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应援文化“打投”活动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分析

来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应援文化和应援经济从海外袭来,不断升温,打榜、投票成为粉丝“在线应援”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以近两年来常见的“打榜投票”(下文简称为“打投”)应援方式为例,结合身份认同、集体行动等相关理论对粉丝参与活动的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时代自觉,不断赋予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形态,革命精神理论得到丰富,革命精神谱系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核、价值目标、内涵和弘扬革命精神的主体进行了新的重要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之源、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动力之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营养之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和
电视剧《清平乐》让人们的视线聚焦在了文豪大儒辈出的仁宗盛治.在史实的基础上,《清平乐》加以合理的艺术创作塑造了多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如天性仁孝、爱民如子的宋仁宗和叛逆乖张、直率任性的公主赵徽柔.剧中宋仁宗的种种行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清平乐》剧情体现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体现了宋朝士大夫“大同社会”的理想抱负,尊儒崇教的治学风范和重气节礼仪的自我规范.
高校研究生导师树立良好的师德,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为研究导—学心理契约与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关系,利用自行编制的导—学心理契约量表(导师对学生)与导师师德量表,对全国范围内251名高校研究生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整理成数据.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导—学心理契约与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关系.研究表明,导—学心理契约与研究生导师师德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相关系数为0.707;典型方程模型显示,导—学心理契约主要与导师对研究生在个人品格、学习态度、未来规划方面的看法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
近代(1840-1949年),潮汕地区形成多种戏曲并存的局面.剧种之间相互借鉴,竞相出新.潮音戏也在这一时期从正字戏、海陆丰白字戏、外江戏和西秦戏等吸收了剧本编创和舞台表演方面的经验,促进了剧种的融合与创新.
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而对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故事是中国故事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业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农业节目的 对外传播略显薄弱,澜湄合作背景下,《中国农场》作为对外传播的农业节目之一,在老挝、缅甸、柬埔寨落地播出时,受到了当地受众的关注与一定程度的认可,其对外传播策略值得探讨.具体而言,对外讲好中国农业故事,在原则上要讲好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故事,中国农村乡土文化故事和中国农民友好合作故事,在心理策略上要结合实际情况,用针对性素材吸引受众有意注意;以垂直领域的高语
新文科建设在法学领域体现为“新法学”.新法学要求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应有新理念、新使命、新内容、新方法.新理念体现为不仅培养涉外型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法治人才,还应该培养具有创制国际规则能力的高端法律人才.新使命体现为应培养学生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共有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以应对诸如中美贸易摩擦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新内容体现为实现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涉外法律人才具有交叉学科的思维.新方法体现为从传统的法学方法转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统一,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文学教育的形式来完成的,即在文学教材中所遴选出可以承担受教育者们对文学的基础认知和想象功能的文学文本.作为中国本土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莫言的作品早在获奖之前就已在当代文学史中完成了自身的经典化.然而,在更为大众化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莫言作品的入选却充满了各种争议,根本原因是由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标尺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悖论.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对信息所反映的事实进行理性认知尤为重要,但同时,情感表达遍布各类信息渠道,人们也往往会对其所接收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信息有所觉察并被其打动.这种情感反应是否会干扰人们对事实的理性认知?基于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疫情信息接收者的理性反应程度略高于情感反应程度,且二者并不必然相互排斥,而是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口统计特征、信息主题卷入度、信息接收渠道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于疫情信息的特定反应方式.其中,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居住地疫情严重程度,以及官方主流媒体、网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深情回忆和吴福辉先生30年交往的点滴,对吴福辉先生的个性、学术与人品均做出了准确细致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儿童文学创作始终汲取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并逐渐形塑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性格.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去检视当代香港儿童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文学阐释和艺术反馈,可以提炼出香港儿童文学的创作特质,即融传统文化于儿童文学创作方法的建构,现实主义风格与本土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香港儿童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培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