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迷信师承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在文化圈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度,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师于卫协,陆探微师于顾恺之。”又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述:“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昔关仝从荆浩而仝胜之,李龙眠集顾、陆、张、吴而自辟户庭,巨然师董源,子瞻师与可,衡山师石田,道复师衡山。”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如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鲁迅师承章太炎、王雪涛师承齐白石、吴作人师承徐悲鸿、吴冠中师承林风眠等等,皆为人中龙凤,也是文坛佳话。
   但是,名师出高徒也只是相对的,也不是名师一定就能带出高徒来。作为中国最大教育家的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亦不足以支撑“名师出高徒”之说,毕竟其嫡亲后辈多是坐享祖宗饭,对于儒家思想建树并不大。
   在中国传统伦常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师傅即是师父,同门即同师受业,称同门师兄弟或师兄妹,直接套用了家族伦理关系。师父的优势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有如父权一样的权威。其缺点是扼杀人的创造力和思想,以至于很多技艺因门规森严而失传。不过,高明的学艺者都能够摒弃门户之见,敢于博采众长,反而不受限于“师父”的教条,而是植入了自己的思想,传承了艺术的精髓。比如元朝画家王冕,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执着,就很少卖弄自己的师承,这倒不是他忤逆师门,而是废弃了衰败的、陈旧的东西,有师承的影子而更多发扬自我创新。
   自从现代美术教育體系建立,已经废弃师徒传承的模式。不过,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也在发生着异化,似乎又有兴起之势。究其原委,是因为名师能够给徒弟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和登堂入室的捷径,攀枝式的师承关系也就越来越多。不仅攀附大家、名家为师,还有拜前人为师的,也有拜死人为师的,更有甚者,还有为自己假借名头编造师承关系的,这就有招摇撞骗之嫌疑了。纵观名家学艺过程,多数并不以一家为师,而是博采众长。像李可染,师从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多人,在美术思想与创作上还受到徐悲鸿的深刻影响,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某些艺术交流场合,笔者经常会拿到“xx大弟子”“xx关门弟子”“xx嫡传弟子”的“名片”,其人以此表明自己“根红苗正”,而我却感觉又被“明骗”了一回。也有很多明星“艺海”淘金,拉“名师”做“虎皮”,以博取出位。不幸的是,因为“近亲繁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实属凤毛麟角,更时常导致“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惹人耻笑。据史书记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曾拜张旭、贺知章等人为师学习书法。结果,他在书法造诣上不高,后改行学习绘画,成为被顶礼膜拜的画圣。不过,吴道子学画师承何人,史书上无载。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也很重要。
   也有很多画家在成名成家后,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把心思放在了走穴赶场,牟利捞钱上,热衷拉山头,划圈子,搞门派。前几年,某画院院长大搞集体跪拜礼,一时在国内艺术界闹得沸沸扬扬,俨然一副“宗师”模样。甚至有人还效仿其作法,开坛立派,拿着黄铜当金箔,岂不知在业界既出糗又丢人。
   其实,真正的“师徒相授”,学习的并不单是绘画技法,更多包含了品味、修养、境界、人品等精神文化内涵。明代大学士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即是此意。当然,在拜师的过程中,徒弟还要具备绘画天分,不然,徒弟出不来,师傅也没有面子。对此,吴冠中就警告说:“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的失败。”
   强调师徒承袭关系,是因为有高徒才表明名师的存在,也证明了高徒不忘师恩,而不是师徒之间的互吹互捧。如齐白石27岁师从胡沁园,后来胡的名气不够大,艺术也不如齐的高,但齐白石还是恭恭敬敬地尊胡为老师。在胡沁园逝世后,为悼念恩师,齐白石连画了二十多张画作,裱好后焚化在胡沁园灵前,并作诗十四首感怀师恩。
   在当下鱼目混杂的艺术圈,不必迷信师承,而应该以自然为师,崇尚“师法自然”的科学态度,潜心艺术正途,融于自然,表现自然,进而追求“天人合一”宇宙生命的和谐,才是艺术的“返璞归真”之道。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在其《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到一位明末清初人士杨光先,说这个人的思想很“危险”,告诫人们不要“被它诱过去”。   几百年前死去的杨光先,有着什么思想,令鲁迅先生如此担忧?   杨光先,“明时为新安所千户”,是个“官二代”。杨先生不甘寂寞,以整他人作为仕途捷径。崇祯十年(1637年),他抬着棺材,“死劾”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结果没如愿,反而被廷杖,流放辽西。杨光先借此名声大噪,不吃
期刊
前一阵子,大连一街道女干部在疫情期间进小区时不按规定登记个人信息,打电話向社区书记寻求特权“照顾”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疫情期间进小区需要登记个人电话、身份证号和进出时间等信息,这个应该是当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出的统一规定。应当说,这样的规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会对居民出入造成多大不便。但这位街道女干部竟然在举手之劳的事情上耍起了特权,向社区的“卢书记”打电话请求方便。而那位
期刊
与小伙伴们逛街时,经常见到一款令人费解的夏装:针织面料,短袖,高领。我一度困惑:这样的衣服给谁穿?你说夏天穿吧,它是高领,面料又这么厚;可若说是秋冬穿的吧,它却又是短袖。总之,此衣的设计思路让我难以理解。类似的衣服还有很多,我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为谁设计、谁会购买。   直到某天,单位新来一个同事,炎炎酷暑中,她穿的就是这款上衣。她说她颈椎有问题,脖子怕凉,哪怕大夏天也得捂紧脖子,就得穿这款。   无
期刊
“装孙子”这个词是从北京的俏皮话引申出来的。北京人说:儿媳妇,大肚子,你猜是什么?是装孙子。   这是一句糙话,并不十分严密。儿媳怀的若是女儿,那“装”的就不是孙子。在此,笔者不是为了论证“装孙子”的科学逻辑性,关注的是其引申讽喻的社会现象。   “裝孙子”是指用虚伪的手段,为取悦上级和有事相求的人,不分是非界限,不讲人格操守,把自己摆在“孙子”的位置,装出虔诚的样子和可怜相,低三下四、唯唯诺
期刊
《礼记·学记》开篇有云:“发虑宪,求善良。”根据俞樾先生的解释,“虑宪”与“善良”一律,善良二字同义,虑宪二字亦同义,并引《尔雅释诂》为证,释“宪”为“思”。据此,发虑宪,求善良,便是“启发思考,培植善良”。此篇是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显然,“发虑宪,求善良”说的是为学兴教之道,前者说的是方法,后者說的教育的目标指向。   在诸多好品质如善良、正直、敦厚、谦恭、仁爱等等之中,善良是根基,如果
期刊
吉林一些人扎堆养生馆,导致1传144新冠肺炎的消息传遍网络。进而给这种扎堆当头棒喝。疫情之下,万不可再扎堆了!   国人喜欢扎堆。这不,路边有几位无事者蹲下来围着看蚂蚁搬家。于是,途经此处的路人便停下来加入围观,最终竟然里三层外三层,好大一堆人,直围得最外层人根本不知最里面的隐情所在。越是这样,围的人越多,好不热闹。还有一则众人皆知的事例:一个人流鼻血了,于是用手捂着鼻子,并仰头看天,周围几人见
期刊
麻将,起源于中国。其由来,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郑和发明说”“万秉迢发明说”等。明宣德年间,率军下西洋的郑和,为了排解船员常年累月航海生活的枯寂与无聊,在船上设计出了一种竹牌游戏器具——麻将,故麻将也有“竹牌”之称。又传,明代万秉迢,一日在阅读《水浒》时,被书中108位好汉的本领与精神所折服。他想:如能做一副娱乐工具,作为纪念该多好呀。于是,经过几天的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流行至今、由108张
期刊
伪君子乃真小人,小人奸诈阴毒不讲君子之道,与其博弈唯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能变不对称博弈为对称博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可取,以“小人之心”度伪君子之腹不可无。   随着社会演变和人类进化,虽然君子与小人本质特征“万变不离其宗”,然就行为特征观照,与君子“以不变应万变”迥异,小人则随之进化变异。相形于传统小人多“我是流氓我怕谁”,作恶赤膊上阵明火执仗, 对卑劣龌龊行为无所掩饰,不惮
期刊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当年度“十大流行语”,“颜值”一词排名第三。从字面上分析,“颜”是脸面,“值”是数值,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媸妍的程度。有的人长得比较美观,有的则十分漂亮,甚至有“颜值爆表”的,英俊或靓丽突破了正常的范围。反之,如果略有瑕疵,则叫“挺丑”;如果说某人“丑死了”,要么是说者夸大其词,要么是那人相貌确实难看。   古今中外,颜值一直都挺重要。西晋有个文学家潘安,文
期刊
競争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