措施
在合肥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域性特大城市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背景下,合肥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功能,鼓励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加大财政研发投入,优先帮助申报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扶持资金;努力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鼓励风险投资与本地科技项目的对接,对于由风险投资的科研项目,在科技三项经费中予以补助,利用徽商大会、资本对接会等搭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多渠道提高融资比例,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了各部门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财税金融政策
合肥在创新型企业内试点先行国家和省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加试点工作,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发改委、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对一些成长性好的、信誉高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并且同时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甚至明确到具体的程序上,切实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推动新型融资方式发展
合肥率先在全国创新补贴模式、加大补贴范围,大力推行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新型金融支持工具,例如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科技保险工作等。
1、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科研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而设置的保险,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性。2008年9月,科技部、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区)。随后合肥出台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保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无偿资助,帮助引导出口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扶植其发展,对列入科技小巨人计划的科技型企业实行全额补贴其出口信用险。
2、产权质押
在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合肥积极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工作,鼓励企业通过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是一些银行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而推出的特色金融产品。将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为企业进行融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合肥市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人民银行合肥支行出台了《合肥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专利权向担保机构作质押的形式,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流动资金需求难题。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