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时代”等十一则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競争时代
其他文献
我常常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侧耳可闻、睁眼可见的“某某家”“某某大家”“著名某某家”究竟是怎么来的?自封的、别人吹捧的还是官方正式认可的?  近日与一位中学校长聊起“家”事,她不无感慨地说:“当下之中国,‘教育家’何其多也!一省一市一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能用‘培训工程’批量生产‘教育家’。三两个‘文化商人’在报刊上一吹,一个普通校长就敢把‘教育家’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可现实离教育家辈出的时代还
期刊
鲁迅先生在其《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到一位明末清初人士杨光先,说这个人的思想很“危险”,告诫人们不要“被它诱过去”。   几百年前死去的杨光先,有着什么思想,令鲁迅先生如此担忧?   杨光先,“明时为新安所千户”,是个“官二代”。杨先生不甘寂寞,以整他人作为仕途捷径。崇祯十年(1637年),他抬着棺材,“死劾”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结果没如愿,反而被廷杖,流放辽西。杨光先借此名声大噪,不吃
期刊
前一阵子,大连一街道女干部在疫情期间进小区时不按规定登记个人信息,打电話向社区书记寻求特权“照顾”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疫情期间进小区需要登记个人电话、身份证号和进出时间等信息,这个应该是当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出的统一规定。应当说,这样的规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会对居民出入造成多大不便。但这位街道女干部竟然在举手之劳的事情上耍起了特权,向社区的“卢书记”打电话请求方便。而那位
期刊
与小伙伴们逛街时,经常见到一款令人费解的夏装:针织面料,短袖,高领。我一度困惑:这样的衣服给谁穿?你说夏天穿吧,它是高领,面料又这么厚;可若说是秋冬穿的吧,它却又是短袖。总之,此衣的设计思路让我难以理解。类似的衣服还有很多,我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为谁设计、谁会购买。   直到某天,单位新来一个同事,炎炎酷暑中,她穿的就是这款上衣。她说她颈椎有问题,脖子怕凉,哪怕大夏天也得捂紧脖子,就得穿这款。   无
期刊
“装孙子”这个词是从北京的俏皮话引申出来的。北京人说:儿媳妇,大肚子,你猜是什么?是装孙子。   这是一句糙话,并不十分严密。儿媳怀的若是女儿,那“装”的就不是孙子。在此,笔者不是为了论证“装孙子”的科学逻辑性,关注的是其引申讽喻的社会现象。   “裝孙子”是指用虚伪的手段,为取悦上级和有事相求的人,不分是非界限,不讲人格操守,把自己摆在“孙子”的位置,装出虔诚的样子和可怜相,低三下四、唯唯诺
期刊
《礼记·学记》开篇有云:“发虑宪,求善良。”根据俞樾先生的解释,“虑宪”与“善良”一律,善良二字同义,虑宪二字亦同义,并引《尔雅释诂》为证,释“宪”为“思”。据此,发虑宪,求善良,便是“启发思考,培植善良”。此篇是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显然,“发虑宪,求善良”说的是为学兴教之道,前者说的是方法,后者說的教育的目标指向。   在诸多好品质如善良、正直、敦厚、谦恭、仁爱等等之中,善良是根基,如果
期刊
吉林一些人扎堆养生馆,导致1传144新冠肺炎的消息传遍网络。进而给这种扎堆当头棒喝。疫情之下,万不可再扎堆了!   国人喜欢扎堆。这不,路边有几位无事者蹲下来围着看蚂蚁搬家。于是,途经此处的路人便停下来加入围观,最终竟然里三层外三层,好大一堆人,直围得最外层人根本不知最里面的隐情所在。越是这样,围的人越多,好不热闹。还有一则众人皆知的事例:一个人流鼻血了,于是用手捂着鼻子,并仰头看天,周围几人见
期刊
麻将,起源于中国。其由来,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郑和发明说”“万秉迢发明说”等。明宣德年间,率军下西洋的郑和,为了排解船员常年累月航海生活的枯寂与无聊,在船上设计出了一种竹牌游戏器具——麻将,故麻将也有“竹牌”之称。又传,明代万秉迢,一日在阅读《水浒》时,被书中108位好汉的本领与精神所折服。他想:如能做一副娱乐工具,作为纪念该多好呀。于是,经过几天的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流行至今、由108张
期刊
伪君子乃真小人,小人奸诈阴毒不讲君子之道,与其博弈唯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能变不对称博弈为对称博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可取,以“小人之心”度伪君子之腹不可无。   随着社会演变和人类进化,虽然君子与小人本质特征“万变不离其宗”,然就行为特征观照,与君子“以不变应万变”迥异,小人则随之进化变异。相形于传统小人多“我是流氓我怕谁”,作恶赤膊上阵明火执仗, 对卑劣龌龊行为无所掩饰,不惮
期刊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当年度“十大流行语”,“颜值”一词排名第三。从字面上分析,“颜”是脸面,“值”是数值,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媸妍的程度。有的人长得比较美观,有的则十分漂亮,甚至有“颜值爆表”的,英俊或靓丽突破了正常的范围。反之,如果略有瑕疵,则叫“挺丑”;如果说某人“丑死了”,要么是说者夸大其词,要么是那人相貌确实难看。   古今中外,颜值一直都挺重要。西晋有个文学家潘安,文
期刊